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烈士史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冯焯楠 李旭昭
王昌是香山县(中山)二区石门乡人。父协和,母刘氏,生三男三女,王昌排行第二。由于是贫农家庭,且人口多,劳力少,故生活异常困苦。王昌自少读书时即好条不平。当时书塾中有钱子弟,常欺侮贫穷学生;年纪大的学生也常打骂年幼的学生。王昌看不过眼,就主动维护受欺侮的同学,因此,深得同学的敬佩,还受到老师的赞扬。
石门乡人多赴港澳或远赴美、加等地谋生。王昌十六岁即随乡人到香港做工,在港期间常与进步人士交游。他见到同胞常受洋人的歧视和虐待,心里很难过,常想:大家都是人,为什么洋人就高贵,我们就卑贱?他百思不得其解。是时正当清朝末叶,政治腐败,列强时借故入侵,而清朝外交节节失利,弄到国弱民贫。自从戊戌政变失败之后,康、梁的保皇派多逃往香港,宣传立宪保皇;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亦多集中港澳和美、加等国宣传革命。王昌经常和朋友去听演讲。有一次,一洋人对我国同胞拳打脚踢,旁边的巡捕竟袖手旁观,不加阻止,王昌见此情况,义愤填膺,想挺身而出,据理力争。但一转念,个人能力有限,出面干涉也没有效果,反而受辱。后来,他听孙中山演讲,说到要“驱除鞑虏,建立共和,使国富民强,外国人自不敢欺侮我们……”。王昌觉得孙中山讲的是根本的彻底的办法,于是对孙中山非常钦敬,逢人称道。
王昌在港多年,他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使他认识到国弱民穷的根源,非革命不足以救中国。后来旅加华侨李翰屏(同县恒美乡人,旅加经商华侨。李常往返于加拿大与香港之间,孙中山曾派他做驻港筹饷委员)介绍王昌参加孙中山的革命组织。那时康梁保皇派经常在港集会,宣传君主立宪,与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唱对台戏。有一次,王昌与朋辈去听保皇党演讲,当演讲者讲到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失去自由的苦楚情况时,声泪俱下,语不成声。听者有些人表示同情,但王昌却面有怒容,拂袖而去。朋辈问王昌为什么不听完就走?王说:“当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正志士肝脑涂地之日,为什么作楚囚对泣,效妇孺的哭哭啼啼来骗取别人怜悯!我们有的是铁与血,我们要用铁血主义来夺取革命的成功”。朋辈觉得王昌的话表现了中华儿女的志气,对他非常钦佩。
那时,保皇派还妄想和革命党争取群众,无所不用其极,而革命党人出积极行动做了大量工作。李翰屏便向孙中山推荐王昌到加拿大的域多利,开设一间理发店以掩护革命行动,经常在店中开会,商付大计,并广泛串连侨胞参加革命,收效很好。
在1918年五月间,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继续很执行袁世凯破坏革命的计划,派造汤化龙(袁世凯伪造民意称帝的策划人之一。在袁执政时做过众议院议长)赴美向六国银行团借款购买军火,企图消灭孙中山在广东建立的护法军政府。孙中山曾以非常国会名义致电日本政府指出段祺瑞军械借款,在于“屠戳异已,宰制国民,请予严词拒绝”。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对段非常愤慨,舆论纷纷加以谴责。王昌此时认为汤化龙卖国求荣(出卖祖国矿权),非严惩不可。及侦知汤化龙将离美假道域多利回国,王昌准备手枪两支以便行刺。是年九月一日,汤来到域多利,他的爪牙在香花楼设宴替他洗尘,王昌在楼下徘徊等候,俟机行事。当汤化龙饮醉吃饱之余,洋洋得意,慢步下楼时,王昌即冲前拔枪向他射击。汤应声倒地,但还能挣扎呼救,王昌恐他不死,再上前向汤的头部轰击,立毙。汤的随从人员因事起仓卒,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王昌于是从容离去,回至店中,和他的工友告别,说:“我不愿在洋法官面前低头,受他们审讯,污辱我国家民族”。又说:“我不愿用打过敌人的枪来污我的血”。于是拔出另一支手枪自杀。旅加侨胞看到王昌既勇敢又从容的壮烈义举,无不感动涕。孙中山闻知此事,立即电旅加华侨殓以玻璃棺,并派专员二人赴加把灵柩运回广州,停放在永胜寺,然后把灵柩运返石岐,在原城隍庙(即前石岐镇委会地址)举行追悼会,并换上檀香山棺收殓。既毕,又由庆云舰把柩运出广州,在中央公园开会追悼。会后,以党礼葬王昌于黄花岗左侧,建立石坊墓表以旌其所为。王昌是国民党党葬的第一人,终年仅三十有三,未婚。
王昌立意刺杀场化龙时,曾写下遗书给他的三弟王渭敏(旅美华侨。抗战胜利后回国,定居石岐永安坊,后又迁居澳门。1931年六月逝世,享年九十七岁。)遗书写道:“渭敏贤弟收看:我不忍坐视国亡,实行铁血主义。日后所做工夫,不得而知。但你见字,切勿为我悲伤。你虽然失去一个哥哥,将来得番十个哥哥不止。你要积蓄金钱回归祖国,安慰二老亲”。他的遗书虽然寥寥数十字,但爱国热情和养亲深意,足以鼓励后人。当时经王昌对汤的一击,段祺瑞执政府借债卖国行为稍有收敛。
王昌是一个平凡的侨工,但他所做的事是伟大的,孙中山以党礼葬王昌,并附葬在黄花岗,足见王昌之死是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