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休闲农业为突破口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25日   来源: 民革中山市委会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业态,显示了传统的农业转型为现代服务业的美好前景,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都有重要意义。中山市是著名的渔米之乡,农业生态环境优越,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可进入性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近年来,我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农业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目前,假日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已成为中山市农业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一、中山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1.总体情况。

  截止2016年底,中山市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民众镇、古镇、三乡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食出开心农场休闲农业园、民众群安休闲农业示范区、民众名彩休闲农业园、民众裕安人家休闲农业园、中山现代渔业博览园、古镇南方绿博园、坦洲秀美村庄片、民众和丰园;广东特色旅游村2个:南朗翠亨村、三乡雍陌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三乡南龙村;模范户3个:南区旭景农业科技园、中山市泉林山庄、市寒秋博物馆。

  中山休闲农业经济的经营主体其实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归类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15亩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共有42处,总经营面积近万亩,其中,坦洲镇休闲农业用地3005亩,约占全市休闲农业总面积的30%;民众镇1778亩,约占全市休闲农业总面积的18%;翠亨新区1600亩,约占全市休闲农业总面积的16%。

  全市规模前五的休闲农业点分别为:翠亨新区的食出开心农场1600亩,大涌镇的陆泉沙农场800亩,坦洲镇的民润农业科技园730亩,五桂山的桂南果场600亩,坦洲镇的好又鲜农场500亩。休闲农业点分别密集前五的镇区分别为坦洲镇(16个),民众镇(8个),神湾镇(3个),南朗镇(2个),黄圃镇(2个)。

  2012 年至今全市共投入30 多亿元,实施秀美村庄建设项目2332个,成功创建验收市镇秀美村庄示范点26个。推进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从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划出1500 万元,扶持建设30 个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预期到2016年全市80%的村庄创建成秀美村庄。

  2.重点休闲农业项目。

  民众镇伟丰生态农场占地约400亩,提供赏花观光、绿色生态鲜果采摘、有机蔬菜自选、户外乐园互动、餐厅、竹排观光等18个休闲游玩项目,是一个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拓展、特色餐饮、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区。

  翠亨新区的食出公司开心农场确立发展观光、休闲、生产并重的现代都市农业模式,着力打造具备科普、观光、教育、游玩、体验于一体的 “中山都市农业第一园”。2014年吸引游客3万多名,直接收益100多万元,现场销售农产品50多万元。

  港口镇大南满园生态农场,以种植火龙果闻名,主要以采摘、酿酒、种植、科普以及DIY 甜品制作等体验为主。

  南区的旭景农业科技园融入农业科研、旅游观光、水果采摘、有机栽培等元素,为久居城市的人提供接近科学、亲近自然的理想园区。据悉,每年吸引游客7万多人,年产值近400万元。

  坦洲镇裕洲村小水果生产示范园以特色小水果种植、销售、采摘和乡村休闲旅游为特点,大力发展“周末经济”,吸引大量珠海、澳门等周边地区游客。

  三乡镇龙腾果蔬采摘园,凭借场内种植的南美神秘果、荷兰番茄以及日本香草莓等多种稀奇水果,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扩大宣传销售,在中山南部已小有名气。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措施及成效。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形成支撑体系。中山市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形成一系列规范发展及经营行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了《关于中山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中山市扶持培育家庭农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山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意见》等。近年来,市旅游局一直把开发和利用农业自然生态资源和乡村(包括古村落)人文资源作为推动农业休闲旅游的立足点,与农业部门和各镇区密切配合,着力打造旅游品牌,达到树典型、推品牌,以点带面,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的目的。推动建设 “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加强与粤港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示范区项目,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平台,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2.57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7.7万亩,实施基本农田整治和中低产农田改造3.72万亩。完成主干农路硬底化建设767.43公里。推广设施农业2000多亩,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设施面积13万亩。农机总动力达73.45万千瓦,农机亩均动力1.3千瓦;水稻机插率58%,机耕和机收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57.2%,水产养殖机械化率100%。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品牌建设。试种、试养和引进优良品种500多个,科技贡献率、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98%。推广生态养殖、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30多项。137个农业科技项目获得立项,16个科技项目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和中山市科技进步奖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市级农业地方标准22项,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0个。积极培育名牌产品,全市有效期内省名牌产品35个,无公害农产品67个,绿色食品16个。

  (三)“十三五”休闲农业规划概况。

  《中山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以下内容:

  在农业区域分布方面。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中心城区附近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北部镇区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龟鳖养殖业,南部镇区重点发展特色水果和休闲农业,东部镇区重点发展标准化蔬菜生产和规模化粮食生产,古神公路和沙古公路沿线重点发展高效花卉苗木产业,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重点发展优质水产养殖业。

  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面。遵循“打造大园区、搭建大平台”的思路,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吸引和集聚一批产业化经营主体,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群。支持建设“中山农业科技园”。重点打造“一区两带”,即:“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古神-沙古公路百里花卉苗木带”“西江优质水产养殖带”。

