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文萃 > 正文

骤雨旋风 灵动刚健

——记李武耀先生书法艺术
发布时间: 2010年03月12日    作者:肖祖乐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艺术结晶和独特标志,也是社会精英阶层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以及陶冶性情的特殊方式。有时候读一位书家的作品,只要从其点、线和结构中便能隐约窥见书家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情怀,甚至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书家个人所营造的“气场”,令人在品赏之际获得某种感应。或许,这就是作为一个书家必须具有的艺术特质和精神能量。
   诚然,特定的地域人文背景和时代语境,对一个书家的成长同样是相当重要的。人的生命意识和艺术禀性往往是环境生成使然。当友人向笔者多次推介生活于广东中山的当代书法家李武耀,并送来其墨迹和有关资料,翻阅之后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个有“伟人故里”之称的地方,不仅诞生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除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早已蜚声环宇外,在书法艺术上同样以鲜明的风貌而令人啧啧赞叹。至于源自这方热土的、为书坛所瞩目的,历史上更不断涌现了不少骚人墨客,薪火相传,至今依然墨香四溢,可以想见李武耀先生于斯若如鱼得水,有用武之地的。
   李武耀生于湖南,湖南史称楚地,人才辈出,历史上出了象怀素、欧阳询、何绍基、毛泽东等杰出的书法大家,让人在惊叹之余,产生一种有趣的追问:李武耀上如何走上书坛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又是怎样以其潜在的实力而活跃于当今书坛?究其缘由,生活中的李武耀其实与大多数人所过的日子大同小异,若说有与众不同之处,我想应该是他把书法当作自己近三十年来生活的核心,并成为生命或生活中的一种方式。换言之,书法之于李武耀是生活的精彩中轴,也体现出一种实现自我存在的生命价值。于是,普通的李武耀卓然崛起而成了一名有成就的书法家。让笔者深感兴趣的还有,书法艺术与生活中的李武耀到底构成何种必然的联系?从其人生阅历和艺术追求观照,窃以为,对于既有高学历、又有渊源家学的李武耀来说,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再加上他凭藉个人的颖悟之性、执著之心、勤勉之力,方能在鱼龙混杂却不乏人才济济的当今书坛脱颖而出,从而圆了心中之梦。更具体地说,李武耀的成功之路没有捷径,有的是潜心求学的拜师经历和不耻下问的虚心态度,因而,他得到诸名家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关爱。然后在不断努力和磨砺中自觉探索,渐入佳境。乃至获得了专家及同道的广泛认可和接纳。可以断言,这是一条需要用实力来验证的艰辛之路。
   李武耀很小就在曾经读过私塾的父亲影响之下,喜欢绘画和写毛笔字,而且更能注重各门功课学习,因此,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师范学校,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文化教育,为他日后攀登书法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打下到坚实的基础。中师毕业后就担任美术教师多年,教学之余,潜心书画,临池不辍,同时遍访名师,悉心求教。然而当代的书法发展势头已如火如荼,人们对书法的观念已不再停留在书斋式的自娱自乐,书法已经朝向学科化的发展道路,社会的多元,信息的发达,古代的经典通过现代科学的教学解构和演绎,古人的脚步已经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身旁。李武耀敏锐的感觉到这种书法时代的声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美院学院派兴起的时候,他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曾经尝试了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不久,又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书法高研班的学习,短期培训让他有机会接触名师的指点,明确学习的方向,感受时代的声音。