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委员履职 > 正文

沈伟忠委员风采

发布时间: 2005年03月23日    作者:荷洁  

[center][B]每一次成功都是新的起点[/B][/center] [center]——记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副校长沈伟忠[/center]   在三鑫美丽的校园,经常看见一个匆忙的身影。他的身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串不平凡的足迹:   1996年10月担任第六届“华杯赛”中山市代表队总教练,并取得两金一银一铜,团体总分第四名的优秀成绩,被组委会授予“优秀教练员”称号;   1997年,所辅导的学生何丙胜在第九届“希望杯”竞赛中获一等奖;   1999年,所辅导的学生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李伟明获一等奖,另有三人获二等奖,两人获三等奖;   2000年,所辅导的学生林远杰、李务斌、杨永团三人获全国数学(高中)联赛中夺一等奖;   2002年,所教学生林怡君同学以895分(同时英语Ⅱ总分875分)夺得中山市高考状元,所辅导的学生陈伟健同学在200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一等奖,并被保送到南开大学,所辅导过的高一学生陆嗣斌、李伟明获全国二等奖,黄华等三人获三等奖;   2003年,所辅导的学生陆嗣斌、萧乐超、黄华(均为高二学生)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一等奖,被保送到全国名牌就读; ……   面对这一连串辉煌,他却异常地平静。他没有因此放慢自己前行的步履,而是把每一次成功都当作一个新的起点,永远让自己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注目前方,平心静气,时刻准备开始新的征程……   他就是具有三重身份的沈伟忠:一个求真务实的数学教师、一位正直可敬的副校长、一名为民请愿的市政协委员。 [center][B]教学兵法,攻心为上[/B][/center]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就他的教学成就和教学理念提出了疑问。   沈校长回答:其实很简单。课堂教学的终结,就是看你能否把学生的心抓住,教书要教到学生的心上。   不难理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过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无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沈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课堂教学,从来都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他从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教书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悟性,是教不出感觉来的,不善于捕捉灵感的老师一定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教师不应该是一副冰冷的面孔塑起的学究,不应该是无所不知的先知先觉。每当在课堂上出现的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应该以此为契机坦然地引发学生讨论,以学生为榜样。这样不仅仅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养成一个对学问严肃认真的求索精神。师生在探究中共同进步,学生在体验成功的愉悦中不断成长。无怪乎沈校长在每一次的评教评学中,总是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在沈校长的课堂上,仿佛有一种魔法,你的心思想走也走不开,就好像是被“拴”牢了一样。他的每一节课,总能引领学生掀起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满机智的教学语言,民主的交流方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和启发,让听课的学生完全沉迷其中。同时,在课堂上他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与课堂无关的,他允许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想法。善于捕捉教学情景中的这些动态的积极因素,不失时机地组织教学,及时引导和鼓励,绝不让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信心受到挫折。沈校长说,只有自信的学生才会有大胆地思维,从而才有惊人的成就。   以“问题”为课堂核心内容,这是沈校长把学生的心留住的秘籍。他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问题开头,又以问题结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又带着新的问题出来,求知的欲望就这样被沈校长有意无意地调动出来。沈校长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改变过去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答问、练习和记录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让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使其学习过程从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问题教学法”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助动器。   有一个小故事:在教高中解析几何椭圆一节的第一课时时,沈校长一改原来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看书,并提出要求,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全部写出来,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两个班112名学生共提出了381个问题。沈老师非常惊讶,他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就完成了一篇论文《在圆锥曲线教学中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久这篇论文就在《数学教学通讯》发表了。 [center][B]梦有多大,路就有多远[/B][/center]   你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你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要像涓涓流淌不止的小溪。这是每一个初为人师的人就懂的浅显道理。   而沈校长多年来一直奉信一句话:梦有多大,路就有多远。   