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文萃 > 正文

海到尽头何为岸 山至高处谁为峰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山作家黄刚散文诗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6年11月1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 记者 陈慧  

前言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山作家黄刚散文诗研讨会”11月6日举行,30 多位诗歌评论家、作家对黄刚散文诗 《山高谁为峰》、《阳光不锈》、《青海九歌》等进行了研讨。黄刚的散文诗作品《山高谁为峰》的部分诗稿 2011 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黄刚在《山高谁为峰》的后记中说,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个社会大转型的时候,创作孙中山重大题材作品是中山本土作家应有的良知与责任。在寂寞独行中写作,将自己的灵魂浸泡在历史的凄风苦雨和血火硝烟中,将历史 、现实与未来凝结在孙中山、辛亥百年的历史轴线,以群山、奇峰与人文背景的八个部分织成这幅“史诗性”长卷。
  当天参加研讨会的包括叶延滨、刘虔、丘树宏、熊有群、周西篱、郑晓琼、刘迪生、陈惠琼、唐成茂、李松璋、何霖、方炳焯、马拉、刘建芳、杨官汉、于芝春等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和中山市本地的作家、诗人与诗歌评论家等。
黄刚简介
  祖籍陕西,笔名唐风、戈骊、铜豌豆。1992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二级作家,广东省作协理事,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省文艺精品签约作家与香山文学院签约作家。系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山市作协副主席、文艺批评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1994年至今出版的著作有:
  《灯火阑珊时》(文集)
  《谛听灵魂》(诗集)
  《演绎完美铸造辉煌》(长篇报告文学)
  《脚印》(长篇报告文学,合著)
  《爱比天大》(随笔集
  《阳光不锈》(散文诗精选集)
  《山高谁为峰——世纪伟人孙中山》(长篇散文诗)

