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文萃 > 正文

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 2011年11月25日    作者:民革市委会小榄支部 梁赓  

  辛亥革命至今已100年,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从那以后,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优秀的儿女,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过几十年痛苦的求索之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并且初步达到国强民富,实现了辛亥革命先驱和志士的强国之梦。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和宣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对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勇敢担当历史责任,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纪念辛亥革命,我们要学习辛亥革命先驱“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鸦片战争以后,满清帝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人民越来越深地陷入痛苦的深渊。期间虽有太平天国、义和团和各种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艰苦斗争和探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革命爱国志士们卖田地、售家产,抛家离所,或游学国内外,寻求救国之道;或办学办报,传播民主共和和救国救民的思想,为革命做人才和舆论的准备;或抱定“三户亡秦楚有人”的信念,投笔从戎,集结力量,做革命的组织准备。革命党人和爱国志士都自觉地集合于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旗帜之下,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的新社会而积聚革命力量。
  二、纪念辛亥革命,我们要学习辛亥革命先驱“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武昌首义之前,武汉的革命党人经历了八年多艰辛曲折的组织准备,革命组织屡遭破坏。然而,革命者锲而不舍、屡破屡建,到武昌首义时,革命党人在“新军”和学堂中发展的革命士兵和革命知识分子已组成了数千人的革命队伍。而全国各地的革命党人,也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指引下,秘密地积极进行推翻满清政府的准备工作。正因为如此,武昌首义一爆发,就立即得到全国大多数省区的响应;许多革命党人还纷纷来到武汉,积极参与和支援武昌首义。使得在首义后很短的时间内,就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建立了议会,在中国破天荒地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和体制的政府,发出了数以百计的通告、檄文、政令、条例等文件。
  三、纪念辛亥革命,我们要学习辛亥革命先驱“无私无畏、前仆后继、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
  在辛亥革命时期,无论是作为领袖人物的孙中山、黄兴先生,还是作为起义策划和组织者和慷慨就义的彭、刘、杨等革命先烈,还是起义的参加者和阳夏保卫战中奋起御敌的革命军民,他们在敌人的屠刀和炮火面前表现了革命者英勇不屈、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后来者的奋起;没有数以万计的军民坚持四十多天的阳夏保卫战和近万无名英雄的英勇献身,就不可能赢得全国各省的响应,也就不可能赢得满清政府的迅速倒台。武汉军民的这种“一往无前、愈挫愈奋”的革命气概,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奋斗精神。
  四、纪念辛亥革命,我们要学习辛亥革命先驱“胸怀全局、求同存异”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十世纪初,随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传播,武汉地区的各种革命组织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革命组织之间因为主义的不同,难免有分歧。但是,到了武昌首义前的紧要关头,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共同的敌人,武汉地区“文学社”和“共进会”等所有的革命团体搁置了争议,在“推翻清朝专制,拥护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同一面旗帜下联合起来,建立了共同的起义机关,为起义规定了详尽的计划,这既表现了革命者宽阔的胸怀,也为武昌首义的一举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纪念辛亥革命,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
  武昌首义期间,孙中山先生虽然不在武汉,但是,种种事实证明,无论是革命宗旨,还是斗争策略,甚至首义后鄂军政府所奉行的对内对外政策方针,都无不秉承了孙中山先生所一贯宣扬的革命思想。所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是辛亥革命的旗帜,孙中山先生是革命党人公认的领导者。正因为如此,武昌首义成功后,孙中山先生被大多数革命者公推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孙中山先生并不以自己所建立的盖世奇功而停步,在辞去大总统之职后,针对“民生问题种种繁难”,毅然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他提出的重整山河、振兴中华的《建国方略》,至今也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而当袁世凯之流企图取缔共和、恢复帝制时,他又奋起组织护法军,进行诛讨;尔后,军阀割据,令国民“陷水益深、蹈火益热”时,他又借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民众的力量,组织北伐军,诛讨那些“无数强盗之专制”。孙中山先生的晚年,在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运动相结合以后,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使在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并谆谆教导后继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实践了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与时俱进”的理念。孙中山先生的伟人品质和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不仅为后继者景仰,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
  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就是要弘扬辛亥革命精神,为中华复兴而奋斗。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继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山经济稳定发展及跨越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