为了使自已的教学适合于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从没有放弃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自1997年以来,他先后在《中等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通讯》《数学教学通讯》《中学数学月刊》《中学数学教与学》《中学数学研究》等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专业论文50多篇,又有数十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内容涉及到: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素质教育研究、高考研究、解题方法与技巧研究、数学竞赛研究等多个方面。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于1997年到1999年完成了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数学教学论的所有课程的学习。这几年间,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主编了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和汕头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考总攻略丛书”中的数学分册《数学高考总攻略》(约600万字)等五部著作,参与编写了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和九州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新世纪同步学典——高中代数(上)》一书,以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设计与导学——数学》一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他对数学教学简直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这难免引来身边一些人的唏嘘声。   作为一名奥数总教练,他往往对教师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他认为,要搞小学奥数辅导,就必须掌握初中和高中数学内容;要搞初中和高中奥数辅导,就必须掌握高中教材的变化动向和大学的某些内容,否则你就不配做教练。这不是他不近人情,而是沈校长能在观念上转变、理论上升华、实践上超越,跳出教育看教育的结果。他认为,只有立点更高远才可能有更开阔的视界,才可能更好地避免教学的狭隘与短浅。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前瞻性思想,才使得三鑫双语学校的各学科奥赛连续几年来在中山市稳坐前三名,部分学科已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center][B]做人处世,六问自省[/B][/center]   一问:每周一篇教学论文你完成了吗?   二问:每周一套竞赛试题你做完了吗?   三问:每周一套高考模拟试题你做完了吗?   四问:每周至少三本数学杂志你看完了吗?   五问:每天的教学工作体会你记录了吗?   六问:每天早晨的运动你坚持了吗?   沈校长的桌面台历上写这样六个问题,见过的人无不对他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载寒来暑往,沈校长都是这样严谨而有序地生活着,冷暖自知,宠辱不惊。   1996年从中原河南调入纪中的。在纪中他先从数学科组长到教科室教研员,从奥数教练到教务处副主任,任何时候都是谦虚对人、扎实做事。2003年因工作需要,被派到纪中三鑫双语学校任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可他还是对别人说:“还叫我沈老师吧,我喜欢你们这样称呼我。”在老师的眼中,他受人尊敬,工作能力强,精力充沛,教学成绩突出,可从来都是他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困难和压力留给自己。他做事、走路和说话一样快,人们形容他是“风一样的男子”。   沈校长的工作似乎像数学中的等边三角形:上午处理班级数学课堂教学问题(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等),下午处理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事情,晚上下班辅导和数学奥赛的内容。除此之外,沈校长还担任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市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奥赛总教练、民革纪中支部组织委员等社会职务,千头万绪的工作让他忙碌而充实着。   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沈校长未敢忘记肩负的使命,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社情民意。他除了呼吁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民办教育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民办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样的待遇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师生疾苦,倾听师生心声,将适龄学生享有优质教育铭记在心,如实反映给上级,促使问题的解决。他认为,让教育的“弱势群体”贫困生“有学可上,有书可读”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他呼吁中山市成立类似希望工程的专门组织,为有能力资助贫困生的单位和个人找到“中介市场”。这些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感受到沈校长的人格魅力。 [center][B]而今迈步从头越[/B][/center]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抹喜悦。1997年因中山市组队参加第六届华杯赛总决赛,沈老师被市教委教研室抽去担任中山代表队总教练,我市在决赛中获团体总分第四的优秀成绩,同时他被华杯赛组委会授予“优秀教练员”称号。由于他对奥数研究的深入,一直担任纪中奥数总教练。有八次被希望杯组委会评为“优秀辅导教师”,他所辅导的学生陈伟键等多名同学在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一等奖,并被保送到重点大学深造。由于竞赛辅导成绩突出,于2002年被省教厅教研室邀请到由省数学会组织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经验总结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并被评为“高中数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由于他工作认真,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6年中有四年担任高三毕业班数学课。2002年所任教的班级在高考中数学平均分过700分,全市800分以上共8人,他所教的班级有5人,吴张伟同学获中山市数学单科状元。1999年和2002年两次被教育局评为“高三学科优秀教师”,一直被市教研室聘为“高中数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2001年获卜氏奖教金,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中学数学骨干教师。   鲜花和掌声没有让沈校长迷失自己,他坚定的步履仍然执着地回响在数学的王国。他苍劲的身影不仅让记者想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