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文萃 > 正文

孙中山文化:一个重要的国家命题

发布时间: 2014年06月03日   来源: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同舟共济》月刊   作者:丘树宏  
    作为伟人孙中山故乡的中山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可谓沧海桑田、翻天覆地。中山市以“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为特点,既成为了广东省以至全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典范,同时,其发展历程和实践成果也全面生动深刻地诠释了孙中山思想。
    从工业立市、经济强市,中山市近年来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直指“三个适宜”,即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和美之城,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于2007年首倡“孙中山文化”这一理念,并将“孙中山文化”工程放在八大文化工程的第一位,以图通过纪念、研究、传承和资源开发利用来为现实服务。比如将在孙中山诞辰日举行的简单纪念仪式,扩展为融纪念、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孙中山文化周、文化节,牵头创立20世纪三大伟人故乡联盟,举办全球首个“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等等。中山市对孙中山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视角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强,影响日益扩大,从而作出了有益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近年来,中山市更以翠亨村为核心,规划建设一个23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翠亨新区,主题是以孙中山及其文化为载体,以现代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主打,拟建设成全球华侨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孙中山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一直非常崇敬孙中山先生,一直十分重视对孙中山的纪念及其学术研究,并把他与毛泽东、邓小平一起称为20世纪三大伟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于孙中山,似乎一直始终处于一种说不尽道不完的“尴尬”状态。在政治层面,我们一直奉行的是一种“例行规矩”,也就是在他的诞辰日——每年的11月12日,举行祭拜,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讲话,同时配合举行一些学术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每逢五周年或十周年的“大庆”,或者在每年的五一节,在天安门的对面,高高矗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而平常年份主要是由其家乡广东省和中山市,以及与孙中山关系密切的各地自己搞活动;在学术方面,则一直徘徊往复,在深化和拓展方面缺乏突破和创新,还出现了许多误区,走了不少弯路,甚至还在继续走弯路,对孙中山思想的现实意义、未来意义更是研究不够。而在孙中山的资源发掘利用,如孙中山文化产品生产、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等方面,则与其他相类的政治性名人有着巨大的差距。
   今天,确实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对孙中山的研究传承和资源开发利用这一重大课题了。
   其实,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精神符号、文化符号,孙中山既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为此,“孙中山文化”这个崭新的概念才应运而生。
   “孙中山文化”究竟是什么?它应该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以及以上三个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包括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人文遗产。
   “孙中山文化”的特质是,它是中国近代文化的灵魂,既领导和印证了近代中国甚至世界的文明进程,还将继续印证和引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走向。前者是它的历史意义,后者是它的现实意义,具有厚重的全人类共同的价值。习近平同志最近也指出,中国梦与孙中山100年前提出的“振兴中华”是一致的,中国梦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可见,孙中山的思想、精神以及形成的人文资源,对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此看来,“孙中山文化”概念的提出,其可贵之处是,走出了原有的纪念、研究的各种局限,一定程度上跳出了纯政治、纯形而上的框框,回到了其应有的人文本原,更丰富了内涵、扩展了外延,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深化和提升。它的提出,将积极推动我们走出一直以来将孙中山纯政治符号化的僵化认识和误区,进而从人文和“大文化”的角度活化对孙中山资源的开发利用,转而从政治纪念、学术研究、文艺创作、产业利用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工作。
   “孙中山文化”概念是中山市提出来的,但仅仅由中山市来做则远远不够,因为孙中山既是中山市的,更是广东省的、整个中国的,甚至是全世界的。中国影响世界并受到广泛公认的伟大人物并不多,而孙中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从这个意义上讲,“孙中山文化”不仅是中山市的命题,也是广东省命题,是国家命题,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性命题。
   当前,广东省正在建设文化强省。广东是中国近代史的发源地,广东的核心文化是近代文化,包括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直也是与近代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而近代文化的灵魂是孙中山文化。因此,将孙中山文化列入广东省的文化项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国家层面,我们正在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中国正处于近300年来实施“文化复兴”的最好时期,提高文化软实力十分急迫;两岸关系也正面临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从“经济崛起”走向“文化崛起”的中国,需要用文化与世界架起沟通的桥梁,树立崭新的形象。所有这些,“孙中山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可能和途径。也就是说,“孙中山文化” 是我们可资利用的一个重要、特殊而无可替代的文化品牌和资源。
   从近年来的各种迹象看,这种机会似乎正在到来。
   从十八大开始,笔者就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少场合讲到了与孙中山相关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一年半时间,总书记引用孙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一名言就达到了6次之多,多次讲到孙中山。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首次引用;之后的2013年3月25日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6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又连续两次引用。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又讲到:“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奇妙的是,这一天恰好是孙中山诞辰147周年的日子。此外,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努力,作出了巨大牺牲。”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又讲到:“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从上面可以看出,总书记对于一代伟人孙中山确实崇敬有加。笔者还进一步认为,总书记这样做,绝对不是一种巧合,背后一定还有着他更为重要而丰富、目前还不为人知的深意在里面,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解密、昭示天下。
   看来,我们确实是到了将“孙中山文化”提升至国家命题、国家行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