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资政之声 > 正文

聚焦新基建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1年09月30日    

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谋划布局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市政协结合中山实际,重点关注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与制造业紧密关联的新基建领域,开展了深入扎实的市内外调研,并多次征询市有关部门、镇区、行业专家及企业家代表意见,九易其稿形成报告。

一、新基建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新基建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二、中山市新基建助推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聚焦有效投资,建设一批新型基础设施,聚焦创新驱动,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做强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中山来说,“重振虎威”核心就是重振中山制造业的虎威,只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中山经济的高质量崛起。围绕新基建与制造业,中山正在制定《中山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持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及产业数字化升级,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融合运用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也存在新基建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缺少重大发展平台、要素保障仍待加强等不足。

三、国内先行地区的经验启示

新基建今年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更好地响应中央政策,各地加紧落实部署,主要省市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大都提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容,而且部分地区还专门出台了分领域相关行动方案或计划,促进“新基建”建设发展。课题组收集分析广州、深圳、珠海、湛江、阳江,及长三角、京津冀等地的经验做法,对中山的主要启示包括: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基建,注重新基建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注重以新基建推动相关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注重围绕新基建完善产业链。

四、新基建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抢抓全球第四代工业革命深入演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的重大机遇,转变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基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高效赋能中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升级和产业链优化提升,成为新基建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二)重点领域。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立足中山实际,聚焦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以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谋划重大平台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引领带动家用电器、灯饰照明、板式家具、五金锁具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质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打造一批性能优秀、应用效果突出的应用案例和行业解决方案,做强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力支撑中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促进新基建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成立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建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工信局、商务局、科技局、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吸纳湾区内优秀专家委员,提供战略咨询和指导,出台中山市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参与广东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建设新基建主题园区,建立实体化的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二)推进新基建重大项目建设。合理编制2021年重点项目计划、“十四五”重点项目计划,围绕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AR、VR等重点领域认真谋划。推动中山光子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新药研发平台、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等重大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尽快研究设立中山科技创新园。重点加快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三)加快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升级。围绕“5321”工程,推动智能家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每个产业集群组建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个专业孵化器、一个产业园、一个产业投资基金、一个产业研究院。围绕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率先在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灯饰照明、板式家具等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内试点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定期面向特定市场主体发布应用场景项目清单,择优评选若干新兴产业应用场景进行示范推广。

(四)促进产业链优化提升。以产业链的头部企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先进标准、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等为重点,遴选产业链关键企业,排摸产业链中短板和薄弱环节,提供精准对接服务,不断巩固、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优势。加快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围绕五金、家电、灯具、板式家具等产业集群,建设省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鼓励集群企业协同创新,联合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打通产业链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转换等环节,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联动机制。

(五)推动新基建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哈工大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山市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合作,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坚持“传统制造一智能制造一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助推家电、家具、五金、灯饰、美妆转型升级。大力招引华为、阿里、东方国信等平台公司在中山落户优质项目,通过龙头带动加速制造向“智造”转变。

(六)强化大湾区内的协同合作。支持深圳、广州知名企业参与中山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大与港澳、深圳、广州等地生物医疗产业的合作,加快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借势诺斯贝尔、中研等龙头企业,依托健康医药产业基地、中瑞(欧)工业园、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园区,积极培育壮大化妆品产业。推动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高质量发展,构建深中产业拓展走廊核心区,推动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智能化升级,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

(七)加大政策配套支持力度。建立新基建项目用地全流程保障机制,及时摸清新基建项目用地需求,推动土地资源向新基建项目倾斜。学习并借鉴佛山南海、顺德在建设用地置换、土地整合归宗、“三旧”用地报批、旧村改造等方面经验,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山的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政策和实施路径,推动成片连片改造。加快培育新基建所需的复合型产业人才,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进入新基建相关行业,更好发挥人才对新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制定激励措施,注重培养支撑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工匠精英、高级技术人才。以营商环境优化增强投资发展的信心,全面整改未达标的政务服务事项,推动中山营商环境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市政协课题组)


关于以新基建助力产业链优化提升的建议


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指出,中山发展的基础在产业、优势在产业,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出路在产业、突破口在产业;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制造业强市。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审议了《中山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吹响了中山新一轮大发展的号角。作为《聚焦新基建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课题组成员,同时作为制造业企业家,建议要高度重视新基建作用,加快产业链优化提升。结合自身的感受,我谈三点意见。

