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建言谋策 > 正文

大力实施智造强市战略 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20日   来源: 民建中山市委会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省委书记李希也强调,要深刻认识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民建中山市委会认为,“智造强市”战略应成为我市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的优先突破口。首先,作为我市立身之本的实体经济发展形势严峻,2018年1月至10月,我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3.2%,远低于全省6.2%的平均水平,微型企业工业增加值甚至下降了82.3%;其次,我市土地开发强度逼近警戒线,土地规划、环境管理将日趋严格,以往单纯依赖规模扩张和人口红利的城市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最后,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的智能制造正在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若无法抓住这个历史良机,我市将被其他城市进一步拉开差距。我市制造业基础好,产业占比高,实施“智造强市”战略有着良好前景。为更好地推动战略实施,民建中山市委会在此提几点建议。

一、构建政府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的“智造强市”体系

(一)成立“智造强市”协调推进工作小组,形成政府、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推进体系,扎实推动“智造强市”战略实施。在推进过程中应尊重客观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给企业更多的参与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加快我市制造业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高质量、高适用性竞争优势转变。

(二)要坚持重实绩、重实干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在新时代勇于担当作为。在实施“智造强市”战略的过程中必定会碰到很多新问题,啃很多硬骨头,这需要干部们积极思考,从有益企业的角度出发,不搞一刀切,深刻把握中央和省的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创造性落实相关政策。

(三)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要建立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格局。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为创业者所关注,2018年12月,《专利法修正案(草案)》通过增加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等规定,加强对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我市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更应推动形成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的氛围。通过实行知识产权维权补助,鼓励通过专利保险等方式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试点工作。为我市企业的创新型产品提供有力的“保护伞”,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我市招商引资一张醒目的“新名片”,从而吸引更多科创企业在我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切实为企业减负降本,释放市场活力

(一)加大惠企政策宣传。虽然我市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2019年1月的“实体经济新十条”,确实减轻了企业部分不合理负担,但企业受经济外部环境冲击大,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减负的愿望依然强烈,很多企业反映政策还不“解渴”,这说明减负仍需努力。建议发挥平面媒体、电视电台、网络媒体的传播效应,宣传解读有关政策,让惠企帮企的春风吹遍中山、吹向全国甚至海外。

(二)强化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涉企收费行为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涉企收费减免、取消、暂停政策的落实情况;检查企业反映强烈的中介收费,尤其是“红顶中介”服务收费;曝光乱收费问题并进一步问责调查。

(三)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科技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针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改项目、可界定的创新活动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项目等,制定适当的匹配所得税抵减、增值税和营业税降低税率等减税措施。

三、强化人才聚集效应,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一)在“人才大战”中抢占先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把招引培育高端人才作为谋划企业创新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招才引智,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形式,扩大企业在引才引智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在顶尖人才愈发稀缺的背景下,研究创新用才模式,比如短期入境、合作研究、离岸创新创业等,力求人才不必为中山所有,但为中山所用。

(二)营造创业创新氛围,鼓励市内高校加大我市紧缺产业人才的培育力度,推广创业创新的人才培育模式,比如将大湾区甚至海内外优秀创业人员和公司高管请进校园进行创业辅导。探索从港深穗等城市的龙头企业吸引技术骨干到我市创新创业的途径,给予政策扶持,实现“独角兽”在湾区内的“裂变式创新”。

(三)大力培养和引进应用型人才,先进的技术不等于卓越的产品,“智造强市”要建设一支能够把好技术、好理念转化成好产品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德国制造”全球领先,公认的原因是该国特别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的发展,70%的德国中学毕业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不会因为当技工而自卑。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努力从福利待遇、在职培训、荣誉授予等方面给予优待,让当高级技工与当博士、教授一样光荣,从而调动工匠“在车间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让“中山制造”也像“德国制造”一样享誉全球。

四、筑牢智造根基,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一)要大力加速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在各专业镇的基础上,打造“智能版”产业集群。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立市”战略至今刚好2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曾经的“十大舰队”和后来的灯饰、服饰、五金、机电四大传统产业集群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外部技术日新月异背景下,这些传统产业迫切需要进行生产技术、经营模式的变革。比如通过扶持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传统制造业全产业链的集成运用,实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和网络化协同。学习借鉴德国工业4.0理念。加强与德国在高端制造、精密制造领域的合作,利用2018年德国总统访华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中德合作培训职业技能人才,同时引进德国制造企业落户我市,鼓励本土企业赴德国投资制造业。

(二)加强我市服务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建设。扶持一批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迅速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缩小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距,“让智造更简单”。2018年9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表示“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靠数据”,大数据已成为业界公认的工业升级的关键技术要素。我们要强化大数据基础支撑,促进其处理利用,推动大数据和互联网向工业制造、产业协作等企业应用领域发展,通过推进智慧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社会民生领域改革的数字化、信息化。

(三)培育一批行业地位突出、技术领先、发展潜力大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引导企业不炒概念,不挣“快钱”,在产品品质和技术研发上深耕细作,专注于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保持对自身主业的信心、恒心和定力,走“专精特新”之路,从而逐步成长为行业表率,真正实现行稳致远。

五、增添智造新翼,发展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市在2018年密集出台了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医药产业的三大规划。虽然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我市要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省已出台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筹措、整合并综合运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转型升级类项目的支持。对标东莞、佛山,围绕核心零部件生产、工业软件设计开发、外围设备配套供应等相关产业环节,建设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

(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建立政府补贴和重大项目工程采购制度,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品给予支持,促进首台(套)自主装备使用政策的落实。

(三)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未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将作为两个连接点,将把整个湾区连成一个闭环创新圈,我市要成为这个闭环的重要一极,就必须与广深等湾区城市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盟,在规划上主动衔接,在产业上主动承接,利用我市在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金制品、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良好基础,加速推动孵化成果在我市进行产业化运作。

六、关爱企业家群体,提振企业士气

将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市制造业内外部环境都不容乐观。打破这种困境最主要依靠的是企业家,只有企业家不断创新,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社会才得以进步发展。华为掌舵人任正非表示,“我从来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机感”,每一个企业家的创新创业背后,都是“九死一生”的体验。2018年1月至10月,我市工业投资下降15.9%,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下降29.3%。制造业投资下降21.7%。实施“智造强市”战略,必须由企业家来打头阵,建议加大关爱企业家群体的力度,给他们更多温暖和信心。

(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并进行深入报道宣传。广东广播电视台2018年播出的《浩荡东风》节目以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多角度挖掘广东民营企业家独具魅力的创业故事和精神追求,凸显民营企业家的爱党、爱国、爱社会的精神风范和时代风采,值得我市参考借鉴。

(二)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要同企业家建立真诚互信、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既不能把企业家当路人甲,也不能“敬而远之”,要俯下身,伸出手,帮助企业振奋信心,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

(三)切实清除一些民营企业面临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性阻碍,解决信贷资源流向实体企业受阻、工业企业用地指标紧张、企业扩大厂房报建困难等现实问题。只有让企业家轻装上阵去创新,去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推动“中山制造”再创辉煌。

 

(发言人蔡先全,系民建中山市委会委员,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协调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