  ■以象写神大写意 激情不掩丝绣般细腻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叶延滨说,在黄刚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散文诗与诗歌独特的不同之处。他的散文诗作品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以象写神,其二是见微抒情,其三是呈现出多画面的剪辑特点。
  写神也是大写意。如黄刚在 《阳光不锈》中写的《父亲河》,将黄河以象写神,写出了豪放不拘、恣肆汪洋的气势与感觉。在这类大题材中,散文诗的体裁更能凸显大气。而诗歌本身固有的创作规范,则使种类题材受到拘束。黄刚以心中的激情冲破了诗歌的拘束,使散文诗的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他常在散文诗中写宏大的题材和印象,内心有很多贯穿古今的激情,散文诗特有的形式支撑起了汪洋般的写作激情,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大写意。
  在宏大的写神写意中,黄刚作品也不乏小特写。如《老船》里细致的描写像苏绣、湘绣一样,引入了绘画的写实与工笔手法,牵引出作者一丝一缕的细腻情感,以特写放大了的事物的局部,形成了对诗歌的一种补充。黄刚以老船来写世事的变迁,写他对生活的感受。这些都是见微抒情。
  在黄刚的作品中,还能见到如电影剪辑一般的多组画面组合。如他的《美人殇》组章,《无字碑》、《马嵬坡》、《美人花》拼接成一幅幅美人画,展示出不同的女性美。这是散文诗文体的长处,可以多种笔法充分展现其魅力。一般认为,散文诗样式短小,大了就变成散文了。但黄刚的长篇散文诗《山高谁为峰》有一个很大的突破,那就是选择并成功驾驭了孙中山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主题。一般的历史传记是从头到尾的叙述,他的散文诗则不断地深入历史剖析。黄刚立足孙中山这样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人物,用散点方式将内容放大、细致地展示出来,使一些曾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在他笔下重新张扬、突现出来。他让这个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历史人物,重新在现代人脑中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这是灵魂沉思者的醒悟、追寻与呐喊
  “诗,光有语言的美是不够的,还要有情感的美,更要有思想的美。最好的诗人应该有思想者的品位、哲人的素质。最好的诗篇应该有思想的厚度与力度。”《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刘虔用诗意的语言来评价黄刚,称他的作品就像黄土高坡上常年刮着的大风歌。他的诗篇很有一种内在的担当,一种以内在成分凝定灵魂淬火升华的力量,很有内敛之力,有一种或优美或崇高的澄明而纯粹的风采。
  每一缕光芒,都同人的生存,同人心的善恶,同人性超乎世俗物欲的精神有关,都在指向人的价值高贵之所系:真理,使命,信念,责任,奉献,牺牲……这些人生日常的永恒主题。这对于当今社会因为过度追逐物质占有而精神迷失的狂热病的治疗来说,当是一种善良的警悟与引领。思想的罡风一扫平庸,摒弃了那些被物欲浸淫腐蚀的沉渣,而让精神的光芒蓬勃四射,辉映在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黄刚的作品以他的沉思为支点,写出人的生命与生存的活力来,写出非同一般的心灵深处的跃动与血流的喧响,从而实现对人,对人生和人性诗化的警醒、追问与呐喊。
  沉思让他的灵魂清醒,多情让他的沉思联想翩跹。他在《父亲河》看到的是其“混浊”的本色、复杂的性格结合,是“华夏的整体,整体的华夏”。他在《时间的重量》,想起鲁迅先生的硬骨头,揭示“艺术的重量从何而来”的秘密。而在更富冲动的思想的《潜流》里,他看到生命得以挥发、升华的泉源与动力。诗人他所表现的不仅是自我,而是比自我更高的存在(陈超语),为他的诗篇注入了生机蓬勃、大气雄迈的思想风格与美学品格。
  黄刚的文笔多用近似赋体的方式,连缀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任水银泻地,自由挥霍。他丰富的想象力,总能让笔底常有奇峰并凸立,风起云动,呈现出一种纷繁驳杂、枝叶森森的文学景象。在内容和题材的取舍上,他极力搜寻、充分利用、灵活分解、巧妙组合自己现有的丰厚的知识储存,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故事、神话典故,并都加以独具个性充满现代气息与现实意味的演绎,从而成为自己手中的文学魔方。
  ■热血在荒芜之地浇灌诗意之树
  除了对黄刚散文诗特点进行剖析外,与会的诗歌评论家、作家也就如何纪念孙中山先生这一宏大主题做了思考。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认为,黄刚是一位有担当、有责任的作家,他的作品气魄宏大,眼界开阔,贯穿古今,透出一股侠气、剑气。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文学其中的一条路是一路向小而行,甚至小到自我、下半身,小到针尖。黄刚却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大,视角既非国家、也非集体,他的视角与抒情是站在人这一深层的角度予以追问,这是他的散文诗的价值所在。孙中山能得到全球华人的拥护,是因为他重要的意义。时至今天,孙中山也不完全是一个历史题材,而是一个现实命题。
  国家一级作家周西篱说,孙山这个题材被无数人写过,但能真正还原其精神、灵魂的不多。黄刚依托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从翠亨村的少年孙中山起笔,把历史环境与伟人精神融合一体,避免了空洞无物的歌颂。《山高谁为峰》写的是孙中山的历史,其实也是孙中山精神思想的传记。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迪生表示,孙中山精神是宝贵的精神遗产,黄刚把散落的文化元素用雄壮的散文诗串起来,凝聚了孙中山的精神,让读者看到的是对和平的礼赞。
  著名散文诗作家李松璋说,写宏大的历史题材需要艺高人胆大,没有积累和胸怀很难做到。我们国家如今经济繁荣,各种文化活动也很多,但依然还是让人感到内心之处有一块荒芜之地。作为诗人,我们不能加入手持塑料鲜花装点江山的行列。黄刚的作品让人看到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他仿佛正在一片心灵的荒芜旷野上种下一棵一棵树。我们要用自己的热血种出崇高之树,呵护其成为生机勃勃的百年大树。
  《作品》编辑郑晓琼,广东散文诗学会主席作家陈惠琼、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唐成茂,国家二级作家何霖以及我市的刘建芳、杨官汉、于芝春等多位作家,也对黄刚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