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建言谋策 > 正文

融合香山人文 活化历史村落

东区三溪村改造利用建议
发布时间: 2015年09月0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丘树宏  

按照市委“联系群众,关注民生”主体活动日的部署,本人以党代表的身份,前段时间率专题调研小组走访了东区三溪村。距离中心城区2公里的三溪村,树绿花香,民风淳朴,到处是充满浓厚岭南文化气息的旧式建筑物,祠堂、古井、古树、石板街,别有一番滋味。随着周边现代建筑物的兴起,三溪村像是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边上的一颗古老的玉石,近年来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三溪村特色显著,2013年被列为中山市东区镇级的秀美村庄示范点。而今,一些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开始进驻,一些老房子被包装成现代时尚的酒吧、餐饮、文化创意小屋等,一座座丢荒的老房子开始被打扫、整理、装上现代设施,出现一派生机和活力,不断吸引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

从三溪村地理位置和功能上的变化,可发现三溪村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溪村如何走好保护、利用、发展之路的问题开始摆到桌面上来了。

历史建筑、古村落的活化,香港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周庄、乌镇,上海田子坊、成都宽窄巷、东莞下坝坊等都是改造、活化的成功案例。合理的利用也是一种积极的保护。如果古村落已经不是传统的民居,则可以赋予它一些新的功能。古建筑资源要善于开发、合理利用才能“活”起来。

一、 概况

三溪村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的东区,距离市中心2公里。由于地处中山市中心区域,紧贴老城区,传统农耕文化、西洋文化与华侨文化相互影响,成为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汇融合的关键地带,沉淀了浓厚的香山人文,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演化。

三溪村是目前我市主城区内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村落。据查,三溪村开村于明代中叶,历史悠久,村头古树参天,村民生活安逸祥和。村内集中了100多间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物。这些旧式建筑主要为岭南传统民居和中西合璧的民居。这两种风格的民居交相辉映,错落有致,使三溪村侨乡风貌特征显得十分突出。一些古旧民居虽无人居住但整体结构、整体雕饰及周围的石板路保存完好。古旧民居主要分布在三溪上街、三溪中街及三溪下街,多数为私人产权的房屋,仅保留了梁氏宗祠和食堂等传统公共建筑为村集体所有。梁氏宗祠和食堂等公共建筑至今还保留了公社化生产时期的痕迹,成为村落历史、村民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二、 存在问题

从2013年之后,嗅觉灵敏的一些商家或原住户开始利用三溪村的旧屋改造装修成怀旧的酒吧等。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在三溪村80%的旧民居已经被租用或改作商业用途,已经开张的有咖啡馆、小型家庭旅店、酒吧、文化创意等20多家。旧有的建筑被披上一些时尚的、现代的装饰,有些还开挖了水池、堆筑了假山、搭建了木构雨棚和走廊等。从此,重新包装后的三溪村在传统古旧与繁荣之间,导致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 一)发展定位不明确,各自为政。经过嗅觉灵敏的商人包装过的三溪村古旧民居目前有商业、文化、酒吧、餐饮、咖啡馆、文化创意等各种文化休闲娱乐设施20多间;呈现出纷乱、无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的现象,村委和工商管理部门难于参与管理。

(二)古旧建筑物改造缺乏指引,增加的部分建筑物、构筑物风格不一。因商业开发者良莠不齐,素质高低不一,在改造利用古旧建筑物时肆意对建筑进行较大的改造,或改动了建筑原有的形态和风格,以致与周边传统建筑风格产生不协调,对村落整体保护和历史氛围产生影响。

(三)管理缺失,个体自发性改造导致无序性

1、改造项目对私人住宅进行商业改造,自主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增加构筑物等都缺乏政策指引。三溪村古旧民居的改造建设一般由屋主出租给商户,由于这些改造项目均为商业行为私人自发改造,主要的利益链是出租屋主和商户间的利益关系,而对私人住宅进行商业改造的相关具体规范政策暂未出台,对改造项目的类型、规模、相关审批和管理缺少控制,导致这些改造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所受到约束较少。

2、改造项目未赋予属地管理单位相关的监管权力。部分商户只有在办理营业许可时需要三溪村经联社办理相关证明的时候,才到村里进行相关办理手续,甚至部分商户可以不需村经联社的相关证明就可以办理营业许可,挂牌营业。经联社仅能对于餐饮类的改造项目向周边住户征求意见,后再为其办理相关证明,但项目数量、类型、规模等基本不具备控制力度。

