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型政协 > 正文

孙必胜:从故纸中找寻我的曾叔公孙中山

发布时间: 2019年11月15日   来源: 南方+   作者:何伟楠 叶志文 等  

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3周年纪念日。作为孙中山的曾侄孙,这段时间,孙必胜的日常被官方活动和媒体采访占据了大半。实际上,自2004年回到中山定居后,每年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前后,他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繁忙的时段。

已经81岁高龄的孙必胜,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近年来,他一直积极参加孙中山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的身份最初更多只是一位孙中山后人,而后,开始逐渐转变成为一位孙中山文化研究者。2014年,他撰写出版了中英文版《孙眉传》,获得了第三届“中华杯”华侨华人文学奖优秀奖。未来,他还计划继续对自己携带了近30年的大量纸质书信资料加深研究,分别撰写出版关于陈粹芬、孙昌和孙乾的书。

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对话孙必胜,了解他走近曾叔公孙中山的心路历程。

谈自己

为什么我叫孙必胜?

11月12日上午,孙必胜和夫人一起来到位于南朗镇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孙中山先生诞辰153周年纪念仪式。这是中山市每年都会准时举行的纪念活动,每次回到孙家故居,孙必胜都有新的感受,这里的一起总能勾起沉淀在脑海中的往事。

“我父亲年轻时在意大利读军校,1938年,我出生在意大利。我为什么叫孙必胜?这里有个故事……”孙必胜笑着对记者说,自己出生时,孙科(孙中山长子)也在欧洲,于是父亲孙乾带着刚刚两个月大的自己驾车前往瑞士,请作为孙家长辈的孙科给孩子取一个名字。孙科表示,国内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希望抗战必胜!”于是,自己因此得名“必胜”。

孙必胜成为孙家那一代的长男,后来他又有了四个弟弟。从“必胜”开始,孙家这一代孩子的名字都与国事有了直接的关系,四个弟弟依次取名“必兴”“必达”“必成”“必立”。

孙必胜回忆,在自己1岁的时候,父亲孙乾从意大利军校毕业回国。全家也跟随父亲一起先回到香港,后回到广东地区参加抗日战争。当时孙乾主要在华南一带参加抗战,考虑到安全问题,父亲曾主张将母亲和兄弟几个送到相对安全的澳门,但由于母亲坚持要留在父亲身边,所以一家人也就一直跟着军队,在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奔走。

抗战胜利后,孙乾一家才回到广州,孙必胜在广州读书。后来,孙乾当了中山县县长,孙必胜回到了故乡中山。

谈中山

我会在故乡生活下去

说到儿时的故乡,孙必胜脑海中的记忆似乎一下子被唤醒了。孙必胜说,记忆中的中山,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童年的时光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故居外面的兰溪河水流清澈,自己儿时经常去那里游泳。我五弟满月的时候,我父亲就在故居外面摆了满月酒,当时家里有男孩出生,都会把出生的男丁的名字写上灯笼,高高挂在祠堂前。我们当时就挂在故居的大厅,我印象非常深刻。”孙必胜回忆,后来自己辗转在很多地方工作过,直到1985年回到北京开始创业,开始在国内活动较多。

退休之后,2014年开始,孙必胜定居中山,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这里的变化之大,让他不敢想象。

孙必胜说,定居之后,闲暇的时间多了,除了坚持自己爱好的高尔夫球,他开始钻进书房的故纸堆,加快研究孙家留下来的数千份纸质资料,从中了解孙中山、孙眉的故事。在中山,他也有了更多参与孙中山文化交流的机会。

2016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中山市政协主办了“铁路梦·中国梦”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大型人文活动,孙必胜全程参加了活动,为活动提供了大量孙中山先生史料,走访了北上线、东行线的长沙、武汉、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深度参与文化研究交流,取得了丰富的交流成果。

孙必胜表示,故乡的发展今非昔比,“未来会在中山生活下去。”

谈未来

研究孙中山是我的责任

什么时候开始产生了研究孙中山的兴趣?

孙必胜回忆,这个起点与自己大学毕业后的那个半年息息相关。1961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土木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后,自己曾在孙科家中暂住过半年,在这半年里,他与孙科同吃同住,从孙科的口中,他开始走近孙中山和家族历史。从那时候开始,他开始对曾叔公孙中山产生了兴趣。

因为是孙家这一辈的长子,自己随后也从伯父等长辈手中接过了越来越多的孙家资料,数千份纸质资料中,不乏许多孙中山当年亲笔家书。

“这份是当时孙中山写给他的侄儿、我的祖父孙昌的信。1910年,孙眉为了支持孙中山开展革命已经破产,他的儿子孙昌带着一家人在美国加州孤苦伶仃,生计无着,孙中山很担心这个侄儿,几个月之内连续写了多封信,催他回香港。”孙必胜戴着眼镜,翻阅着精心整理在册的旧书信,向记者讲述一封封书信两端当时的情形。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孙必胜就在家族中承担起保管和整理家族史料的任务。孙必胜说,数千份纸质资料的原件,自己分成若干箱储存,在自己辗转多地工作的近30年间,即便是再辛苦,也一直带在身边保管无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自己编织了一本孙氏家谱,撰写出版了中英文版的《孙眉传》。

“我排行最大,我有责任保管和研究好孙中山和孙眉留下来的这些资料,我与上一辈人有交集,最起码我会把我知道的一些故事都研究记录下来,传给后人,传给社会。”孙必胜表示,自己也在有意识地培养后辈参与到孙中山文化的研究中来,在美国,自己的女儿也带领过小学生来中山开展文化交流。孙必胜认为,孙中山文化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办办论坛这么简单,更多务实的交流活动可能更加有效。

“当初只是想整理家族史料,现在更多是一种兴趣,希望能为孙中山文化研究出一份力。”孙必胜表示,在孙中山文化研究工作中,自己感受到的不再仅是对家族的责任,更多是对历史的责任。为了更好地保护手中的宝贵史料,前些年,孙必胜将孙家的资料陆续交给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中山市档案馆,自己手头仅仅保留了复制件,一共后续研究。

继完成《孙眉传》后,最近,孙必胜又有了小目标,他计划从纷繁的家族史料中,梳理祖父孙昌、父亲孙乾以及孙中山先生革命伴侣陈粹芬的事迹资料,撰写成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