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特色工作 > 正文

携手构建大香山区域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 2012年12月16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首席记者苏小红图/夏升权  
香山建县860周年之"千年移民寻根行"珠海座谈会。

  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向珠海市政协副主席熊豪品赠送纪念品。

  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不断反省自我以求自新。作为今年孙中山文化节的一个重要内容,纪念香山建县860周年“千年移民寻根行”系列活动的策划主旨,是钩沉历史,理清城市的发展文脉,但并非停留于考古求证“向后看”,而是彰古察今,确立新的发展坐标 “向前看”。12月13日,市政协主席丘树宏率队前往珠海市,与珠海、澳门的专家学者们座谈,与会者在追溯昔日香山形成源流之际,更是强烈呼吁三地以文化同宗同源之力,消除行政人为樊篱,共同促进新时期大香山的繁荣富强。

【观点摘要】
  ★应打破行政樊篱搞文化
  珠海市政协副主席熊豪品:现在很多城市研究一样事情时,往往是各自为政,相互屏蔽。比如治水,本是同一源流,但各地的研究却是在一味求证“谁影响了谁”这个问题。然而文化不应该受行政区域的分割,我们三地文化同源同宗,更应该联手合作,这样才会形成更加强大的区域文化竞争力。
  ★要把大香山战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珠海市社科联主席刘福祥:我觉得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来研究“千年移民寻根”这个话题。真正的移民的根在哪里?着重要考虑香山文化的特质和香山文化的构成两个方面。香山文化研究得还是相当不够,还不够系统和全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形成一批成果,成就一家之言,同时又推动我们大香山战略整个区域的发展。一是面对过去,因为过去是一笔资产,二是面向未来,把大香山战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三个地方整合起来研究海洋文化、留学文化、买办文化、家族文化、移民文化、英雄文化等。
  ★要加强学术成果的交流转化和展示
  珠海市博物馆的杨长征:我提三个建议,一是加强学术成果的交流,譬如珠海、中山、澳门都组织很多力量编了很多文史书籍,是否可以联手研究撰写,不要浪费资源,加强学术资源的交流。二是加强学术成果的转化,珠海打造旅游城市,那么珠海的导游有没有一本统一的讲解词啊?是否和中山可以联合出版一本大香山的旅游词呢?两边的导游包括澳门的导游都可以通用呢?第三个就是加强学术成果的展示,珠海博物馆也在建新馆了,建新馆的时候是否要关注大香山文化的范围呢?
  ★要拓展香山文化研究的路径
  珠海中国书学院院长张法亭:我在珠海20年,对香山文化有种情怀,我通过考证研究碑帖发现了有关香山的资料。如珠海有个北帝庙,里面有个庙碑,记载了从唐朝开始的建制和地方沿革。除了碑文,诗词文化也是香山文化的代表,是研究香山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携手构建大香山区域发展战略
  “中山市发起的纪念香山建县860周年‘千年移民寻根行’活动,有着一种追溯文化根脉、回归精神家园的特别意义,具有形成凝聚力以图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学院教授、香山文化研究所所长、华人留学文化研究所所长马至融称,作为古香山继承者的当今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很有必要好好梳理思考一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向哪里去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不是寻根,而是弄清楚昨天的我们“是什么”,确立香山原住民和新生民的定位后,明晰我们未来“做什么”。
  马至融认为,移民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最通常性的现象。谁都可以是新移民,谁也都可以是原住民,关键是给它确立一个发展时代的定位。中国人常说“久居他乡是故乡”,就是最先移民的那些人聚集在了这方土地上,经过了一定的时间过程后就建立起了与这方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精神,所以他就可以实现身份的转化而成为原住民。他把香山地域的原住民划定在20世纪的50年代之前已经定居在香山地域的人,而香山新生民主要是随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而新移居到香山地域的人。
  珠海市地方志办 、党史研究室的何志毅指出,历史上的移民,主要以食物供应缺乏、自然资源耗缺和相对人口过剩或逃避战祸及天灾为出移的原因,移入地区的选择。而现在则由经济机会和生活水平之优越来决定。此外还有心理的因素,即乡族感情的吸引,向外求发展的心态。追溯香山移民图谱,他与马至融都证实了香山地域的移民迁徙主要有四次。第一次移民是秦统一六国后,秦王发出“以谪徙民五十万戍五岭,与越杂处”。50万军民进发征伐南越,由此开始了封闭的南越与中原的联系。第二次移民是唐五代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徙,随之就有了南迁移民标志的南雄珠玑巷。第三次移民是宋元混战,南宋不断南移偏安,随之有大量人口跟随南移。古香山地域的人口就是在这三次大的迁徙移民过程中逐渐形成规模而变成了香山社会主体性群体。而这个群体经过漫长的生存发展的演进洗礼,又与香山这方特别的生态地理环境相适应,由此逐渐形成了属于这方土地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精神文化心理,他们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香山的原住民。
  马至融说,正是这样一个群体的香山原住民,当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岛形成中华第一个通商口岸时,香山人成了几千年封建王朝封闭社会里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群体。澳门口岸不仅成了中西商贸的通道,更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走廊。香山人求新的生命意识、敢为人先的精神追求、包容博爱的心胸气度,率先开始了它为中国社会现代发展的新创举。思想启蒙的改良,教育立国的先行,政体革命的变革,商业开发的实践,工业制造的首创,开放,成了香山人的文化心理,改革,成了香山人的实践精神,“开放改革”就是香山文化的灵魂。当年为了推动改革开放事业,邓小平曾以陕甘宁边区是特区来呼吁广东深圳、珠海特区的建设,实际上香山地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实践了中国社会的开放改革,香山就是中国社会最早的特区试验地。20世纪初前后的30年,香山人创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第一次新辉煌。半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可以说都是由香山人所开创书写的。这是香山原住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香山新生民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而由内地大批涌进珠三角的新群体。这是香山大移民的第四次。”马至融指出,属于珠三角地区古香山的珠江西岸经过了第一轮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人口呈几何倍数增加,一个更具有规模数量和新生特质的移民群体构成了今天香山地域社会的新气象。
  “香山原居民在20世纪前30年前后的时间里,借助澳门口岸的时代机遇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大转型,创造了属于香山人的时代辉煌。如今,香山新生民又迈进了21世纪的前30年。这是不同世纪的两个相同的时间节点,珠海、中山、澳门三地能否借助新机遇,创造又一次属于香山人的新辉煌?”马至融抛出未来“做什么”的话题,他期待三地可以携手构建大香山区域发展战略,重塑大香山21世纪初的新辉煌。

