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资政之声 > 正文

集聚人才力量 重振中山虎威

发布时间: 2021年09月30日    


为助力我市人才建设工作,市政协组织调研组对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参考佛山、东莞、珠海等地人才政策,提出完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并与市委组织部和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协商议政。

一、我市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通过举办“中山人才节”活动联系集聚各方英才,不断加强高端人才平台建设,精心做好人才服务工作,中山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人才结构有待优化。高端人才偏少,累计认定和评定高层次人才2445人,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0.047%。国务院津贴专家、国家和省重大人才不到50人。产业人才短缺,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占总数75%以上,产业一线的高级人才极为匮乏。紧缺适用型人才出现年龄“断层”现象,45岁以上的人员超过了80%,出现优秀中青年人才外流现象。

二是人才承载平台不足。产业结构偏低端,高端科研单位匮乏,城市发展平台还在起步阶段,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滞后,都制约了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三是政策体系有待加强。《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出台已十年,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修订。“人才18条”和“人才24条”等文件执行中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需要加快制定配套实施政策。《中山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规定,对管理期内的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每人每月发放补助津贴1000元,政策待遇标准偏低,激励作用有限。

二、对我市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是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意识。强化“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观念,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把人才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建议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密切配合,进一步优化人才分类认定政策和操作细则,强化顶层设计,定期研究政策、听取汇报、督促检查,统筹推进人才强市工作。

二是广泛吸纳各类型人才。开展中山人才存量摸底,研究出台对现有人才的使用培养政策,如对符合“绿色通道”引进条件和程序,已工作多年但尚未入编入岗的业务骨干,在工作岗位、职称评定、晋升机会等优先定向发展。引导用人单位惜才、爱才、用才,激励人才多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对于有才华有思想有冲劲的企业家、专业技术骨干、年轻干部等,更要用真心真情留住他们在本地发展事业。给予平等的岗位晋升、工资补贴、科研经费、职称评聘等待遇,避免出现新老人才之间的“厚此薄彼”现象。鼓励采用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专题服务、对口支援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带成果、带技术、带项目的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每年毕业季组织开展校园招聘,吸引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优秀学子安心回流、干事创业。进一步加大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等本地高校的扶持力度,加快筹建高水平大学。

三是激发企业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依托“智汇中山”人才洽谈交流会、珠中江阳大型公益招聘会等高端平台,加强聚才引才。针对产业发展状况,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重点开辟相关产业特色专场,进一步培育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等特色专场,畅通企业和人才的对接渠道,提高企业和人才的匹配性。支持规模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研究所+技术平台+工程中心+孵化转化中心”四位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国家级留创园能级,优化服务保障,打造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园地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高地。引入上海等地的共享实验室模式,鼓励人才“风险投资”,着力开展“准人才”培养。

四是切实做到贴心服务。提高服务效能,优化办事指南,减不合理的证明和不科学的表格,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做到办理人才引进相关手续更方便、更快捷。实行部门联动,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创新性、全链条的“一站式”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出台安居房管理办法,按人才层次的不同,分别给予相应面积的住房,并实行定期免租金政策,解决人才居住的后顾之忧。在户口迁移上放宽限制,让高层次人才能“举家全迁”。加快解决引进人才配偶的调动问题,大幅度增加优质中小学名额,加快协助高层次人才的未成年子女就近入学。

五是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设立市领导与高层次人才沟通“直通车”,定期听取意见建议。坚持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帮助解决创新创业困难,定期组织走访慰问、休假疗养等。评选出各单位的“首席人才”,围绕我市重大决策,提前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提供理论或技术保障。对为我市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在原有的生活待遇、经济待遇基础上,逐步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提升他们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