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 正文

导读:《中国文化报》刊发市政协主席丘树宏文章《“中国梦”呼唤文化复兴》。本网站特别转载,敬请关注

发布时间: 2013年04月28日    

   编者按:《“中国梦”呼唤文化复兴》站在中国三百年来的历史高度和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比较上,指出当前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意义是一个伟大而悠久的民族复兴的迫切诉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西文化的整合是中国文化复兴关键和路径所在,经济运行规范与生活规范是重建文化复兴的当务之急,繁荣文学艺术是文化复兴、构筑精神家园的源头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等。文章立意高远,是“中国梦”中的“文化梦”的解读。本网特别转载供学习。

 

           “中国梦”呼唤文化复兴 

                                    丘树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的复兴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西方发达国家从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运动,创造了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政治文化,所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几百年。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才能引领新的社会形态发展和最终确立。我们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而只有当中国拥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文化形态,这一命题才能最终实现。换一句话说,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处于三百年来文化复兴的最好时期

   回顾历史,中国文化曾具有强大影响力,但在近代却明显式微。当前,我们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民的自信心空前高涨,全球化使我们的环境空前开放。可以说,中国文化迎来了近300年以来最好的历史机遇。面对新环境、站在新起点,文化复兴显得尤为必要。

   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为文化复兴提供基础。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一方面,人们生活改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促使许多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新制度的形成。丰富的经济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文化素材,强大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化复兴提供平台。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交流变得十分快捷和畅通,公众文化空间不断扩大,人们随时随地创造着、接受着、传播着各种文化。

   国家层面的大力推进为文化复兴提供保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表明提升文化软实力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以文化论输赢的发展观念逐步推开,成为文化复兴的重要条件。

   人文资源的丰富厚重为文化复兴提供支撑。历史悠久的中国拥有灿若星河的文化名人名作,蕴含着众多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思想精华。在走向文化复兴的道路上,中国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全人类先进文明,重树文化自信、擦亮文化品牌。

   社会环境的多元、开放需要文化复兴提供精神支柱。处于经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呈现多元开放特性,以经济关系的变革、民主法治的推进、社会阶层的分化、人口流动的频繁、思想观念的差异、利益诉求的觉醒等作为表征。人们面对这种复杂环境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迷茫彷徨。因此,强化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和理想信仰的坚定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欧洲的文艺复兴与中国的文化复兴

   欧洲的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是在经历了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以后,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了一场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中国的文化复兴在历史长河中也留下过深刻的印记,我国古代有过多次文化复兴运动,其中影响较深远的有唐代的古文运动和宋代的理学运动。在近代史上,梁启超将清代称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后来胡适等人又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大地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对中国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衍生了否定中国文化、“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文化意识副产品,这恰恰正是一种民族自卑感的表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对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文化缺失和民族自卑感进行反思和纠正,以恢复中华传统文化、重树民族文化自信心,中国才正式有了文化复兴的提法。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文化复兴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必然结果,是适应相对应的经济基础发展而成的上层建筑。然而,有异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阶级性,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其目标是推进世界文化的整合,引领世界的和谐发展。

              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当前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究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激荡;传统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的阵痛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冲击。具体表现为:

   一是传统价值规范的迷失,新的价值理念的重建艰难曲折。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开始受到挑战,到五四运动时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传统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作用受到怀疑。10年“文革”更是造成了与传统文化的彻底断裂,而新价值理念重建仍然任重道远,这使得经济运行局部失灵,精神家园失去守望。

   二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双重困境。一方面,诗、词、曲、赋、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正遭遇日渐萎缩的危险;记载保存着我国五千年文化宝藏的文言文这一独特语言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很多传统节日及各种民俗,如乞巧节、重阳节、腊八节,敌不过西方洋节日的隆重、丰富和深入。另一方面,拯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误区。首先是生吞活剥现象,如当下流行的汉服运动,穿上简单复制的汉服仿佛是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戏子;其次是文化伪造现象,如传统节日、时节,借元宵节推销汤圆,借端午节推销粽子,这些都是商人进行文化造伪的例证。

   三是文化创新创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文化生产上。我们的出版、影视、音乐、动漫等行业的文化生产,不仅难敌美欧、日本,晚近以来,甚至败给了韩国。政府正忙于域外文化产品的引入和本土资源的保护,而西方文化以成熟的市场运作方式,在我国文化市场卷走巨额利润。

   四是文化传播落后于世界一般水平。当代不少中国人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基本上局限于戏曲艺术、武术、书法和饮食文化。即使近几年来披着中国元素外衣的欧美电影大片越来越多,但中国元素如武术、民俗文化,只是满足观众对同一主题用不同方式叙事的新鲜感,真正成功的不是中国元素,而是受到欧美观众认同的价值观和叙事方式。

                        开展全国性文化复兴运动

   21世纪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期,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广泛开展文化复兴运动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构是文化复兴的主命题。中国特色关键在文化,在其独具特点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原则。核心价值重构必须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和平崛起、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等重大使命。有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凝炼,构建为中华民族广泛认同并自觉实践的核心价值。

   中西文化的整合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和路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儒家、法家、道家等为中华民族广泛传承和认同的思想价值,这些宝贵的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而西方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欠缺的科学理性精神、法制契约精神,这正是现代市场经济成功的必要保证。即我们重构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必须有效地整合中西文化中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部分。

   经济运行规范和生活规范重建是文化复兴的当务之急。坚持复兴不是复古,一方面要发扬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来文化之积极因素,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精华整合到一起,使之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纲领贯通现代社会,以培养优秀的国民为目的,进一步细化《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制定包含食、衣、住、行等五大部分的规范,对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进而扩展为全社会的生活理想,增进社会和谐。

   繁荣文学艺术是文化复兴、构筑精神家园的源头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首先要通过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振奋民族精神。第二,要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的道德风尚,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第三,要通过现代传播和交流,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