  弘扬海洋文明联手建设中国湾区
  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理事长郑国强是特意推掉当天下午在澳门举办的另一个论坛,赶来参加座谈会的。珠海专家学者抛出的三地携手构建大香山区域发展战略的话题,激起了郑国强的满腔热血:“澳门被称之为‘海风吹来的城市’,也就是说全球化的第一波将海洋文明的潮汐拍打到珠江口岸上。为什么香山文化这么发达?就因为香山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尤其是海禁解除,商埠开放,香山既迎来了洋人,也输出了大量的移民,中西方文明有了更多碰撞学习的机会,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来到了新的起点,我们一定要提倡联合起来,融合起来,共同创造未来历史的辉煌。”
  郑国强说,今年是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在澳门成书120周年,澳门最近举办相关研讨活动,重读此书,依然可以强烈触摸到思想家振兴中华的热忱和智慧。“欲致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从郑观应到孙中山,都提到了振兴中华的出路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也成了今天三地共同思考的同一使命。
  “中西文化、河流文化、海洋文化,共同构筑了香山地区共同拥有的海洋文明,我们应当发扬海洋文明,共同合作打造好粤港澳湾区。”郑国强指出,中珠澳三地唇齿相依,文化同源,应当携手合作,创造辉煌。他说,澳门的博彩业年收入已有一千个亿,这一千亿怎样在澳门搞好民生的同时,把财富效应辐射到珠江海域?进一步合作和开发横琴是一个好好的机会。“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是实现海陆联运最佳的机会,如果不及早去设计,不及时去管理,怎样去互通呢?如果我们连粤港澳共同的珠江口都管理不好,怎么去管理更加复杂的外交地区呢?”

  香山文化散发出
  海洋文化的光芒
  珠海市博物馆研究员肖一亭从考古的角度,指出在六千年历史长河中,海洋文化始终是香山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先秦时期,这里的众多沙丘遗址遗物反映出香山先民的文化因素中,具有海洋文化的流动性、开放性、冒险性、商业性、多元性、包容性特点,成为中国早期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汉唐时期,这里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宋末元初,海战、人口迁移和文化的传播,在历史上重彩浓墨。明清时期,这里是中国了解和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近现代史上,这里产生过许多融贯中西推动和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当今,这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肖一亭说,从距今6000多年前一直到距今3000年前的3000多年时间当中,香山先民大都选择海湾沙丘作为他们的聚落地点,在海湾沙丘及其就近的坡地上创造了香山先民的史前文化。沙丘遗址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是环珠江口地区。迄今在珠海已找到这类遗址81处,澳门发现6处,中山也发现多处。香山先民们在海湾沙丘上经历了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甚至一直生活到青铜时期。在沙丘遗址中发现了先民们的居住房屋、陶窑、制玉手工作坊、烧灶、石器制造场、墓葬、石刻岩画和大批的陶器、石器、玉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沙丘遗址反映的海洋文化是一种与中原农耕文化,北方地区游牧文化不同的古文化类型,有鲜明的特点。
  这里发达的海洋捕捞业堪称南海之景。从目前出土的数千件渔网部件——沉石、网坠数量就可知当时的生产规模已为全国之最。在澳门路环岛黑沙遗址、阿婆央遗址及珠海高栏岛宝镜湾遗址、平沙棠下环遗址、荷苞岛锁匙湾遗址、中山龙穴遗址等众多遗址中发现大量当时先民使用的渔网部件——网坠。经过几千年后,当时用植物编织成的渔网难以保存下来,但是作为渔网的部件网坠则在这里大量发现。
  这里是先秦时期南海之滨的知礼部族。在大约距今4500年前,环珠江口西岸的澳门、珠海、中山海边和岛屿上的居民热衷于制作玉石礼器和装饰品。制作玉石礼器的专业作坊在澳门黑沙、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平沙棠下环遗址中被发现。研究发现当时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了较高技术含量的切割技术、钻孔技术、抛光技术。制作包括玉环、玉玦 、玉璜、石圭和石钺等。在香港东仔湾北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人们已经发现玦在人头骨的两侧近耳处出土,说明在先秦时期,玦 ,确实是一种实用的耳饰,先民的审美意识在耳朵上下了不少工夫。在高栏岛宝镜湾和平沙连湾两地发现的岩画,实际上也是一种礼制的反映。香山先民拉开了广东早起青铜器时代序幕。珠海发现一批铸造铜器的模具——铸铜石范,被认为是广东最早的青铜文化证据。
  肖一亭称,从早期人类活动到各个历史时期,这里都发出海洋文化的光芒,香山建县香山文化的形成,是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