继承传统,笔法至上,厚古而不薄今,成为了李武耀一直以来的学书思想。2005年,他又入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书法研究生专业,游学首都,受业于王镛、沃兴华等大家,书法艺术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对书家的学术关照离不开对其作品的研究,深受学院书学观念影响的李武耀面对传统的态度与一般书家相比,有着明显的个性取向。人说书学一家功自成,李武耀学书之初好像就有点用情不专,中师毕业不久,便篆隶草行全面出击,而且一体之中,数帖并行。当地有一老书家见其状,好言劝其别学得太杂,应学好楷书再说。李武耀当面点头称是,老人走后依然我行我素,写得昏天昏地,没日没夜。
   欣赏李武耀的书法作品,不难发现他在艺术上继承与创新的痕迹。可能李武耀有意选择草书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故就草书而言,直追晋唐,既承袭宋元明清风韵,又取诸民国诸大家的圆通,意在高古,不掺时流,显得线条灵动,笔力遒劲;巧于章法,疏密有序;婉转自如,富于变化。由上足见他对二王、旭素虔礼、王铎、傅山、右任等草书用功之深,体悟之妙,可谓汇古通今而渐成格调。观其行草书,虽未能俱佳,却能随意挥运,气流韵发;或提按使转,浓淡相生;给人以自然流畅之感。其正书作品,大字者得郑文公之方劲险绝,舒张放达,正中含奇,一派典雅古朴之气象;小字者其具唐楷韵味,意趣盎然,神气浑全,鲜活而不失法度。近两年来,其作品分别入展了综合性强的全国展: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兰亭奖安美杯全国书展、全国千人千作展、庆祝长征70周年全国书展、纪念老子诞辰2575年全国书展,也分别入选专业性很强的单项展:首届全国行书大展、第二届草书全国草书大展、第二届全国隶书大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李武耀诸体兼擅并非妄言,其扎实的功底,全面的书法修养令人叹服。
   如果我们再往李武耀的作品深处看去,其各种书体中流淌着一种拙朴而又灿烂、生辣而又凝重的绵绵古韵,这得益于他多年来潜心研习篆隶,旁取民间养份。书法传统犹如一座宝库,有精美绝伦的名家法帖,也有趣味盎然的民间碑铭,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直觉,李武耀的书学触角很早就伸到了民间书风这块肥沃的土壤,后来又受惠于王镛、沃兴华等大家的悉心教导,无论甲骨金石,钟鼎石鼓,还是断碑残碣、墓志造像、砖瓦钟铭,凡喜所好,尽入笔下。书法是富有生命色彩的独特艺术,常常贯注着书家丰富的情性和灵魂的脉动。古贤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书为心画,李武耀之笔墨大多以其情性为本,他作书既能守道而不封己,多方涉猎,善于融汇,呈现出一种浓厚的古典情怀,同时又能畅叙幽怀,体现出作为一个当代书家的艺术追求,让书法的波磔墨韵与为人处世构成某种内在的呼应,俨然成为自身人格力量的生动折射。
   每次走进展厅,李武耀的作品总能以其八尺、丈余大幅、骤雨旋风的恢宏气势,墨酣淋漓、灵动刚健的作品效果紧紧锁住人们的视线,吸住人们的眼球。很早以前,书法只不过是人们手中书信往来日常记事而已,人们在自然而然的生活当中偶尔眼前一亮,相互传递拱手把玩,书法的光芒便立时毕现。明清以降,书法开始以大幅样式悬于居室大堂,人们常常驻足凝视,书家的情感、作品的效果、观者的心境皆一触并发,和而共鸣。如今,书法已无可非议的进入了展厅时代,书家为了营造良好的展厅效果而费尽心机,拼贴造色、嫁接做旧蔚然成风,书法制造泛滥随流,李武耀的作品往往能迥异时流,承袭明清格调,将字形放大,节奏加强,对比夸张,借鉴西方形式构成元素,突出视觉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然而,大作品的形式把握需要高超的技能水平和非凡的才情胆识。李武耀兼习绘画,受过学院专业训练,于此却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人闻武耀练字,整张毛边纸,仅书两字,字径盈尺,一挥而就,兴来提笔,兴尽而止,无论寒暑,从未间断。武耀具有惊人空间构想能力,其丈余大幅都是在其十几平米的书房完成。