3、出现部分商户在未经出租屋主同意、未办理相关改造审批手续、报建手续的情况下,违法对建筑进行随意改造。

4、目前村内改造的商业项目,与典型的中山村落生活未能渗透,改造项目和村落生活产生了分离。并穿插其间,不可避免扰民、引起纠纷。

(四)公共设施配套问题。随着新村片区的逐步建成,三溪村人口逐步迁出古村片区,人口减少和村民生活方式出现改变,传统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功能减弱,至今多数建筑已安全空置,无人问津。但仍有少数居民仍生活在旧村。片区内的文化健身广场、历史古树、石板街、古庙等村民聚会、生活、祭祀的传统公共空间是目前村民主要使用的公共空间,场地内古树茂盛成荫,村落生活气息浓郁。公共空间场地较为分散,数量较少。

(五)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等其他问题。三溪村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农耕文明为背景,规模较小,年代久远,较为落后,与居民现代的生活需求和改造项目商户的营运需求产生了较大的矛盾。村中改造项目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已逐步超出了村内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

1、古村片区巷道狭窄,机动车通行空间不足,多数巷道仅能满足步行或自行车通行,且村落缺少统一规划的停车空间,导致车辆乱动乱放,堵塞道路的情况出现,对村内的交通组织、人流疏通造成一定的影响。

2、旧村片区中排水系统属雨污合流制,排水渠截面小,排水能力较小,且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村中改造项目多为餐饮业开发,所产生的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村中原有的排水渠中,对原本用于解决村民生活的传统排水系统造成了压力,虽然目前村内多数排水渠已做了覆盖处理,但是已被污染的部分渠道暴露,对村庄环境、村容村貌造成影响。

3、村中餐饮业开发还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众多商户未能及时处理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随意放置在村中的巷道中,村中目前的垃圾处理能力不足以及时处理大规模的厨余垃圾,且由于厨余垃圾容易腐蚀,容易产生恶臭,对村中空气产生污染。另外村中东南部设有垃圾转运站,由于垃圾转运站处于季风上风向,而又缺少隔离,对村中空气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4、旧村片区的给水管网、供电线网、通信线路布局仅仅只能满足传统民居的用水、用电、通信需求,而目前村中新兴的餐饮业和创业工作室用电和网络通信需求较大,大大超过了村庄现有线路的荷载能力。

5、村中建筑年代久远,以二层砖木结构为主,荷载能力有限。部分改造项目的商户利用古建筑的强度较大,缺少考虑建筑本身的荷载能力,影响建筑的安全性。

三、 发展建议

(一)发展定位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的文化个性之所在,也是一个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文化底蕴需要挖掘与展示,需要积累和营造,需要个性与特色,需要继承与创新。在中山市中心城区周边,在现代城市化快速步伐中,仍存在保持较为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村落环境,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村落的建筑、空间肌理、村民生活习俗都渗透了早期香山文化,具备了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笔者期待三溪村成为安静、典雅、风情、韵味为基调的人文特色乡村。

1、建议以香山人文、岭南文化作为发展定位。香山人文以岭南文化中为根基,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萌芽和积累,与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影响,在近代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等历史香山名人和香山侨商敢为天下先、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潮的熏陶和鼓舞下,形成了传承性、包容性、先导性、民生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文化特点。随着历史的推移,香山人文渗透在中山的村落发展、民俗风情、生产活动中,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地域特色。中山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不断蚕食着传统村落,村落所蕴藏的深厚地域文化和民俗不被重视,逐渐被人们遗忘,香山人文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冲击。因此,继续传承和发扬香山人文,是三溪村改造和发展的源泉和主线。

2、作为对外宣传中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三溪村保存着成片典型传统民居建筑,维持着原生态的村落肌理,储存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传统的岭南民居展示了古时香山务农的朴实;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表达了香山才俊包容和创新;细窄又流畅的三溪上、中、下街融合了香山邻里和谐;保存着公社劳动印记的梁氏宗祠提示了香山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团结互助;大树成荫、香火鼎盛的先锋庙保藏着香山人民“敢为天下先”、超越自己的壮志。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们带来了浓厚的乡愁,体现了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乡村特色。因此,延续传统建筑文脉,注入现代文明元素是三溪村改造发展的基本原则。

3、作为广东省旧村落、旧建筑活化的范例。虽然从年代和建筑的价值来看,并未上升到法定保护建筑的层面,但三溪村保护的意义在于:它保存完好、为数不多、集中大量民国时期岭南华侨民居建筑和村落形制。最重要的就是有特色,渗透这浓厚的传统文化个性,能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背景。这样的建筑、村居,就有保留的价值。现阶段广东包括中山,建筑、村落活化的例子不多,可以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监督管理等方面做示范。

4、作为城市周边休闲文化的特色村。东区相对石岐老城区来说,是上世纪80年代开发的新区。以办公、居住为主的东区,集聚了中山市主要的居住人口,慢生活、休闲城市,正式中山发展的特色和定位。但一直以来缺乏一个现代人休闲、夜生活、具有小资情调的风情村落。三溪村这样有特色的村落,正是切合了中山人的梦想。改造发展成为休闲文化特色村,更显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让古老村落活起来。

