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山名人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2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胡波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继续保持和增强香港、澳门国际系列品牌优势,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重大国家战略。在2016年3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泛珠三角洲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在管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洲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中山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自由贸易实验区构成的金三角区域的几何中心,具有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其发展质量将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珠江西部城市群的建设。
  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中山来说,既是乘势而上的机遇,又是兵临城下的挑战。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开放的经济体系,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显著特征,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而且国家“一带一路”和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对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泛范围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所有这些对于处在湾区建设中心地带的中山来说,可谓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另一方面,对比周边城市,中山接受广州、深圳和香港的辐射优势没有东莞、惠州、佛山那样明显和直接,在珠中江三足鼎立的格局中,中山既没有珠海那样紧邻澳门的地理优势和拥有国家级的政策支持,又缺乏江门广阔纵深的发展空间和丰富多样的海岸海洋资源,如何在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和深中通道建设前后始终保持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区位、产业、交通、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再创佳绩,中山面临的将是周边城市的竞争和未来的挑战。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态势下,中山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在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 “十三五”规划对中山提出的“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四大战略任务的同时,顺应潮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和各方面专家意见,积极谋划,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研讨和规划设计之中,在互联互通、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和优质生活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对策,甚至在交通对接、产业协作、环境共治、平台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但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由 “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及香港、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构成的“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多元制度格局,不仅经济和文化上多圈多核,而且产业和城市功能上同类同质,要在合作、融合中实现湾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一体化,显然还有许多沟沟坎坎需要填平,还有不少的”断头路”需要对接联通,还有一些思想观念上的隔膜需要不断打破。尤其是身处粤港澳大湾西岸重要节点的中山市,更需要在“东进”“西延”“北上”“南联”组团发展战略中实现经济社会建设的新突破,更需要坚守文化传统,发挥文化优势,擦亮名人文化品牌,在传承和创新中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升中山特色文化影响力,助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
  相对世界著名的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化多元,社会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又有明清时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港澳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更有新旧移民构成的文化多元的城市社会和风土味浓郁的乡村社会。异彩纷呈的文化和新旧移民的社会,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资源优势,也是大湾区内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只有文化思想上的认同,才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齐一;也只有文化心理和思想认识上的共鸣,才能真正实现大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目前,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固然要在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借力借势有所作为,但更应该凸显香山文化核心区和岭南文化典范的优势,深入挖掘和广泛研究香山文化,擦亮中山名人文化这张城市品牌,创造性地激活名人文化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将无形变有形,使中山名人文化不仅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人文精神陶铸,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增强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而且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创新引领、文化融合、一体化发展等的桥梁纽带。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城市形象的塑造,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经济交往,更表现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快速的经济增长幅度,强劲的经济活力固然能够博得关注与喝彩,而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则更能赢得青睐与向往。人们言必称希腊,不是说希腊的钢铁产量如何,而是说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规模并不算大,但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这些音乐巨匠的灿烂光辉,使这座城市成为古典音乐的象征;岳阳楼因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楼;南昌的滕王阁因为有王勃的《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千古流芳,这些都是文化的魅力所至,更是名人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山曾经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也因特殊的历史机遇和时代呼唤,在八百多年里创造、积淀和传承了富有岭南地域特色的香山文化,涌现了一大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和社会变革与发展中发挥过积极作用、贡献过特殊力量的名人名家,形成了以孙中山为主体的近代中国革命文化,以《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改良主义的维新思潮,以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和永安公司发起人郭乐兄弟为标志的商业文化,不仅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风貌,而且也着实给中山带来了崭新的文化气象。名人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承载着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示着的是一个城市的人文风貌,体现着的是一个城市的特殊品格,凝聚着的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力量。一个伟大的城市,她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新兴的后起的城市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无法跨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城市发展必将以文化定输赢。
  中山虽然地少人多,没有名山大川,没有空港码头,没有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和特殊政策,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山拥有丰厚的人文资源和最具品牌效应的名人文化。它不仅仅是中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稀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社会资源。研究和探讨近代中山人才辈出的文化土壤和人文社会环境,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和聚集,显然具有启发和借鉴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中山近代人才群体与广佛肇、深莞惠、珠海、江门、港澳地区等大湾区内的名人名家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品格,既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和深度融合提供了模范和契机,又在客观上凸显了中山城市人文特色,增强了中山城市的文化魅力。
  翻开中山地图,回眸中山历史,就会清晰地看到北部小榄、黄圃、东凤、南头地区,主要呈现了中山元明时期以儒、佛、道三教文化合一为特征的古代历史文化,南面以五桂山周边的三乡、南朗、板芙、坦洲为中心的地区,主要呈现的是近现代中山以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为特征的近代历史文化,而中部以石岐城区为中心的东西两翼,呈现的则是以明清以来的商业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文化特征。深度挖掘、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山这种带有明显梯度推进轨迹和社会人文地理变迁特征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遗存,不仅为目前如火如荼的中山特色小镇建设和主城区首位度的提升增光添彩,而且也为中山全域文化旅游提供了富有人文气息和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风景,更使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脱颖而出,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名城之光。
  因此,中山急需成立中山社会科学院,设立名人文化研究所,专门收集整理出版名人书信、日记、文集,研究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理论、精神品格以及历史地位和影响,普及和推广名人文化。
  其次,设立名人文化节,举办以名人名义的文化招商、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交流等系列文化活动。根据名人的诞生日,开展有针对性的纪念活动和城市形象推介活动以及对外交流活动。其三,成立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委员会,负责名人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中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其四,成立名人及其后裔联谊会,建立联谊的体制和机制,有规划常态化地加强名人及其后裔之间的联络和交流,增强其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五,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名人文化研究和利用的交流合作机制,以大湾区名人的名义,定期开展大湾区城市群名人文化的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经贸等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促进大湾区城市间的文化认同、产业协作和社会融合。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山名人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研究与利用,是紧锣密鼓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赋予当代中山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中山人在新时代秉承先贤开拓创新精神和开放包容心态,不忘初心,继续奋进,再立新功的明智之举。
  作者为中山市社科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