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资政之声 > 正文

关于加快项目落地审批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1年11月11日    


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项目落地审批制度是项目推进的“生命线”。提高项目落地审批效率,不但能降低企业的时间、经济成本,更能营造我市良好的营商环境,坚定企业投资中山的信心。

一、基本情况

针对项目落地涉及主体多、环节多等问题,经全面梳理项目落地全流程涉及环节及所需资料,总共涉及8个阶段、44个环节、87份材料,从签订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最快约120天。

为进一步提升项目落地效率,今年8月以来,市工信局牵头联合市发改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商务局、政数局等部门,从镇街和企业反映最多、需求最为迫切的方面,重点围绕政策制定、系统建设、审批调整等方面开展工作,按照审批环节“能减尽减”、审批速度“能快尽快”的原则,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项目落地建设全流程共减少12个环节、22份材料、29个工作日、1项费用。

二、存在问题

虽然“四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一些根本性、长期性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我市项目落地效率,影响我市营商环境。

一是市级审批“负担过重”。我市项目准入无论规模大小全部由市级审批,项目用地规划微调(如容积率)等事项也全部在市级审批,导致项目排队等候耗费大量时间,市级审批负担过重。

二是项目用地信息不对称。我市项目招引机制通常是“边谈项目、边解决问题”,往往先由投资方选地块,等项目签约、过会后,镇街再与自然资源部门衔接供地事宜。由于用地信息不对称,项目选址通常存在规划不符、缺乏用地指标、未制定连片征收方案、交通管网规划预留地不明确、村民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等问题。

三是“工改工”推进缓慢。“工改工”项目是我市工业项目的主战场。根据摸查,全市30亩以上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潜力片区578个,面积6.2万亩。据测算,如果全部改造完成可望新增工业产值近50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工业中山”,潜力巨大。但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政策性强,且情况各异,很难一个政策管所有,目前推进相对缓慢,全市尚无连片大面积成功推行的案例,难以形成示范效应。

四是历史遗留问题多。项目推进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需要干部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新的班子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顾虑。比如土地闲置问题,目前政策只规定了100%为政府原因和100%为企业原因的处理方式,对于既有政府原因又有企业原因的,没有明确规定。若认定为政府原因,镇街担心对干部个人追责,企业又不肯为政府责任“买单”,导致问题束之高阁。而在市级层面,对于没有明确规定、涉及多部门协调、可办可不办的事项,部门通常选择不办,造成一些项目问题迟迟难以破局。

三、工作建议

(一)合理设置市镇审批权限,减少项目在市级层面过度积压。

合理下放部分审批权限,从根本上提高审批效率,激发镇街活力。用地规模较小的项目,由市级制定明确的审核条件,下放到镇街审批,审批结果报市招商办备案。控规微调、单个地块规划条件论证等不涉及政策突破的审批事项,下放至市自然资源局或其分局。同时学习上海经验,明确镇街、自然资源局或其分局只需将审核不通过事项报市政府复审,审核通过无需请示,推动各级干部将“避责思维”转换为“负责思维”。

(二)完善项目用地配置方式,提高项目落地效率。

镇街、市招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协调联动,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匹配项目与土地,让项目与土地“门当户对”。一方面,要坚持“扫好庭院再请客”,主动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问题不解决坚决不落项目,切实提振企业落地信心。另一方面,加快土地整备,尽快启动“标准地”招商和带设计方案出让等土地供应新机制,推动“拿地即动工”。

(三)成立“工改工”工作专班,破解低效工业园区项目审批难题。

学习顺德做法,市政府成立“工改工”工作专班,由市领导牵头,抽调专业人员、精干力量,主要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加快协调审批工作,并联单元计划、单元规划等审批环节,同步推进片区策划和项目招商,争取外部资源支持等,力争连片“工改工”早日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四)建立保护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以镇街换届为契机,以解决土地闲置问题为突破口,设定一定的时间“窗口期”,通过“三个区分开来”“两个最大限度”为历史遗留问题松绑,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对以事实为依据出具说明材料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且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情形的,不追究个人责任,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对“窗口期”过后仍以各种理由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镇街,严肃追究其不担当不作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