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视角 > 正文

乡村振兴如何推进?市政协委员这样建言献策

创新机制搭好平台 全域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15日    作者:统筹/陈雪琴 闫莹莹 文/本报记者 陈雪琴 徐世球 柯颂 陈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美丽中山建设。市两会期间,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乡村振兴话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他们认为,全面推进中山乡村振兴,要从机制创新、产业发展、文化塑造等方面,全域推进中山美丽乡村建设。

机制创新

为乡村发展注入智力“活水”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陈恒才表示,近年来中山市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短板,统筹农村改厕和农村生活污水、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加快发展乡村美丽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中山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社会力量对乡村振兴参与不够、乡村规划水平不高、“三农”人才缺乏、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滞后等不少问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唯有创新机制体制,让智力支持成为发展的保障,才能为乡村发展增添长久活力。”陈恒才建议,要创新方法和路径,整合政府、科研院校、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等资源,成立中山市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实体,为中山在美丽乡村规划、产业规划、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他建议,选取中山有条件的特色精品村,合作在珠三角打造乡村振兴培训基地,重点开展农技培训和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开展政策宣讲、技术指导和经验推广等相关培训,为中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此外,在全省乃至全国广纳人才,建立中山市乡村振兴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理论研究、政策制定等领域的先发优势,从政策支撑、制度供给、战略落地等方面,推进中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强中山市乡村发展活力。

产业先行

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年新当选的市政协委员杨菁对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关于乡村建设方面话题充满信心。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农口一线的“三农人”,他认为,在中山目前的农业发展阶段,就要加快全市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推动水产养殖业生产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优质型方向转变,推动全市渔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杨菁建议,我市各镇街可以村为单位,将集中连片鱼塘作为养殖尾水治理工作重点,提前做好片区鱼塘尾水治理中央排污渠、尾水集中处理区等相关设施后再统一发包给农户,或与鱼塘承包方签好协议,协商解决尾水治理相关事宜。

“擦亮岭南水乡名片、打造现代都市农业,是建设美丽中山的应有之义,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也是实施‘东承’战略的重要内容。”市政协委员、民众街道党工委委员陈小勇表示,在中山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发展的背景下,利用民众独特资源风貌打造现代都市农业、进一步擦亮岭南水乡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市人大代表、民众街道群安村党总支书记谢洪威则表示,要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才能重塑岭南水乡招牌。他表示,民众街道将整备3-4块万亩以上连片农业用地,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形成生产基地、农旅融合、休闲康养等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此外,切实打造火炬统筹发展的景观风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文化塑魂

活化传统村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要聚焦乡贤文化,以家风家训基地促乡村文化建设,统筹名人效应,拓宽旅游载体。加强乡村优秀文化引领,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实现‘市-镇-村’共建共美。”政协委员陈玉琼表示,在乡村振兴中,要继续深掘乡村人文特色底蕴,促进乡风文明。坚持保护与活化传统村落,要规划管理宗祠,促进文化传承型的乡村模式建设。

陈玉琼介绍,还要强化党建引领,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头雁”作用,形成党建引领、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开展“中山市美丽乡村创意大赛”,激发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构建“三治结合”机制,市级是智囊团,镇街是指挥部,村居是主力军,发挥基层首创作用,因地制宜开展“三治结合”具体实践。

“如何把人流转化为消费流和收入流?如何留得住乡愁更留得住浸入式文旅体验客流?”市人大代表、板芙镇里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古翠焕认为,在全市统筹的基础上,做好“一村(社区)一品”规划,避免文旅项目和特色撞车,原生态地呈现中山特有的水乡、沙田、山区等不同田园风光,并且有机选取餐饮、娱乐、民俗、体育、民宿、休闲、劳动实践等突特色项目配套,先试点、后推广在中山市域建立乡村振兴共同体,最终让城镇和农村这两个差别性地域空间,发展为交错相融、和谐共生的共同体,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落实显效、常态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