   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对李武耀的书法创作产生决定性影响呢?或许是他从艺术精神到艺术观念所抱持的一种坚守,以及在基层的长期书写实践中渐次形成的较为精湛的技艺,展现的相对成熟的个人风格。综览李武耀的作品,无论行草,还是篆隶,感动于气韵生动的同时,其作品中变幻莫测的线条常常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有人说书法是一门线条的艺术,线条是书法的生命所在,是书法的灵魂,缘于先天的艺术敏感,武耀对线条有着良好的手性,一管柔毫在他的手中常常可以挥洒自如,八面生风,如有神助。线条的形质直接关乎用笔,“书之妙道,用笔至上。”中国书法的用笔历史上有两大系统:帖学用笔和碑学用笔,帖学用笔重线条之两端,碑学用笔重于线条之中段,习书者必取其一。清代以后融碑入帖,以帖写碑,碑帖相融者,代不乏人,亦如赵之谦、何绍基、于右任者皆个中高手。在李武耀的书学观念中,既取碑之浑厚,又不失帖之韵味,方为线条之上乘。长期浸淫篆隶碑版,潜心二王帖学,加上日复一日的长期锤炼,武耀的线条流转中暗含朴拙,浑厚中内蕴刚健,如银钩,如铁画,有屋漏之浑朴,似折钗之内劲。在一次舞台书法表演时,只见武耀气运丹田,面壁而立,振臂挥毫,字径二尺有余,四个擘窠大字,跃然纸上,举座皆惊。演出后友人来电问他是否学过武术,觉其所书非壮夫不能为也。他那老辣的线条常常让人产生错觉,我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时并未见其人,以为此人应是一精神矍铄,仙风道骨之老者,后见其人,面前却站着一个长发飘逸,目闪睿智,文秀儒雅的青年小伙,心中暗惊,后来又听说很多朋友均有同感。武耀四十未到,能有如此功力,实非一日之寒。
   诚如《书谱》有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如果说书法艺术的第一境是在基本点画和线条中寻找元素,尚属技法层面;那么,第二境应是按书者的心性发挥把独特的个性表现出来而自成格调,此属于精神层面。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为各种利欲浮躁不安,李武耀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的坚守属于自己的那片阵地,与他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驰骋商海,腰缠万贯;有的身显政坛,呼风唤雨;而他心静如水,埋首斗室,爬越书山,畅游艺海,与柔毫为伴,与素纸为友,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圣贤书。
   由是可见,所谓书法(艺术)家应当具有功夫、识见、艺胆和独立性、创新性,兼容并蓄,内修外取,自觉打造自身的艺术语言。此非一日之功所能骤成,亦非就书论书便可一蹴而就。功夫在字外。李武耀书法之所以能文质并重,内蕴为一种“气场”,这与他的沉潜修炼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他坚持于书法之外用功读书领会,善于从古典诗词、楹联、音乐、绘画中吸取精华,加之受益良师,尽窥众妙之门,深谙历代书法经典之中正变之源流和书法之三昧。难得的是,他总是平心静气,没有把自己手中的线条简单化或庸俗化,而是力求使个体的情感通过线的表现加以承载,在自由挥洒中流露出自己的盎然情趣。其书,多以草书为主兼擅隶书,颇有气势,字里行间似乎透露出一种从容镇定。瞬间的转折启承,快速的线条变化,可谓酣畅淋漓,古拙生辣,别开生面的风貌。
   古人论作书尝言:“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用功勤。”李武耀在书法创作实践中,孜孜以求,学而不厌。读其书作如读其人,细加观察,益见其心之澹泊平和,可见其书之凝重洒脱。此外,他颇为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结合,书写的内容多以名言警句、古今诗词入题,或正气浩然,或清秀隽永,观赏之余令人回味无穷。这些无论是对于历练胸气,还是提升自身生命境界,都有着莫大作用和特殊效应。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值得称道的是,成名后的李武耀,为人处世依然保持着素朴求真的本色,并用自己的艺术创作感恩社会,投身于各种公益事业。其诸多事迹和多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堪称积善求缘,恕勿赘述。
笔墨当随时代。从作品看,总感觉李武耀先生为人极为实在。是的,为人务实乃正路,只有创造出这样的艺术,才有可能成为感动一个时代的艺术。
   生活因艺术而精彩,艺术因生活更多彩。写到这里,我依稀看到李武耀先生或沉思或踱步或展纸挥毫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伴随着一缕缕墨韵书香在设想着新的计划和航向。
注:本文曾发表于《文化中山》2009年第一期
 
 
(作者是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市企业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