一、更好更有效推动新基建政策落实

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几个现实:一方面是我们政策很多,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也非常积极,但总感觉落地仍然存在问题,有劲儿使不出来。另一方面,中山作为小家电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很多企业也在苦苦思考自己的出路,思考自己产品的数字化,思考与新基建的关系。即使有想法,因为投资巨大,存在风险,往往迟迟不敢决策。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江浙一带、周边的佛山等地区小家电产业发展迅猛,很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更有效落实政策?建议在中山成立专门的“新基建推进办公室”,市政府相关部门与有意向有实力的企业联合打造100个新基建推动产业链优化提升的模范案例,通过模范案例,带动中山更多企业大胆创新与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着力引进深圳的先进企业,加强在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补齐在高端人才、研发团队等方面的短板,让新基建与中山产业链的优化提升紧密深度结合,聚焦打造成功案例。比如,我们英得尔车载冰箱,就与深圳的一家互联网技术企业开展合作,投入巨资,创新打造“车载冰箱工业互联网平台”,准备用互联网思维提升车载冰箱顾客体验水平。同时,我们在2021年计划投入2000多万,打造全世界最先进的车载冰箱“共享实验室”,特别是在物联网实验室这一块,不再重复投入,与深圳蛇口电信建立“共享实验室平台”。

二、以新基建推动“5321”工程成功实施

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实施“5321”工程,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动能,焕发传统优势产业新活力。这项决策非常正确,时机也恰到好处。“5321”工程实际上是产业链的优化与提升,然后是规模效应。新基建思路、数字化概念、工业互联网思维,都可以为“5321”工程提供重要支撑,关键在于如何实事求是地具体落地。

因此,围绕“5321”工程,推动智能家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每个产业集群组建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个专业孵化器、一个产业园、一个产业投资基金、一个产业研究院。同时,围绕产业链分别成立专家委员会,邀请深圳、杭州、北京等地专家,深入研究各个产业链,提出更具操作性的落地方案,协助企业充分抓住机会,走在行业前面。既然提出“5321”工程,就要聚焦落实5321工程,相应地配套政策和资源,而不能只成为一个口号。

三、更好发挥中山优秀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

新基建促进产业链优化提升,要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大数据、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研发,推进与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全面渗透,开展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要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提升综合配套能力,增强特色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影响力。

同时必须注意到,中山有很多优秀的龙头企业,正在谋划上市。他们受到很多投资公司的关注,尤其是被一些外地的政府基金(或政府托管基金)盯上,给出很好的政策支持,如果不注意,中山就会损失很多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建议对成功上市企业进行奖励与支持,更要对拟上市企业更多关注与支持,特别是在上市前的资金与扩展需求方面,要借助市场力量,胆子更大,力度更大。(省政协委员、广东英得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杰君)


关于推动新基建与中山制造业

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目前,全国都在搞新基建,作为中山企业,要思考中山在新基建领域有什么独特的发展优势?如何将我市现有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政策与国家新基建政策相结合?作为智能制造的企业代表,结合企业经营和近期思考,从内、外两个维度提一些意见建议。

一、开展内部挖潜,寻找新基建与制造业契合点

就制造业企业而言,这次超大规模的新基建投资计划是一个最直接的产业新风口。现阶段中山的相关产业优势都不明显,但深入分析,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最终都需要依托硬件来实现。无论是高端支撑件、结构件还是线路板、电子零配件,硬件制造正是中山的传统优势。只不过我们现有优势产业的目标客户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发掘新基建与制造业相关产业的应用领域。因此,中山应做好制造业内部挖潜,针对新基建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抢抓万亿级别的广阔商机。

建议加强我市现有产业链协同创新,优先进行新基建所涉及领域的产业分析,对中山现有产业集群进行优化和提升,重点挖掘和优化现有潜力企业,补充完善新基建所需要的制造业链条,并给予政策倾斜。政府应全力支持与新基建相适应的技术改造,加快扶持政策覆盖面,简化审批程序,随时申报随时发放补贴。鼓励集群企业协同创新,联合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打通产业链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转换等环节,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重点大数据中心,探索开展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专项计划。积极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工业互联网标杆建设及产业集群数字化升级。

二、强化招才引资,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

(一)补齐制造业人才短板。

新基建涵盖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多项技术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仅新基建领域的硬件和装备制造,就需要大量的制造人才。目前中山人才比较缺乏,但能培育并补足。建议政府加强对制造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以适应新基建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建议政府简化高端人才评价办法,比如,企业高管年薪超过100万,且提供连续12个月完税证明,只要企业申报,政府应当走简易认定程序,避免通过科技局和人社局的复杂流程。认定为高端人才后,给予企业高管子女上学、购房、医疗等优惠政策。

