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建言谋策 > 正文

建设智慧健康城市 培育中山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6日   来源: 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山市如何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在健康中国建设中谋求自己的定位,如何剖析自己的城市DNA,塑造自己的城市特质呢?在多地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认为,建设智慧健康城市,是我市在健康中国建设浪潮中寻求突破、提高财政投入绩效比、培育中山发展新动能的有效路径。

一、智慧健康城市的内涵

智慧健康城市是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手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培育城市发展新优势、新动能为目标的一种城市建设新模式。这种智慧城市和健康城市融合发展的模式,将大幅提高财政投入的绩效。

二、智慧健康城市建设在国内开展的情况

中国智慧健康城市大会2016年在秦皇岛市举行,社会各界开始正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杭州市创新开发了“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及APP,积极构建集信息公开、公众互动、社会评价、河长办公、业务培训、工作交流等“六位一体”的水环境社会共治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治水效果。同时杭州市建成共享医院Medical Mall,所有入驻医疗机构共享检验、病理、超声、医学影像、医技科室及药房、手术室等医疗服务,共担医疗设备的使用费用,大大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宁波市建成“云医院”,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帮助病人实现门诊、住院、体检的预约服务及定制化的健康管理和咨询,为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

萧山市搭建了中国智慧健康谷等智慧健康产业平台。成功引进120亿元级别的专项健康产业基金——中国智慧健康产业基金,以此打造医疗健康的“智慧硅谷”。通过投资和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整合大健康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千亿规模的智慧健康产业群。

海宁市建立了“健康海宁APP”手机客户端,为市民提供专家预约挂号、健康咨询、慢病管理、健康管理(体检)提醒、医院就诊流量、近期高发疾病预警等功能模块,还可以进行中医体质自辩、对就医满意度线上打分等,让市民全方位地享受到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

银川市于2017年3月建成了智慧互联网医院,已完成1.6万名医生的多点执业备案,服务全国患者400多万人次,其中服务宁夏地区患者3万多人,服务银川地区患者2万多人,减轻了宁夏尤其是银川市部分患者异地就医带来的经济压力和负担,我市对医保资金使用管理更加集约化。

三、我市建设智慧健康城市的可行性及机会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有相对良好的健康产业基础。

健康产业是我市三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目前拥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中瑞工业园、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产业发展载体,形成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食品化妆品、健康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国家健康基地已落户了一批“互联网+健康”项目,如乐心医疗正在拓展大数据应用的智慧健康产业,香山股份在成功研发出智能体脂秤、婴儿成长秤等健康运动信息测量新产品基础上,正着力研发建设“香山健康运动大数据分析云平台”,近期引进新松、哈工大两大国内机器人顶尖企业的华南总部,以生活服务机器人之中的智能康复机器人产品作为开发重点等等,显示我市健康产业已经具备朝着智慧化方向转型的基础。

2.有较好的智慧基础。

近几年,我市不断推进政务信息化的进程,自2012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启动电子政务云平台,经过近3年的筹备和建设,我市目前已经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政府公开系统,为全市近80个部门近300个信息系统提供服务,实现了全市电子政务服务器、存储、网络和第三方软件资源的统筹管理和资源共享,具备一定的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能力。在医疗信息化方面,我市目前全市四家三甲医院、第一和第二批次18家镇区医院和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卫生与其他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

(二)机会分析。

1.有利于培育我市经济发展新动力。

健康产业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朝阳产业,引领了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潮。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15%,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也超过了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左右。可喜的是,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已把健康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点。

我市的健康产业,尤其是智慧健康产业,已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产生了一批品牌企业,具有培育成为发展新动力的优势条件,推动健康产业尤其是智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有利于推动全市经济走上内生型增长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2.有利于提高以人才为代表的创新要素集聚度。

我市健康的城市环境,有利于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城市精英人才,提升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在区位、产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四、我市智慧健康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健康城市建设的智能化不足。

在2016年国家爱卫办公布的38个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中,我市榜上无名。目前我市出台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基本上以国家爱卫办的健康城市要求为蓝本开展工作,缺少自己的特色。我市2017年7月出台的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对于智慧健康和信息化领域缺乏关注,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大规模运用的宏观时代背景不相适应。

(二)智慧健康产业整体规模较小。

虽然我市的智慧健康产业已经拥有了乐心医疗、香山衡器等品牌企业,但两家企业2016年营业收入尚不够10亿元,企业规模不够大,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同时,我市目前缺少针对智慧健康产业的引导扶持政策,缺乏系统全面的专项扶持引导类政策。

(三)水生态环境欠佳。

根据2017《中山市健康城市基线调查报告》,我市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66.70%,不仅与广东2020目标(大于84.50%)相差很远,同时也低于广东省目前的平均水平(77.50%)。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课题组2015年对我市地表水状况进行了调研,当时的情况是:我市内河仍有65条劣V类水体,有116条内河涌的水质未达标,有40%的水体未能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这些河涌常年水质差,在枯水期基本上达不到景观用水要求,黑恶臭问题严重,至今还未见明显的改善。

