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视角 > 正文
民盟界别政协委员呼吁保育传承粤语文化

将粤语朗诵读本引进校园 设系统粤语教学第二课堂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21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冷启迪 图/孙俊军  

“牛皮灯笼——点极都唔明”“冇耳茶煲——得把嘴”“冇柄士巴拉——得棚牙”……这些粤语歇后语有多少人明白其含义?《月光光 照地堂》《何家公鸡何家猜》《点虫虫》等粤语童谣,又有多少人会唱?粤语文化应该任其自生自成?还是急需保育传承?

  昨日,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一份来自民盟界别政协委员的建议吸引了许多媒体的注意。建议指出,在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由于社会发展、城市扩张、人口迁移等客观因素,地道的粤语词汇、歇后语、童谣正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流失。粤语文化发展现状并不乐观,诸如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语讲古(故事)”这种传统语言艺术,也处于日渐式微的状态。因此,粤语文化的保育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该建议认为,开放进步和继承传统从来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积极推广普通话和使用粤语并不矛盾。多懂一门语言有百利而无一弊,推普的同时更应尊重粤语等其他方言的多元并存,百花齐放。

  建议的主笔人梁静斯表示,作为一位日语专业的留英硕士,她十分注重从婴幼儿开始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而对粤语文化在下一代的传承她尤为担忧,“粤语是我们中山本土文化的根,但目前普遍学校缺乏说粤语、学粤语的氛围,而身边很多小朋友对粤语也有些抵触。”在民盟界别政协委员们的认同鼓舞下,她撰写了这份建议,并将和志同好友在我市中小幼阶段开展深度调研,对我市粤语文化传承的现状、问题和困难进行摸底统计,力求为有关部门提供确凿的事实论据和有价值意义的决策参考。

1.jpg

梁静斯

  建议还指出,我市教育和文化部门应考虑联合成立中山市粤语文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和粤语文化研究基地,积极从多渠道、多形式发掘培养粤语文化研究人才,成立一支“粤语讲古”的讲师团队伍,开发设计契合中山市情政情、贴近中山民风民俗的粤语文化读本,着重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在课堂外继续挖掘、继承和创新粤语文化的趣味性。

  同时,学校是传承粤语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议引进广东省教育厅推荐书目——第一部使用粤语朗诵的国学读本《粤韵唐诗》,在我市幼儿园和中小学增设系统粤语教学的第二课堂或选修课,通过讲授、练习、游戏的方式教授学生标准的粤语发音,正确的粤语语法和拼音,学习粤语典故、歇后语、童谣、绕口令、粤剧等广府文化,举办粤语朗读诗词美文等主题活动。有师资条件的学校可考虑双语教学,每篇语文课文及生字在教会学生普通话读音后,再教粤语读音,每周选定一天为“讲粤语日”,让粤语文化走进校园、融入课堂,做到推普学粤两不误。

  此外,传承粤语文化,还需要影视媒体宣传,将电视电台名嘴的粤语功力向校园引导。建议我市广播电视台及其他主流影视声媒体借鉴珠江经济台的“粤语大声公”栏目、讲古达人颜志图和彭嘉志的“岭南小古王粤语讲古大赛”、广州市羊城网设计《广古封》文创产品等等的推广粤语文化活动。我市电视电台、自媒体等各类精英应当积极创作更多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粤语童谣歌曲,策划更多粤语文化节目和影视作品,把粤语的独特魅力融入影视艺术当中,进而利用其积极正面的公众形象向校园渗透、影响,比如以“学唱粤语歌,传承粤文化”为切入点,让新老中山人的孩子们以更加开放愉悦的心态学粤语、说粤语,增强我市广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真正让粤语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