(二)实施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精准招商。

近年,常州市着力构建碳纤维制备与应用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集成度和行业竞争力,这不但需要上游资源的支持,还需要下游企业的高端应用技术,将碳纤维做成高端产品。常州碳纤维企业不具备生产碳纤维高端产品的技术,他们采纳了启赋安泰公司的建议,在欧洲找到符合要求的“隐形冠军”企业--德国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公司Cotesa GmbH。由政府出资3亿作为引导基金,引入国内著名投资公司募集4亿,一共出资7亿元成立常州复合材料发展基金。政府与投资公司共同在常州成立新材料母公司,对Cotesa GmbH公司进行全资收购。

常州碳纤维行业与中山坦洲镇镁铝合金产业、小榄镇五金产业、大涌镇实木家具产业、沙溪镇服装产业、古镇镇灯饰产业有惊人的相似性,它们在行业内已具有相当影响力,但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偏低。建议参考常州模式,强化产业基金运作,引进国外“隐形冠军”企业,通过新基建为制造业赋能,将带动中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山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成立多支专门面向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基金,政府资金劣后,并要求新基建基金在中山本地的投资比例不低于50%,利用基金的力量挖掘整合本地、本省乃至外省外国的新基建项目落地中山。透过收购的企业,直接囊括上中下游产业,并向它们学习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等经验,促进中山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市政协委员、广东硕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

关于加强5G网络建设打造智慧灯杆

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建议

在“双区驱动”和新基建的双重机遇下,5G网络建设将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智慧灯杆作为5G微基站最好的承载方式,是城市万物互联的新入口,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物联网、新能源交通工具、智慧城市自主运维等,这些技术的前端应用就是智慧共享杆,用一根智慧灯杆串起来,未来趋势必将实现“多杆合一”。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照明灯杆数量逐年增加,预期2020-2025年将保持每年5%的增速,到2025年灯杆数量将达到近4000万盏,其中,智慧灯杆占比将越来越大。未来两年,智慧灯杆将迎来行业的爆发期,千亿市场已经开启。现在如深圳、惠州、梅州、汕尾、湛江等地纷纷出台了智慧杆的建设实施方案。

中山作为全世界的照明产业基地,有几百家灯具灯杆企业,打造智慧灯杆产业基地非常有优势,但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小,工艺粗糙、设备老旧、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品质没有保障、没有大规模生产能力,同质化低价劣质恶性竞争,生存日益艰难。围绕加强5G网络建设,打造智慧灯杆千亿产业集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5G网络建设及商业应用

加快实现5G网络覆盖和商用,建设5G基站和示范应用场景,同步落实5G基站机房、电源、管道等配建工作,形成与垂直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开展5G应用试点建设,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示范区规划建设,推动重要交通枢纽及5G网络热点地区有效覆盖。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适时发展第六代及更高移动通信技术,抢占更多发展先机。

二、提升灯饰产业集群“智”造能力

大力建设“智”造强市,以智能化快速带动优势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传统灯饰产业可以通过注入新兴智能技术激发新的活力,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升传统灯饰竞争力。引入各类产业扶持资金、金融资本,加快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让中山产业集群从“卖产品”向“卖创意”、“卖服务”转变。设立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联合突破具有产业集群行业共性的关键性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集中资源进行重点产业打造。

三、加强统筹指导智慧灯杆产业

智慧灯杆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由市级加强统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中山智慧杆的行动规划方案,统筹智慧杆的总体建设规划,避免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充分利用现有扶持政策支持智慧杆发展,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加大对多功能智能杆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中山市智慧杆产业联合会刚成立不久,旨在促进照明产业智能化产业转型升级。建议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企业向“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经济”发展,带动会员企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跃升,提升区域企业综合竞争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慧灯杆产业集群。

三、集聚资源要素,建设优势产业集群“共性工厂”

坚持“集成整合、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开放共享”的原则,推动智慧杆的统一建设和管理,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开放给社会各方,实现资源共享。开展试点示范。结合道路改造、城市更新等重大基建项目上优先应用,加快推进多功能智能杆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在智慧杆技术开发、生产配套、市场推广等环节,鼓励技术集成产品创新,降低产业生产制造成本,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共性技术,吸引产业集群的技术、资本和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向“共性工厂”集中,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共性服务,解决产业集群面临的共性问题。(市政协委员、鸿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姬芳)

关于精准发力加快新基建规划建设的建议

新基建继承了传统基建逆周期稳增长的功能,同时将数字经济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其中,对经济拉动效应更显著。统计显示,高铁建设投资对拉动关联产业的乘数效应约为3倍,而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乘数效应高达6倍左右。同时,新基建更加注重调结构、促创新和补短板的长期社会效应,一旦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建立先发优势,将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因此,新基建是我市实现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重要机遇。