(二)发展建议

1、 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和弘扬香山人文。

(1)建议对村民的生活空间、民俗习惯进行研究,梳理和提炼出村内具有的香山特色,以传承和营造香山人文作为发展主题,制定村庄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注重对香山人文的继承和发扬。

(2)建议对村内建筑、公共空间等重要的文化民俗载体进行深入的普查和评估,加强对有历史、有韵味、有价值的乡村文化资源的控制和保护,加强对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划定村内重点保护区域,对改造项目的建筑风格进行统筹管理,密切跟踪建筑改造情况和保护情况,确保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延续三溪村原有的村落风貌。

(3)建议加强对村内公共空间节点规划和氛围营造,注重加强村内的公共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中山村落传统民俗和香山文化展示平台,给周边居民、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示香山文化特色,宣传和发扬香山文化。

(4)建议加强打造村落特色,协调村民和商户之间的关系,保障村民在村中的居住环境不受影响,在保护原有的村落格局的同时,加强基层设施建设,提升村落的承载能力,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引导村民回归村落,孕育浓郁的乡情,唤醒城市人的乡魂,使村落再次焕发生机。

(5)建议结合三溪村的区域特征、周边环境,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互补性规划和多样性规划,注重对改造项目的发展规划和指引,发挥香山文化的创新特质,打造独特的休闲空间。

2、 建议对村落现有的和可提升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处理好村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改造项目建设开发的关系,对村庄改造项目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进行统一规划,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村内交通组织系统、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给水系统、用电系统、通信系统、建筑荷载容量能进行专项规划,考虑对改造项目的类型、比例、规模、排污指标提出准入门槛和指引,使得改造后村庄的基础设施能与改造项目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提升村庄的环境质量。

3、 探索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旧建筑保护道路。适当增加村公共活动空间、文化展示空间。来往的商家、人流比原来增加了,密集的旧村人员疏散、开展活动无法施展,适当增加公共空间有利于商业活动。

4、加强政府、居委会、村的层级监管。目前通过传统民居改造而来的古色古香的餐饮业已成为三溪村的名片,但随着村庄的知名度日益提升,商机凸显,村庄改造项目也随之剧增,自发性的建设出现了无序性。为推进改造项目的有序发展,建议加强对该类改造项目的监管。一是政府要对村内私人住宅进行的改造提出相关的规范要求和审批要求,二要加强政府部门间在对旧村改造、管理中的沟通和协作,三要赋予属地管理单位相应的管控权利和义务,四要加强村民和改造商户的沟通和协作,带动村庄和谐、有序地、自主地、合法地进行改造开发。

5、政策引导和支持。一是制定应对旧村、旧建筑改造制定相关政策。活化旧村、旧建筑规划指引、改造指引和管理指引。属地管理部门制定监督管理办法。避免因为无序改造而破坏环境、无证改造生成违法建设。二是改造资金方面的支持。建议制定《支持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旧村落等活化保护资金政策》,鼓励历史建筑、旧村落改造活化。在年度预算经费中,预留活化改造经费。符合活化要求的,私有建筑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适当给予政策支持;以社会效益为目的的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当给予资金支持。

6、功能发展建议。以减少对水质、环境污染的项目为进驻前提,以不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为前提。

(1)以休闲为主的酒吧。但要严控乐队和歌舞。附近多为居住生活为主的小区,不适宜喧嚣。

(2)小型私人会所及养身会馆。比如喝茶、谈生意、文化沙龙等。

(3)文化艺术类工作室。字画、陶艺、乐器、各种手工艺品展示、鉴赏和销售。最好发展中山市特色、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及旅游产品。

(4)咖啡、甜品。自制烘焙蛋糕

(5)特色乡村酒店、小型私家酒店。

(6)适度发展:餐饮、歌舞表演、音乐、酒吧。

(7)限制发展:烧烤、大型餐厅。

7、面向人群。鉴于旧村的承载能力,只适合中山市的市民周末、节假日休闲游及自助游的周边游客。若开放作为旅游项目,则需要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按照旅游项目要求相应增加。

综合以上意见,建议东区办事处成立一个专责小组,联系和争取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更建议市政府以三溪村作为一个旧村改造的试点,强化指导和组织工作,争取成为全市的典范。

四、结语

东区三溪村的保护、改造、利用,如果政府做好引导、支持,社会人士投入改造资金,商人文人用心营造,各方统筹组织、协调一致,相信一定能开发出中山市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并赋予古老村落生命力,成为一个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的典范。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201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