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简报 > 正文

第78期简报

发布时间: 2017年07月28日    

第九期

(总第78期)

政协中山市委员会办公室编 2017年7月28日


产镇互动发展,促产业升级和特色小镇建设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紧紧围绕省政府赋予中山的“四个定位”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好政协职能,精准参政议政,为深化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组团发展,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建言献策,2017年6月5至8日,由市政协港澳台外事侨务和民族宗教委组织,郭惠冰副主席率领20余名港澳委员赴上海、杭州开展“推动中山先进制造业发展及特色小镇建设”专题调研。

考察团深入沪杭两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利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专家小组访谈等方法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分析典型标杆,对比我市情况,总结长三角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有针对性地为我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研对象概况

(一)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商飞公司的总装制造中心,承担着国产ARJ21新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的总装制造任务,公司拥有大型飞机总装能力、成熟的部件对接技术、国际规范的测试和校验设备、可靠的人力资源和质量保证体系。其中,历时10年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于2017年5月成功首飞,中国民航将不再依赖国外进口,中国飞机制造真正走出一条自主研制的大发展之路,同时也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作出卓越贡献。

(二)上海嘉定工业区

嘉定工业区位于上海嘉定区中心腹地,是市级工业区,分南北两大重点开发区域,南区先后创立了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国家留学人员嘉定创业园区、中科高科技园区,北区为市重点试点园区,是先进制造业基地。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区核心区域内成立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上海嘉定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以无污染、高科技、低能耗产业为主的都市型工业园,和集主题娱乐、休闲、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型产业,为工业区导入优质人口,满足基本需求,完善工业区产业服务功能。

(三)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

安亭镇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全镇总面积89.2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汽车产业基础优势突出,2001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建立上海国际汽车城,提出“大力发展汽车服务贸易,加快融入全球汽车贸易”的发展策略。上海国际汽车城规划面积约68平方公里,已成为国内第一个具备研发设计、贸易、教育、赛事旅游、先进制造、金融、博览文化、新兴产业示范等全产业链功能的汽车产业基地,力求实现人•车•城市的完美融合。

(四)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开发区分为传统产业提升区、高新产业区、新型装备制造业区、公共服务中心区、城市更新区、商贸区、配套居住区等7个功能区块。总体功能定位为“长三角”宜居、宜业的和谐发展示范区、杭州先进制造业中的核心成员、推动余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重点发展“4+1”主导产业:健康产业、装备制造业、绿色产业、通信电子和经改造提升的纺织服装产业。区内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7个,新引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2个,产值超1亿元企业55个,税收超1亿元企业5个。

(五)杭州未来科技城

杭州城西科技大走廊是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建设的“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以“一带、三城、多镇”的空间发展格局,由众多高校、科研机构、特色小镇、创科孵化平台、重点企业和科技金融服务组成。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是中组部、国资委确定的全国4个未来科技城之一,是第三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梦想小镇是浙江省特色小镇,是草根创业的梦想发源地,梦想小镇基于“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小镇”双镇融合发展思路,为“泛大学生”群体提供政策、土地、资金、培训、生活等各类创业支持,具有江南水乡特色风貌的梦想小镇已形成一个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便利化的创业社区。承接阿里巴巴的人、财、智溢出效应,已聚集创业项目近1000个,创业者近1万人,创业金融机构640多家,聚集资本1400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

二、调研分析

调研组立足于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两大主题,通过深入先进厂企、国家级产业基地、特色小镇,探访工匠达人和百年老店,细心考察,发现沪杭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城市环境优美,管理理念创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关系密切,产业优势突出,产城之间的良好互动已迸发出巨大的合力效应。通过充分的研讨,筛选出沪杭两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表现最为突出的六大关键要素:规划定位、智能科技、质量管理、研发创新、人才聚拢、环境营造,并总结归纳其先进经验与做法,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顶层设计科学,定位精准,产业优势突出

嘉定汽车产业的做大做强历经了十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于2001年全面启动,总体规划由德国AS&P公司承担设计,规划占地面积100平方公里,包括汽车贸易区、汽车研发区、汽车制造区、安亭新镇区、赛车区、汽车教育区等功能区。嘉定区立足壮大汽车支柱产业,以上海国际汽车城为支柱,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收效显著。2016年,全口径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32.7亿元,同比增长9.8%;属地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93.5元,同比增长10.1%,扣除投资收益及政府补助后利润总额为261.7亿元,同比增长9.2%。

