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中山“青和力”?政协委员这样建议

发布时间: 2021年02月05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记者 李玮玮 王欣琳 实习生 黄焯庭 谭晓荆  


   蔡先全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成就年轻人。”中山进入“两会时间”,市政协委员蔡先全带来的如何提升城市“青和力”的提案,引发广泛关注。就业空间、新兴岗位、网红元素、青年文化、包容多元……在中山工作、生活的青年代表和在读大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对中山“青和力”的期盼。

■委员建议:从“四个度”打造城市“青和力”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城市“抢人大战”中,想要获得青年才俊垂青?市政协委员蔡先全认为,中山需要下大力气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服务,特别要做好四个“度”的工作。

一是要让中山更有温度。要深入研究年轻人,把握他们的所需所想,制定政策时考虑年轻人感受。例如:下大力气加强共享单车管理,并为年轻人提供他们非常需要的交通出行工具。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夜经济,让它成为吸引年轻人的一种“软实力”。鼓励中山各主要商圈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场景打造,引领消费潮流,激发中山活力。

二是要让中山更有关注度。加大对“湾区枢纽 精品中山”的宣传力度,在创建城市名片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中山的人文内涵,展现出中山特色,亮点。运用各种年轻人喜爱的抖音等新媒体,采纳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向外界树立中山是青春之城、制造之城、年轻人的创业之城的形象。只有源源不断的年轻流量继续关注中山,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到中山,中山未来发展得才更具动力。

三是要让中山更有粘度。让中山成为一座人来了不想走,并且还召唤朋友一起来的城市。必须不断细化完善为年轻人服务的每个细节,比如简化人才落户的材料复杂程度,本着能简则简的原则重新梳理申办人所提交的材料必要性。优化线上材料提交及审核系统,透明化人才落户的流程,让申请人随时知道进度节点。比如我们盘活目前已有的人才房或者建设青年公寓,实实在在为年轻人在住房、就医、孩子上学等问题上予以最大的支持。

四是要让中山更有包容度。在体验式发展和信息爆炸的当下,一座城市是否具备“包容”的气质,对城市未来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山要深度学习借鉴深圳年轻、开放和包容的城市气质,通过打破户籍限制,积极吸纳各类“新中山人”参与到政治生活和城市管理,认真听取他们的诉求和建议,通过各种协会等广泛吸纳青年人才参与,让人才对城市发展有归属感和获得感。


   左步青年徐家杰创立的稻田书店,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留影(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孙俊军摄

■市民反响:提升产业含金量提供“好岗位”

在岗位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上,中山和其他城市仍有显著差距。

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读学生“Kimmy”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在中山缺乏压力和竞争,缺乏锻炼和机会,如果把‘年轻’这项资本全部投入进来,感觉回报收益不够吸引人。”

薛延松是一名“90后”,作为虎蛙科技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公司从事的就是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他认为:“城市要吸引青年人才净流入,首先是发展好自己,要有高价值的产业,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岗位、福利和机会。”在他看来,中山经济发展是根基,青年人才能在岗位上不断创新,实现与城市协同进化。此外要推动高等学府筹建,产学研一体化,才能从引进人才到本地化培育人才。

“鱼蛋”是中山本地人,却选择了沪漂4年,目前是一家知名健身公众号小编。她希望未来回中山工作,“但我从事的是新媒体,中山这方面的就业机会还太少,原因是第三产业还不够发达。”

打造“网红”资源吸引年轻流量

小红书、抖音、B站等年轻人喜欢通过这些平台打卡本土网红店,本土网红店“上上签”创意餐饮主理人冯嘉锐认为,“城市要年轻化,就不要排斥‘网红’,而是要利用好网红元素,打造网红地标、网红街、网红人物、网红店铺等,把这些串联起来,吸引年轻流量。”同时,作为一名灰雕师、 本土文创达人,他很看重本土传统文化与创新元素的碰撞,比如 他将中山“重振虎威”口号设计成logo放在自家产品包装上。“年轻人喜欢反差、冲突,比如旧城改造、老屋活化、民俗保护,不能只有传统,而是要有创新,才能迸发新的生命力。这是最吸引年轻人的地方。”

同样,在年轻人喜欢的B站上开设了“货比嘉嘉”潮流青年栏的up主(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伟嘉,也是本土潮人,栏目主要内容涵盖潮鞋测评、潮流服装、青年话题等。去年还开始尝试一些反映中山本土文化的视频,如《100元吃一整天本地小吃》《探秘百年沙岗墟100元能买啥》等,点击率都过万,甚至近10万。

在他看来,中山要有一批潮流式的青年代言人,在各个领域都能创新,摄影、设计、美术、展览,以及各个岗位等,这样的青年会影响青年。同时他认为中山还要打造一些真正潮流、有内涵的创意园区,能让青年人创业和聚集,同时还可有持续性青年文化活动,提供展示空间。

发展城市“软指标”满足青年体验

就如政协委员蔡先全在建议中所说,年轻人一般不会通过各类经济硬指标来选择城市,反而是“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包容便捷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和娱乐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等看起来不那么硬核的因素,成为影响他们决定的关键。

作为一名律师,同时也是一名皮划艇爱好者,肖伟看中的是城市的品质,“城市很多设施,还跟不上发展。”中山虽然是岭南水乡,适合划皮划艇的水域却不多,平时都要去江门、佛山等地。“可以向南京等城市学习,建立水上运动公园,这就是城市的吸引点。”

花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敏锐扎根社区工作,却总是很有创新,如在社区举办网红店打卡活动、拍摄创文小短片等。“我觉得创新包容的氛围很重要,每个单位、行业、岗位,都该放手让青年冲在前面,去尝试和创新。”

小亭是一名社工,她认为,周边城市逐渐形成了对青年友好、有利于青年发展的城市共识,中山却仍未有力度大的举措。“中山能否树立一个吸引青年的城市形象,必须在政策、公共服务、青年活动上,都有能对接青年话语体系的思路和举措。”而且,她认为,不能只出台针对高层次人才的举措,还要扶持本土青年,政策要更具普惠性。全社会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青年的价值所在,鼓励社会各界,为青年创造多元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