一、严格筛选我市新基建的发展重点

新型基础设施包括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上述领域中的每一个领域未来都可能成长为万亿级的超大产业链。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等特点。因此,我市发展新基建,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体量、产业基础、人才支撑等多方面的因素,严格筛选重点发展领域和重点项目,切忌全面开花、一哄而上。建议重点发展5G规模化商业,加快建设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促进工业互联网与优势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挥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作用,结合智能家居产业构建物联网应用框架。

二、编制高水平新基建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在确定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具体产业目录后,委托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团队编制新基建发展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各个行业的专项发展规划,如5G发展专项规划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规划等。通过发展规划,明确新基建的发展目标、阶段、路径、措施等内容,构建可实施性强的新基建重大项目库,并进一步提出新基建发展的政策框架。

三、新基建纳入五年规划并及时落实到空间规划

在新基建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将新基建内容纳入《中山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专门辟出关于新基建发展的章节。新基建项目一经确定,需要及时落实到空间规划中,以促进项目的落地建设。如5G产业的容量及其重大设施需要落实到总体规划中,5G基站及其能源供给设施需要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的廊道及其场站设施需要落实到总体规划和控规中;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各类设施也都需要在空间规划中具体落实。

四、对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的几点建议

轨道交通一直以来都是我市发展的短板,在大湾区11个城市中,中山市现有及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里程及场站数量属于最少的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明确了城际铁路项目的大方向,但在具体的线位、站场选址等方面还有争取的空间,我市应积极谋划,争取对中山更有利的方案,并落实到正在修编的中山市城市轨道线网规划中去。建议充分结合“双区建设”及岐江新城、翠亨新区、东部滨海区的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我市轨道线网及站场布局。线网规划尽快定案并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加快推进南中珠城际、中南虎城际的规划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争取深中城际轨道纳入上层次轨道网规划并纳入省“十四五”规划;争取一两条城市轨道尽早立项并动工建设。“四标四实”人口统计显示中山的常住人口已超过五百万,这样的人口规模已达到地铁立项门槛,而地铁正是能够有效拉动经济的大项目。另外,国家和省层面对轨道交通的立项、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空前。虽然目前中山面临着一定的财政困难,只要我们充分、灵活利用各种资源和政策,当前仍然是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个有利时机。(市政协委员、民革中山市委会委员:钟国平)



关于以新基建助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的建议


新基建涵盖5G网络、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兴技术,将带动经济各行业的生产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促进上层的经济模式、产品和服务形态创新,从而有效推动各行业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增长点和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加快新基建步伐,不仅是当前稳投资和稳增长的重要突破口,从中长期来看,新基建将赋能家具、家电、灯饰、服饰和五金等传统产业,助力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借助新基建提升特色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要把握“双区驱动”的政策大方向,充分理解中山在新基建发展浪潮中的战略定位,立足于中山特色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新基建技术”对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周边城市同类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与周边城市相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同产业链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在中山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市级层面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统筹力度

按照“核心做强、协同带动”的原则,引导重点项目、关联产业集中布局,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提升综合配套能力,增强特色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影响力。发挥家具、家电、灯饰、服饰和五金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推动集群内企业广泛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升级,提升特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强化优势,巩固基本盘。从服务全国的大优势产业、服务全省的中优势产业、服务本地的小优势产业三个类别,对我市现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优秀企业家等进行充分发现、分类挖掘、因材施政、精准扶持。继续提升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强势地位,建立更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加强湾区兄弟城市配套,形成合力,服务好中山、广东、湾区、全国、乃至全球的目标市场。

三、加大普惠性数字新基建建设力度

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头雁效应”,建设全国一体化的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产业关键数据采集分析体系,提升现代产业智能治理水平。聚焦家具,家电、灯饰、服饰和五金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协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等建立联合体,开展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鼓励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等联合申报国家、省级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从解决集群企业突出问题、打通关键应用场景出发,为集群企业定制式开发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在集群企业广泛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中山专业镇产业特色,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或园区,积极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商、供应商等创新资源,建设具有中山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四、加快推动家具、家电、灯饰、服饰和五金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按照“一集群一机构”的原则组建专业化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新基建浪潮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研判、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产业集群”在这些特色优势产业的应用落地发展,争取五年培育至少4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将“互联网+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山特色优势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全力盘活家具、家电、灯饰、服饰和五金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内聚集的土地、互联网技术、教育、人才等发展要素,推进存量资源向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转变,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区域性创新发展新引擎。借助“新基建、新技术”,让湾区内企业和产业得以更好更快发展,吸引更多关联产业落户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市华盛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姚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