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文萃 > 正文

百年辛亥忆英魂

发布时间: 2011年11月25日    作者:民革市委会小榄支部 梁赓  
  辛亥革命过去了百年,但有个名字不可不被铭记--林觉民,不仅因为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也不仅仅因为他那情真意切、字字泣血的生命绝唱《与妻书》,而是因为他“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博大情怀以及“乐牺牲吾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精神。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十一次革命武装斗争中的第十次。起义原定于4月13日发难,计划攻占广州后,由黄兴率领一支革命军冲出湖南,拿下湖北,再由赵声率领的另一支走江西、攻南京。然而起义前五日,革命党人温生才将清廷广州将军孚琦刺杀,清政府的警觉和防备陡然加强。又因同盟会的海外募款和购买武器迟迟未到,发难时间一改再改。这场曾被孙中山寄予厚望的广州起义,此时已几乎注定失败,尚未开炮便流露出强烈的悲剧色彩。24岁的林觉民是一百六十人组成的“先锋队”(即敢死队)中的一员。这支队伍大半由他这样的年轻人组成,包括林觉民的福州同乡、亦是留日同盟会成员的林文、林尹民、方声洞等。起义前,所有人都给亲人写下了绝笔书。年轻的壮士们大多还没有成婚,而林觉民,已与陈意映结婚五年,虽聚少离多,却情深意笃。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写给爱妻陈意映的。时隔百年,今天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那浓得化不开的真情。内心对爱妻的万般留恋,割舍不下,他提笔时“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回首往昔甜蜜缠绵的恩爱,“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幸福甜蜜如斯,此情此景历历在目,叫人怎能忍心舍弃。他和她两情相悦,心心相印,相爱相惜,他想到“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这是怎样一个重情重义,关怀备至的丈夫。如今就要生死相别,阴阳两隔,怎不叫人肝肠寸断。 
  陈意映,又是怎样深明大义,通情达理的妻子。她不仅爱他,也爱他的主义,爱他的理想,爱他的一切。她虽是一弱女子,不能与他共同战斗,但她是他坚定的追随者,坚强的后盾。“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也许正是有了深爱的人的理解和信任,他才能那样义无反顾,慷慨赴死。正如书中所言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爱之深,舍之痛。正因如此,面临生死决别,内心的痛苦挣扎,百般纠结,一边是恩爱温暖的小家,一边是“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大家,“卒不忍独善其身”“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舍一人的幸福,换来无数人的幸福,小家的别离,换来大家的团圆。这正是无数先烈舍生忘死,为之奋斗的理想。 
  谁没有家庭,谁没有父母妻儿,然他们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无不因为他们内心有爱,有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林觉民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先烈的缩影。在他们身后,有千千万像陈意映那样恩爱的妻子,那样温暖的家庭作出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无数幸福的家庭。 
  今天,前辈们成功地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是为了缅怀过去牢记历史,更是为了肩负起时代重任,创建中华民族的未来,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