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政协委员积极就中山如何立足“五个维度”、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准确定位“我是谁”主动壮大“朋友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7日   来源: 中山日报   


林至颖


梁健殷


胡波


杨凯山


冯福禄


    昨日,政协中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在会议现场,政协委员们提交了不少关于中山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的建议。如何跳出中山看中山,从“中山的中山、广东的中山、湾区的中山、中国的中山、世界的中山”,积极拥抱大城市、拥抱大湾区、拥抱高科技,主动谋划和推动中山新一轮的发展,政协委员们从产业协作、创新驱动、文化引领、人才合作等方面,为中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A.在融入中深挖经济内生动力
    “湾区的中山”或成为珠西支点
  港澳委员杨凯山代表市政协香港组在大会发言。他认为,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给中山市带来的战略机遇,在大湾区城市融合中挖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经过调研,他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山将获得众多历史机遇,同时也将面临诸多的挑战。
  机遇方面,中山的经济实力在珠三角9市只处于中等水平,而且目前已陷入四个“难以为继”,中山市只有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在大湾区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中获得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中山市的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深中通道也将给中山带来利好,未来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广深港高铁等项目落成,中山除了在产业方面从湾区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外,还可以在跨境旅游、特色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方面获得新合作,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
  对中山而言,深中通道的意义不仅是方便中山与深圳的交流,而是着眼于整个珠江西岸,大幅度缩减了湛江、茂名、阳江、江门、澳门和珠海到深圳的时间,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地位也会因此大幅提高。确切地说,珠江西岸城市群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获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而中山正是撬动整个珠江西岸城市群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支点。
  但中山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上直接受益最大的是东莞市——夹在3个一线城市之间,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左右逢源的城市。中山虽然是第三轮受益城市,但营商成本比东莞低,未来必须努力争取承接较多的深圳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中山目前与周边城市群的融合度仍需要提升。
   合理定位并适当错位发展
  中山如何提前谋划,融入湾区城市群发展?要把中山放到不同的维度来看中山,合理确定自己的湾区城市群的定位。杨凯山指出,中山要将自己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行通盘考虑,只有明确自己在湾区城市群的定位,才能与其他湾区城市形成新的合作和错位发展关系,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湾区城市之间产生恶性竞争。
  中山还要在“湾区的中山”前提下,深挖自身内生动力。他指出,中山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有完整产业链,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通车后,香港专家往返中山就更加便利,中山应该充分利用香港高校科研人才和成果,设立香港高校中山产学研合作基地。中山火炬开发区应与香港科学园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香港科学园是一个以高科技及应用科技(包括电子、生物科技、精密工程及讯息科技和电讯)为主题的研究基地,中山火炬开发区健康基地可以和香港科学园合作设立生物科技研发基地,其他电子、精密工程等行业也可以设立合作基地。
  要把翠亨新区和坦洲镇作为中山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两个桥头堡。随着港珠澳大桥及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通车,香港的专业服务、金融、贸易服务等资源将更容易与大湾区各城市共享共赢。坦洲镇是中山对接港珠澳大桥的前沿阵地,中山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坦洲镇谋划布局与港澳合作的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深中通道是珠江西岸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重要通道,而翠亨新区是珠江西岸的前沿阵地,中山市应该对翠亨新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规划布局,并参考香港科学园模式,发展智能生活住宅小区吸引高科技公司和高端人才。中山政府应利用大湾区机遇,积极进取推动和了解深圳和港澳企业所须,并向外大力宣传中山的政策和优点。
   B.发挥创新驱动第一动力
   接受大城市辐射壮大中山“朋友圈”
  港澳委员林至颖常常在香港、中山、深圳和各大一线城市出差居住,常常“跳出中山”思考中山经济的发展,这次他为中山经济融入粤港澳湾区发展提出了12条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中山需要多与香港、澳门等城市加强联系,抓住发展机遇,利用香港的国际资源和中山自身的青山绿水对接大湾区;未来要做好与周边城市的创新资源互动,主动接受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辐射,同时也要跳出框架寻找自己的特色。
  他提出,对标国际三大湾区,开放的经济结构是其一大特点。过去的珠江三角洲,在内涵上更强调对内辐射、带动腹地发展,湾区则更强调对外连接、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站在“湾区时代”的风口上,中山正在不断扩大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打通区域内的交通无疑是基础。但是中山缺乏机场、深水港、高铁中心,所以需要更巧妙地树立“分享经济、共享发展”理念,借周边高端稀缺资源为我所用。
  此外,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山需继续引进更多高端的外资,但关键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把研发、设计等环节留在中山,续写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
挖潜力培育无人驾驶汽车产业
  政协委员卢齐荣认为,翠亨新区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地,应该在引进无人汽车的大脑集成系统企业的基础上,牢牢抓住时机,进一步深挖掘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潜力,促进更多配套的产业链入驻园区。
