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会场直击 > 正文

再不保护,古村落就将彻底消失了

本报保护古村老屋报道引起政协委员重视 呼吁成立古村落街道保护委员会,结合“慢生活”旅游产业进行开发
发布时间: 2013年02月26日   来源: 中山商报   作者:记者黄凡唐益实习生马昌剑  
东区三溪村一旧居大门杂草丛生。(资料图片)

  关于散布各地的老屋、古村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个问题,本报一直关注。
  去年11月,本报推出《古屋迷途》重磅报道,以三溪村为例探寻老旧建筑保护开发新思路。今年的政协委员会上,老屋古村如何保护开发也引起了许多政协委员的重视。民建中山市委会就集体向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大对我市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实现与现代城市文明和谐共存的建议》。余乃刚等政协委员也提交了《关于加强中山市古民居保护的建议》。和本报之前的报道不谋而合,他们都呼吁——中山的古村落、古街道,不仅要保护好,更应利用好,使它们焕发第二春。
■走访:
三溪村古屋破败仅剩老人
  低头石板路,抬头远洋城,这是目前的三溪村最真实的写照。
  走进三溪村,一眼望去,整排青砖瓦房,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十分抢眼。村内几十栋民国风格的老房子,散落在村道两旁。楼顶的雕花,似乎在默默述说着三溪村曾经辉煌的历史。但紧锁的大门、斑驳的墙身,似乎在告诉人们,不少房子已多年无人居住。
  正值中午,记者走进这座紧靠城区的小村。
  三溪村有上中下三条街,又有小巷穿插其中。村中多数古屋大门紧闭,院内长满杂草。穿过几条石板铺成的小巷,才遇上一位步履蹒跚的阿伯。正午时分,三溪村安静得出奇。
  三溪村上街,有两座翻新过外墙的古屋,至今仍有人居住。其中一间古屋主人,是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老人说,现在居住的房子已经有百年历史。村里的人有的去了国外,有的搬去了城区,留在村里的本地人仅有几户,住的全是像她一样的老人。
■现状:
再不保护恐被高楼吞噬
  “中山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的工作一直在开展,但我们觉得还要加快一些。比如三溪村,随着周边房地产开发,我们很担心再不保护利用就会被吞噬。”昨日,政协委员文穗玲告诉记者,她参与了《关于加大对我市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实现与现代城市文明和谐共存的建议》的调研和采写。
  文穗玲说,三溪村位于东区,博爱路、长江路、南外环将其环抱在其中,毗邻五桂山。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晚清、民国时代的民居,透露着我国近现代历史交汇期内,传统农耕文化、西洋文化与华侨文化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的独特建筑文化。古村旧居,形成一本厚重的“沉默史书”。目前,三溪村内原住民仍占多数,出租屋较少,旧居保存在数量和质量上尚算完好。
  然而,目前三溪村的多数年轻人已搬离古村,剩有老人和幼童在坚守。少数外来投资者看中三溪村的近现代文化底蕴,在古建筑内增设中高档餐饮、会所、创意基地等设施;但是因规划、产业配套等方面的缺失,保护古建筑仅凭个人自觉,开发文化项目存在“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困局。
  与此同时,三溪村已被现代建筑包围,周边高楼林立,挖掘机、推土机不断轰鸣,让人担心古村落随时有拆迁的“危机”。
■建议:
成立古村落、街道保护委员会
  “我们希望能够从三溪村入手,探索保护古村落、古街道的做法。”文穗玲说。
  由于古建筑的保护涉及范围广,他们建议能够探索成立一个古村落、街道保护委员会,吸纳社会各界人士,从人文、历史、建筑学、法律、原生态等角度对中山市各区域的古村落、古街道等进行一次意见征集,多收集民间的智慧和建议,并对整个中山进行一次排查,对各古村落、古街道、古建筑登记造册,并在政府层面对这些有特色并具有保存、保护价值的进行保护。
  建议中,他们还提出“成立官方与民间互动的“中山市古村落、古建筑综合保护开发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包括“活化”古村落古建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门参加,如国资委、城建、镇政府部门等,也包括古村落原住民、商业开发者、媒体人士等有意参与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开发的民间力量。首个施政地点,正可瞄准三溪村这块“最后处女地”。
保护好,长远规划利用好
  对于古村落、街道,不仅应该保护好,更应当利用好。这是文穗玲他们建议的另外一个核心。他们认为,古建筑群不应当在现代化建设中破灭、消失,也不应当简单建成旅游区,应当有长远的保护建设思维。对此,他们提出更为细致的构想。如,在极力保持古村落原貌的基础上,把古村落建成一个个宜居的地方,加入更多现代元素,电力、通信网络、供水、供气、排污、交通等等综合规划治理,要让更多的原居民愿意回来居住,更多的商家愿意对其进行深度开发,有了人气,古村落、街道才有生命力。
  然而,对于这种开发却应当保持“适度”。如三溪村的许多建筑体现了民国时期的岭南、南洋的建筑风格,委员们建议,可规划成为古玩、书画一条街,也可以吸引一些酒行、茶庄构建岭南饮食风情文化街,吸引相关的商家入住,使其成为中山市民的休闲、娱乐、饮食的去处。
■声音:
让城市人到古村落过“慢生活”
  余乃刚,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民间艺术院副院长、政协委员,带头提交了《关于加强中山市古民居保护的建议》。他告诉记者,将古旧建筑加以利用开发已经是全国性的趋向。像东区这么一个商业住宅林立、现代气息浓郁的地方,有三溪村这样一个古朴的古民居建筑群,应该及时得到政府的保护。他建议,要修旧如旧,将绿道引进古村落,引进一批艺术家入驻,开设一些咖啡厅、茶馆等,使这里成为城市慢生活休闲区,让都市人在这里找到静谧,释放生活压力。他说,希望能够建立政府、民间团体、公民、屋主等各方面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和制度。保护的同时,将古民居的保护开发融入到“慢生活”旅游产业中,充分发挥古民居的作用,成为古民居传承文化的必然选择。
  余乃刚对本报一系列对古旧村落、建筑的报道,给予了肯定。他说,2004年9月《中山商报》就举办过一次“中山民居文化研讨会”,发出了“抢救中山古民居”的口号,使得一些古代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去年《中山商报》的《古屋迷途》重磅报道,他也作为材料留下来。
希望尽快出台保护政策
  三溪村下街,一间由古屋改造的酒庄正在营业。两栋联排古屋,一边是茶楼,一边是私房菜馆。一年多以前,司徒国梁在三溪村开起了这里第一家私房菜馆和茶楼。
  “要说客人,谈不上生意好,就是喜欢这里的氛围。”在南区长大的司徒国梁,曾在类似的古屋中长大。因此,对古屋有着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情怀。
  “以前的人做房子的这些工艺,现在没人能做。保留这些古屋,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这一辈的历史。”在中山,几乎再也找不到像三溪村这样成片的古屋。因此司徒国梁建议,这些古屋除了保护,还应适当开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这里将这些房子利用起来,能有更多茶楼、咖啡店、画廊等来这里落户,将这里打造成休闲文化场所。向丽江、凤凰等地借鉴,不过三溪村不宜太商业化。”
  司徒国梁希望,村里能出来牵头,将整个村统一出租,维护修缮。“要保护就得早点保护,要不然整体环境遭到破坏,一两栋建筑在这里也没什么意义了。”司徒国梁说,希望赶在三溪村的古屋还没被破坏之前,尽快出台保护、开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