(二)推行智能科技制造,产品实现高、精、尖

上海嘉定工业园内的大众汽车三厂,智能整车制造车间内智能生产线和技术工人完美结合,实现生产流程科学化、工作效率最大化,每个车间每小时产出32台汽车,智能制造不但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处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规范化的管理水平和先进的质量监控体系。

浙江省从2014年起实施“机器换人”计划,用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代替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技术红利代替人口红利,提出低端换高端、机械换数码、单台换成套、人工换智能的“四换工程”,至2014年底,杭州市已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项目达1595个。

(三)工匠精神与追求极致的质量管理理念

工匠精神与追求极致的质量管理理念是企业强大的必要条件,更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灵魂。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端动力运动装备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区内为数不多产值和税收均超过1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企业视品质为生命,以打造精品为己任,公司按ISO9001:2000体系的要求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并对产品进行20000公里路试品质验证,产品通过了E-MARK、DOT和EEC认证。

西子立体车库有限公司从事智能停车库的创新研发、生产和技术检测,在立体车库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企业以精益生产理念为核心,以航空品质控制为准则,针对不同环境研发了汽车轿厢、升降平移类立体车库、魔方立体车库、塔式立体车库和智能机器手等产品,致力于为汽车时代的停车难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加速智慧城市的发展。

(四)自主研发与创新,传统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上海国际汽车城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配件生产等传统产业,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充分发挥了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周边的汽车创新港立足创新创业孵化、智能车产品检测、信息服务和人才储备四大平台,已吸引了蔚来汽车、上汽阿里、欧菲智能车联、保时捷工程、宾尼法利纳、Auto Space等十余家智能汽车研发企业入驻,成为国内智能汽车研发和检测的高地。

春风动力公司从制造民用摩托车起步,始终坚持高端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创新发展定位,现已发展成专业从事全地形越野车、游艇、大排量摩托车及配套水冷发动机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国际化装备供应商。20年来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坚持研发先行,持续投入重金,培养了一支稳定、专业、优秀的研发队伍,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的20%以上。公司已成功研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12种车型和5大系列新型水冷发动机,多项领先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其生产的CF650G国宾护卫队专用车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升降坐垫、电动无极可调挡风玻璃等27项专利,成为国内警用摩托车的主要供应商。

(五)纳贤有方,聚揽海内外英才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走“人才+资本+民企”的特色之路,着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打造人才特区。为吸引人才,海创园以全新的引才用才机制,制订了全方位政策体系,涵盖人才安家、高校合作、企业孵化、项目研发、房屋租赁、成果转化、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项扶持政策,提供创业、优秀项目资金资助政策,为精英人才的创业保驾护航,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吸引国家和省级知名专家、海归近百名。

(六)生态环境优良,地方文化浓郁,特色城镇建设卓有成效

上海安亭汽车创新港新兴产业区已基本建成,是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占地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园区分为4个功能区和1个中心服务地带,为不同层次的智能汽车创新研发和创业团队提供良好的办公居住空间,饮食、生活购物、商务会议服务一条龙,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打造以创新发展、智能科技为核心的智能汽车创新宜居宜业小镇。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地处美丽的杭州西湖畔和湿地附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良,从2010年启动建设开始,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商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了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聚集,是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和谐示范区,致力于打造杭州品质生活之城。

梦想小镇是国内创新创业爱好者的梦想起航天堂,小镇的吸引之处在于修旧如旧的地方文化建设风格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扶持与创业孵化器模式的人才资本对接路径;有效降低创业成本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核无边、辐射带动的创业链条生态系统;通过流通“创新券”等创新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开展多种活动、竞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大量就业、创业机会。

