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会议材料 > 正文

​依托国家电梯产业基地优势 打造旧楼加装电梯示范城市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6日    作者:市政协委员 梁士伦  

改革开放以来,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凭借著名侨乡的优势,我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建成了一大批6-7层的居民小区,并由此助力我市成为国内最早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殊荣的城市之一,也由此确立了我市“适宜居住”的城市定位。但是这些大量的、位居城市核心区的成片居民楼都是无电梯的多层楼宇,长期以来旧小区居住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区外围一批批以高层建筑为主的现代小区拔地而起,大量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居民纷纷搬离城市中心区,留在中心城区旧小区的基本都是年纪较大、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以及临时租住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再加上这些旧小区基本上都是开放式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居住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差。

近些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希望能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诉求愈来愈强烈,特别是数量不少的仍居住在无电梯高层住宅的居民,越来越渴望能住上电梯房或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我市国家级电梯产业基地的优势,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推动旧楼加装电梯解决好老百姓居住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化解老人出入家门不便的难题,进而带动老城区的“三旧”改造和城市面貌更新,助力“幸福和美中山”建设,显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在“住有所居”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要求。近年来基于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我市房地产业发展较为充分,人均居住面积居于较高水平,不少家庭甚至拥有多套住房。但是像柏苑新村、华佗新村、第一城以及华侨新村等老城区中早期开发的小区,居民大多数是低收入人群,其中户籍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离退休职工,因无电梯上落楼十分不便,影响了晚年生活,他们的居住条件和小区环境亟待改善和提升。

二是推进“三旧”改造和城市升级的客观要求。夹杂在城市新式建筑群之中的老旧居民小区,虽地处繁华路段,但缺乏电梯、配套不足且年久失修而黯然失色。早在2012年7月《中山商报》就报道过《旧小区“未老先衰”该治了》、《小区故事充满“苦”和“囧”》、《卫生差、绿化少、外墙危成最大问题》等系列新闻,其中比华利山庄由于管网老化等原因导致居民数年用水困难的问题,直到2017年在主要市领导批示督办下才得以解决。考虑到这些分布于老城区的旧小区数量众多,而且是我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功臣”,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大拆大建的方式进行更新,而应创造性地利用“三旧”改造的城市更新政策举措,整合政府、社会、企业、居民各方资源,系统地改造升级。

三是做强做大中山电梯产业的客观要求。我市是国家级的电梯产业基地,拥有电梯研发、制造、维保、人才培训在内的全产业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市场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升级电梯产业链,创新电梯企业经营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电梯的深度融合,通过利用“互联网+”工程来推进电梯的智能化、智慧化,对于改造老电梯和在既有楼宇加装电梯,乃至加速推进我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智慧城市是综合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运行管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组织、智慧楼宇、智慧家庭等一系列多层级互联互通的子系统构成,智慧楼宇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治安隐患大、住户老人多的旧小区而言,采用智能物联即时多维监控技术的智慧电梯是智慧楼宇、智慧社区的重要基础,也是老旧小区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有利于推进位于旧城核心区域的众多旧小区真正实现开放式管理、还路于市民,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有利于城市交通通畅的有效途径。

五是宜居城市和美中山建设的客观要求。城区旧小区、旧楼宇承载着改革开放数十年飞速变化中的城市记忆,已经成为现代中山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旧小区的改造升级事关社区和谐和城市升级,不仅仅是纯粹的市场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华侨新村、莲柏新村、莲峰新村、花园新村、柏苑新村、竹苑新村、第一城等老小区是中山“富起来”的象征,是中山宜居之城的“功勋”,对其进行升级改造重新焕发其“青春”正是新时代中山“强起来”的要求,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房子是用来住的”、“注重文化传承”等要求的具体举措。

为此,现就依托国家电梯产业基地优势,以旧楼加装电梯为突破口,打造既有楼宇加装电梯示范城市提出如下建议:

一、出台系统的旧楼加装电梯引导支持政策。目前旧楼加装电梯资金主要是房屋所有权人自筹,但是旧楼居住的多是经济水平一般的居民,有些居民难以拿出加装电梯所需的费用,造成目前推进旧楼加装电梯进度不太理想。建议结合中山实际并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扶持引导政策。如北京于2017年开展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试点工作,对旧楼加建电梯实行财政补助,市财政按照加装电梯购置及安装费用的40%予以补贴;上海市财政局明确对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给予施工金额40%的补贴,最高每台不超过24万元;深圳宝安区出台了《宝安区老旧电梯更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符合条件实施电梯更新的,给予新电梯设备价格45%(不含电梯安装和装修、装饰费用)的资金补助,每部电梯补助资金不超过15万元;惠州市颁布《惠州市区既有住宅加建电梯财政补助实施意见》,自颁布实施起,一年内每台补助 5 万元。出台针对性的补助标准,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减轻旧楼住户资金压力,正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做法,将有效加快我市既有住宅加建电梯工作步伐。

二、制定旧楼加装电梯的“中山标准”。虽然国家针对作为特种设备的电梯出台了一系列“标准”,但由于既有楼宇加装电梯还涉及到楼宇安全、环境影响和旧楼住户老年人相对较多而对安全有特别要求等因素,更涉及到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的应用,因此作为国家电梯产业基地的中山,若在政府支持下由专业性商协会或相关的龙头企业着手制定更细、更高的既有楼宇加装电梯的“中山标准”,对于提升我市在电梯行业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促进电梯产业升级和市场的开拓具有重大意义。

三、完善旧楼加装电梯的“中山模式”。由于既有楼宇加装电梯涉及规划、质检、小区物管、住户、企业甚至水电气管网等相关主体,涉及原有楼房档案资料、规划设计报建、楼宇安全和小区环境影响评估、电梯选型和新技术选用、资金筹集、住户意见征集、甚至涉及听证和法律诉讼、事后的维保、大数据的采集和使用等诸多环节,过程十分繁杂。因此,如何针对政府、社区、楼宇居民、电梯企业、社会组织、媒体以及立项、安装、维保、运营等关键环节高效开展工作,通过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出一套“中山模式”,对于有序推进既有楼宇的更新改造乃至向全国推广意义深远,同时也可藉此进一步擦亮中山这块国家级电梯产业基地的金字招牌,打造既有楼宇加装电梯的示范城市。

四、支持电梯相关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多渠道、多方式推进既有楼宇加装电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共享电梯”,同时依法依规利用慈善基金、鼓励社会各界以定向捐助等形式解决困难户加装电梯过程中的资金难题。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推进旧楼宇、旧小区的整体改造。支持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其他社会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城市的“三旧改造”,采取整栋楼宇甚至整片楼宇”整租整改”的方式,完善旧楼、旧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美化城市容貌,优化城市功能,促进居民居住体验升级,提升“宜居之城”居民的幸福指数。

五、打造统一的物联网电梯监管新平台。大力推进电梯物联网监测和自动解困系统的应用,利用新一代智能化信息技术对电梯运行状况实施实时监控,对电梯故障进行预警、自动报警和救援调度,进而打造全市统一的物联网电梯监管新平台。旧楼加装电梯不仅仅是“装”上电梯,更要确保电梯安全运行。加强对电梯生产及维保质量的监管,尤其是旧楼加装的电梯,涉及到多数老年人及相对弱势人群的生活和安全出行,因此应监督电梯生产企业按照更高标准生产和安装电梯,约束维保企业严格依照“检规”检修保养。鼓励对既有电梯进行升级改造,加装智能物联装置,确保电梯安全运行,有效降低电梯故障率,提高电梯维保质量水平和安全性能。推进旧楼加装电梯及普及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将有助于推动中山作为国家级的电梯产业基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建议成立电梯物联行业协会,或在现有的特种设备协会(中山市电梯协会)或相关的信息技术专业协会中成立相应的专委会,为旧楼加装电梯及电梯物联网安全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六、加大宣传形成广泛共识。《中山市既有住宅加建电梯管理办法》规定,需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业主同意方可加装电梯,因此业主之间意见统一十分重要。除通过媒体宣传外,应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协助和协调作用,引导宣传旧楼加装电梯后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传播正能量,营造旧楼加装电梯的浓厚氛围,促使业主统一思想,支持并配合工程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