(四)健康服务存在不足。

1.根据2017《中山市健康城市基线调查报告》,我市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1.29人,低于广东省现值(1.4人)和广东2020年目标值(3.0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3.13人,低于广东2020年目标值(3.5人)和国家2030年的目标值(4.7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比、城乡居民健康医疗档案合格率等健康服务指标,在珠三角城市群中也处于较低水平。

2. 我市目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镇区医疗设备落后,医护专业人力资源短缺,服务水平较低,民营医疗机构力量薄弱,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建立,市民更倾向于到市级医院就诊,导致市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清淡,“看病难”和优质医疗资源的“拥堵”仍是目前全市医疗生态体系中的“痛点”。

3. 我市虽然通过PPP方式建设了全市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但该平台只是市卫计局用来获取每家医院的挂号、诊断、入院和康复等若干信息,属单向信息传输,即医院的所有患者信息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传输,医院与医院之间并无互通,无法实现医联体、专科联盟要求的“双向转诊”和“信息共享”。

五、我市建设智慧健康城市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议借鉴宁夏银川市经验,成立智慧健康城市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督查室,负责智慧健康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项目推进、督查指导、宣传发布、考核验收等工作。组员单位包括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卫计局、环保局、住建局、交通局、城乡规划局、水务局等单位。 

(二)推动智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智慧健康产业高地。

我市需要准确把握健康产业的时代发展机遇,加大对智慧健康产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在3-5年时间里,培育并建成智慧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1.强化政策支持。

目前,我市尚缺乏系统专门的智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现有的一些政策也是侧重于面对招商引资的健康医药企业。因此,建议尽快出台针对智慧健康产业的专门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智慧健康产业的发展。

2.强化平台支持。

依托火炬开发区健康小镇,规划智慧健康产业分园区,促进智慧健康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以智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的健康产业发展集聚区。组建智慧健康产业基金,打造智慧健康行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3.强化产城融合。

建议设立智慧健康产业扶持资金,强化健康产业和城市民生事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鼓励我市企业研发相关产品应用到智慧健康事业之中,既助推本土企业发展,又有利于建设智慧健康城市。

(三)全面推进智慧治水模式,打造智慧岭南水乡城市。

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GIS地理信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SNS等现代先进技术,基于河长制管理要求,建立市、镇、村3级河长监管体系,开发建设统一的河长制智慧管理系统,有利于有效解决以往在治水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缺乏科学管理、问题发现和处置不及时等问题。

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和公众开放基于河长制管理工作的监督信息平台,公布河长信息、整治目标、举报处理情况、整改情况、考核情况等。基层河长、巡查人员对所辖河道进行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后通过文字、照片、视频、语音等方式反馈。面向公众开发有关河道环境问题的投诉举报渠道,包括网络、公众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语音、短信、微信等。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镇区为单位,进行集中受理、闭环处置。

(四)大力发展智慧医疗。

建议积极发展智慧医疗,突破传统就医模式,创新性建设中山的“云医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对传统的医疗健康服务进行改造重塑,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解决医疗资源短缺所造成的供需矛盾,有效提升我市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

1.建设医联体和专科联盟信息平台。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加快推进以医疗集团、专科联盟为代表的医联体和专科联盟信息平台建设,建成覆盖全市所有医疗机构之上的信息云板块,实现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通过医联体和专科联盟信息平台,在医疗集团、专科联盟内建设影像会诊中心、临床心电会诊中心、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等互联网公共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通过提高每家医院的院内物联网建设水平,力求突破传统就医模式, 让医疗各个流程便捷顺畅,医疗效率显著提高,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2.建设中山“互联网医院”。

通过我市现有的特色康复专科力量、社会资本、专业大数据公司,建设中山“互联网医院”。以智能康复信息平台作为建设切入点,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上设有医疗APP平台,可实现医院、医生、患者和家属的多方联动,解决以往医生在康复、后期诊疗过程中的“1 VS 1”格局带来的问题,实现“1 VS N”的高效局面,既充分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现状,也减少患者、家属的就医时间,使后者不必经常奔波于医院、家庭之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为患者、家属提供便利的远程康复指导、远程医疗指导以及远程咨询等。线下建设通过实体的健康管理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健康小站”,和线上APP平台信息互通,为需要就诊的患者提供诊治、康复理疗服务。在此基础上,向粤港澳大湾区输出中山医疗服务,争取将我市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智能康复中心。

(五)建设全民智慧健康城市,不断提高市民健康素养。

通过互联网手段建设普及型软硬件智慧健康设施,通过“智慧健康小站”、“智慧健康小课”等健康行动,打造大的健康城市,把健康工程渗透到家家户户,共享健康成果。

1.建设“智慧健康小站”,推广普惠健康。

建议以购买服务形式,在各社区、重点公共场所建设“智慧健康小站”。小站配有专业医护人员,配置一体化综合智慧体检机,居民可半自助进行系统的身体检查,指标数据即时传送到大数据管理公共服务中心,中心对市民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智慧分析,并在专家的审核指导下拟定个性化的康养指导方案,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线下康复理疗。

2.开展“智慧健康小课”,普及健康教育。

依托APP、“智慧健康小站”等手段,结合我市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力量,推出系列“智慧健康小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走进社区、走近居民,普及健康科学教育,让市民对健康保健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不断提高市民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