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委员专访 > 正文

引进培养人才要“接地气”

发布时间: 2016年01月2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黄启艳 杜丹丹  
  创新驱动是我市的核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的主体人才是关键,但创新人才不足,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培养难已经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代表和委员们希望我市的人才政策更灵活,更适合中山,更“接地气”,能有效地推动中山的创新发展。
  ■建议中山建立 “一站一库”引进创新人才
  市政协港澳组冯小龙常委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山创新驱动能力建设的建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创新性人才不足是中山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首要障碍。
  冯小龙告诉记者,根据实地调查走访表明,中山创新政策仍较多停留于鼓励创业层面,具体措施也多见于税费减免等一般性政策供给。他建议中山建立“一站一库”,市人力资源部门从宏观上编制中长期人才建设规划,摸清家底,了解需求,系统且有选择性的引进补充地区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谓“一站”,即建设一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建设程序简单,投入不高,能快速吸引人才的流动;所谓“一库”,即在三至五年内建成一个涵盖科学技术、社会管理、文化发展等综合性的“中山智库”。
  ■人才比例不应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硬性标准
  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体之一。对于政协委员张锦雄来说,他所在的企业也期望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评定,享受更多的扶持,但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中对于人员比例的认定让他的企业暂时无法满足条件。“中山应该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人才结构特点灵活制定认定标准,取消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的限制。”张锦雄表示。
  “判定一家企业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看其创新能力、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以及生产工艺的成熟度和生产的产品处在行业的水平,以及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条目指导项目,而不一定要用这个10%来限定。”张锦雄表示,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准入门槛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都有利。从企业内部来说,新的政策导向会极大激励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加大科技和创新发展投入;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对于生产型企业扩大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重塑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培养人才要“接地气”
  市人大代表、阜沙镇党委书记陈柳斌表示,和其他经济强镇相比,阜沙镇面对人才的问题更为突出。政府要尊重企业、创业者等创新主体的需求,为他们创造好的氛围来吸引人才。他认为,以中山尤其是阜沙的实际情况来说,更需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培养符合实际的适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培养人才要“接地气”。阜沙镇一直以来很重视挖掘自身资源培育自身人才。政府每年面向大学本科毕业生公开招募,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储备,通过两年的观察培养,一部分向企业输送,一部分留在行政各岗位。阜沙镇坚持了五六年,效果非常好。站在企业的角度,政府就是要尽可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生活配套,帮助企业留人才,政府未来在这方面还会加大力度,比如日常关注外来人才的衣食住行,为他们及时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