  他建议中山应在规划片区打造一个无人驾驶汽车的示范区,可容纳粤港澳大湾区、大华南地区等各类车型进行研发试验与测试,其基地建设内容包括模拟城市主干道、模拟城市快速路、模拟城市环岛、模拟城市各类支路等。此示范区可以提供数据库服务,为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与社会团体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为测试车实现实际上路打下基础。同时,政府牵头成立无人驾驶汽车研究项目组,深挖掘无人汽车的发展潜力,加大优惠政策,吸引这个领域的产业供应链入驻园区,发展成无人汽车高质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综合水平。
  他还建议中山可以设立无人汽车项目引导基金,将以往直接补贴给企业的扶持资金,分出一部分作为政府引导基金,鼓励优质的创投基金对优秀无人汽车产业链的创业者进行投资,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自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本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为湾区青年才俊搭建世界舞台
  港澳委员梁健殷建议加快搭建两地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推动两地的深度融合发展。
  梁健殷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少年交流合作新格局,充分发挥澳门中山青年商会等协会的平台和桥梁作用;提出创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作为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中山翠亨新区,澳门、中山两地的中小企业与青年将能在更大的平台施展才华,加快成果转化;提出打造中山与葡语系国家经贸合作服务平台,加强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平台的实效和丰富平台的要素,借助中山澳门游艇自由行的逐步完善,加强两地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以及人才方面的交流,进而将带动产业合作。
  梁健殷认为,中山地理位置优越,但周边围绕三大自贸区,营商环境必须更有竞争力才能吸引人才。他建议中山建立一站式政策体系服务平台,专门推出针对澳门投资者的配套政策,包括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发展、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建设中葡商贸平台、促进与澳门要素自由流通等。同时充分用好粤澳地区知名高校资源,在创业谷输出和设立创业实习基地,有效对接资源,做优做强创业谷的创业服务生态链。
  梁健殷表示,希望通过平台,把海外的青年人才、优秀企业带到中山;而中山的优势产品则可以通过平台推广到世界。“我们希望搭建一个青年携手创新的平台,立足中山,联动全球。”
   C.找准优势发挥文化“软实力”
   坚持文化“底色”提升影响力
  未来城市群城市间的竞争,除了科技竞争外,更离不开文化的软实力。政协委员胡波在政协大会发言中表示,中山拥有丰厚的人文资源和最具品牌效应的名人文化。它不仅仅是中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稀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社会资源。政协委员冯福禄也表示,中山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文化应该是湾区建设的 “底色”,需要坚守文化传统,发挥文化优势,擦亮名人文化品牌,在传承和创新中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升中山特色文化影响力,助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
  “相对世界著名的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化多元,社会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又有明清时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港澳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更有新旧移民构成的文化多元的城市社会和风土味浓郁的乡村社会。异彩纷呈的文化和新旧移民的社会,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资源优势,也是大湾区内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只有文化思想上的认同,才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齐一;也只有文化心理和思想认识上的共鸣,才能真正实现大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胡波认为,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山固然要在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借力借势有所作为,但更应该凸显香山文化核心区和岭南文化典范的优势,深入挖掘和广泛研究香山文化,擦亮中山名人文化这张城市品牌,创造性地激活名人文化资源,使中山名人文化不仅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人文精神陶铸,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增强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创新引领、文化融合、一体化发展等的桥梁纽带。
   “软硬兼施”丰富湾区文化内涵
  如何让文化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胡波从五个层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成立中山社会科学院,设立名人文化研究所,专门收集整理出版名人书信、日记、文集,研究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理论、精神品格以及历史地位和影响,普及和推广名人文化。
  设立名人文化节,举办以名人名义的文化招商、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交流等系列文化活动。根据名人的诞生日,开展有针对性的纪念活动和城市形象推介活动以及对外交流活动。
  成立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委员会,负责名人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中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
  成立名人及其后裔联谊会,建立联谊的体制和机制,有规划常态化地加强名人及其后裔之间的联络和交流,增强其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名人文化研究和利用的交流合作机制,以大湾区名人的名义,定期开展大湾区城市群名人文化的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经贸等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促进大湾区城市间的文化认同、产业协作和社会融合。
  冯福禄也表示,文化文艺建设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山故事,传播中山精神,为文艺在新时代攀登高峰提供宽阔路径,满足中山人民多样化高品质的文艺需求。“鉴于近年中山文艺建设之弱化现象,全市上下应该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人、财、物投入保障上,尤其在‘能成长、引得进、留得住’文艺人才等文艺建设体制机制上更加重视,通过领导高度重视、提高财政投入、加快硬件建设、策划开展系列文艺品牌活动,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地培养、引进众多文艺大家,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文艺大军,推动中山文艺创作出成果出精品。与此同时,要掀起新一轮文艺文化场馆建设的热潮,尽快建好‘图、博、科’等城市的标配,大手笔地规划建设新博物馆、新科学馆、华侨博物馆。”

   统筹:黄廉捷 采写:本报记者 黄凡 冷启迪 图片:本报记者 文波 孙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