三、加快我市产镇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的中山锐意创新、积极进取,“一镇一品”专业镇模式带动经济飞速发展,为富民强市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发现差距,发现问题,提出四个“难以为继”,指出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新经济常态下的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城市发展,制定了“一中心、四组团”的差异化组团式发展战略,打开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乘国家创建特色小镇之风,我市着力推进18个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实现从“专业镇”建设过渡到“特色小镇”建设,重塑创新发展的“镇能量”。与此同时,国家正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随着港珠澳大桥开通和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山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抢抓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快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建设创新智慧城市,坚持产镇互动发展,是我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特色建镇的有效途径。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带动小镇基础建设、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形成小镇特色和提升竞争力。以小镇发展为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与小镇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小镇、人才、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一)坚持顶层设计为先,为产镇互动发展搭桥铺路

1.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深度,高瞻远瞩,规划先行,科学规划与精准定位是迈向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组团发展、产镇互动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分阶段、分先后、分步骤完成,切不能急于求成。

2.统揽全局,整合优化资源,实现各组团差异化发展。市委市政府应组织所有部门做好科学的规划,依据组团产业发展定位,9大产业发展平台的工业布局和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布局,加快实现产业与小镇建设的协同发展、集约发展。

3.上下一心,打开边界,共谋一事。欲立必先破,市委市政府要做好各级各部门的动员、组织和协调工作,协调好各区镇、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冲破改革阻力,打破区镇界限,用全局观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坚持产业发展为先,以产业支撑特色小镇建设

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建设应以“产”为先,先有“产”再有“城”。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遵循“小镇产业促小镇经济,小镇经济促小镇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应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培优、引强、扶特、创新”四手同抓,依靠产业发展经济,支撑带动小镇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发展。

1.培育龙头企业,引领推动产业聚集,实现规模效应。按照组团发展的产业布局要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帮助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快速成长。政府应从政策、税收、用地、用电、产品流通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推动形成产业聚集,畅通产业信息、增强产业活力、节约交易成本,抱团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2.加大宣传,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的海内外知名企业进驻,树立标杆,给予政策、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3.大力扶持产品质量过硬,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企业的产品不在于多,而在于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和对生产过程极其严苛的精细化管理。我市应着力培育具工匠精神的优质传统企业,打造一批民族企业的品牌。

4.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我市应持续鼓励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通上下游,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坚持特色建镇,为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特色小镇不完全是行政建制镇,也不是产业园区,应是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特色发展要素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主体,“特”应体现在产业、机制、形态、功能、人才等多个方面。

1.以新兴特色产业为发展核心和基础,形成“特色强大”的产业集群。依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的7大领域(23个重点方向),主攻基础好、生命力强,在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任何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特色的优势新兴产业,并以此为核心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应用+服务+延伸”的产业集群。新兴特色产业是某一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时期发展起来,更不能无中生有,因此,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不能凭空臆造,项目的确定应以所依托的新兴特色产业发展状况而定,集中资源和力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杜绝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2.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形成“灵活个性”的特色机制。特色小镇是一个特殊政策区,政府应围绕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设计能激励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构建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机制,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企业是特色小镇的投资主体,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配置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小镇运作应与市场挂钩,受市场监控,并制定完善、公平的进出制度。

3.建设融合地方产业文化的独特小镇风貌,形成“精致美丽”的特色形态。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是每个特色小镇独有的标识。一方面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自然文化、社会文化,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建设避免大拆大改,在忠于原貌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特色或产业创新要素,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街道、绿化景观、开放空间等各方面营造整体、一致、相互协调、独具特色的小镇风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居民留下一处绿色的生态环境。

4.多功能叠加发展,形成“融合和谐”的小镇特色功能布局。特色小镇是结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及其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功能的叠加不是单纯的1+1=2,而是要通过功能的融合实现1+1>2,通过深挖、延伸、融合多种功能,形成叠加效应,为小镇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点,延长小镇的生命周期。旅游功能的开发避免盲目跟风、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强行上马只会适得其反,破坏原有小镇建设和风貌,诱发企业、人才流出的恶果。

5.提高教育与科研综合实力,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之势,借力发力,取长补短。省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二三线城市必须借助省内一线城市、港澳地区及国际教育科研的优势,加强交流,合作建设高等院校,为自身培育更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此外,通过制定吸引力极强的人才优惠政策,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区服务配套能力,营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空间,吸引更多海内外英才落户中山,打造高端人才聚集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