  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在现行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科学布局和合理发展休闲农业,逐步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引导休闲农业向观赏、休闲、教育等方向扩延,承载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等功能;重点打造“五大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即秀美村庄旅游、休闲农场、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二、中山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一)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1.宏观层面。

  一是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持续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聚焦“三农”,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五化同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去年底,农业部印发《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对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了具体部署。去年以来我市制定系列配套政策,积极推进休闲农业相关政策落地。

  二是随着珠中江经济圈、广东自贸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项目推进,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的中山,区位交通条件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花木、水产、小水果及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将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服务进入中山,为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2.微观层面。

  一是农业用地流转较好,土地产权清晰。全市土地流转面积60.14万亩,流转率92%,1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43.77万亩,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6 个,面积5.24万亩。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全市24个镇区289个经联社全部建成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交易平台。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多,社会资本持续流入。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6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1家,认定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5家。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不足。

  1.宏观层面。

  一是周边地市遍地开花,休闲农业竞争加剧。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都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城市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内,休闲农业的顾客多半是以本地客源为主,休闲农业项目的同质化加剧,项目增加必然分流了原来有限的客流,导致单个项目营业规模、营业利润下滑。

  二是中山城市面积小,人多地少,随着中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耕地面积已大幅度减少,可供现代休闲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连片耕地更少。此外,部分镇区的工业园、居民区的污染源不容忽视,由此形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形成了刚性制约。调研中,在沙溪、大涌及周边也发现了一些污染较重的河涌。

  2.微观层面。

  一是休闲农业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抗击风险弱的特点。大涌镇陆泉沙生态农场至今三年累计投入超过1500万元,预计未来三年仍是建设期,整个成本回收周期至少10年。 南朗的食出开心农场项目至今累计投入超过3000万元,预计每年仍需大量资金运维,整个成本回收周期至少15年。民众伟丰农场整个园区计划分二期进行投入建设,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民众的龙腾果蔬采摘园已经营3内,预期回本仍需要5年以上。此外,我市几乎每年都会遭受台风袭击、发生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容易对休闲农业造成较大的损失。

  二是休闲农业成色不足,持续创新能力较弱。我市休闲农业缺少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多为农业观光园,以季节性花卉观赏、蔬果采摘为主, “一次性”消费现象普遍。传统而简单的农业生产,必然缺乏持续创新能力。当前不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正确的定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跟风而上。另外大多数农家乐以低端的大排档餐饮为主,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且容易形成污染。 

  三是部分大型项目面临“用地难”问题。不少休闲农业项目反映租地难、租期短,在新建屋舍(含住宿餐饮用房、深加工厂房等)时需要调整土规、缺少用地指标,现行政策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指引。大涌的陆泉沙生态农场、民众镇伟丰生态农场是原计划建设休闲度假区,但目前地方上农业用地的政策还未放开,项目至今仍处于规划的阶段。当休闲农业项目转入收益期后,农民意识到土地价值上升,不愿流转或漫天要价,致使土地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瓶颈问题。民众镇锦标村的“自然丰农庄”因合同到期,业主租金上涨过多,搬迁阜沙镇重新开业,但是要恢复到昔日规模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民众镇的“岭南水乡”(曾是中山市的旅游名片,在港澳、珠三角地区积累了较高知名度,接待国内、境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因租地合同到期,租金答复提高,经营者无法接受而主动放弃投标,至今停业。

  四是基础设施与费用问题。休闲农业实质是高效农业,却难以享受税费优惠。休闲农业企业大都布局在城市周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基本保障,然而个别企业表示,尽管经营多年,但由于报装手续等限制,其水费、电费仍为临时安排,按商业用电、或工业用电计价,费用较高。此外,通往农场的“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最困难的,无法纳入村级公路建设范畴,如抛开自驾游的话,交通并不十分方便。

  三、中山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尽管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在推动我市在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幸福和美村居迈出新步伐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大量的市民到休闲农庄观光、消费,既满足了城区居民的生态休闲需求,又带动了镇区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了城乡交流互动、融合发展。同时促进了乡风文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休闲农庄建设在农村,发展的是生态产业,不同于只消耗农产品而实体在城镇的其他业态,而是把理念、资金、人才、管理、技术、市场等要素都带到了农村,从而深刻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村的发展。调研发现,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新农村建设也搞得好。如江苏盐城的三仓现代农业生态园是现代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盐城市乡村旅游示范区;江苏南通江天生态园是集绿色餐饮、生态居住度假、农事劳作体验、渔乐活动体验、农业文化展示、乡村休闲游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绿色创意农业园区;上海崇明前卫村将工业下脚料、菜园黄枯叶,人畜粪水等废物变成了资源,使环境得到了保护,使工业、农业、副业、旅游业等产业得到协调发展。很多休闲农庄为吸引市民前去休闲,投入大量资金建公路、修水利、搞绿化, 极大地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我市的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未来应向“新格局、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具体为:

  (1)新格局:通过统筹规划,形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由“点上萌芽”向“遍地开花”、由“单一吃住”向“多元经营”、由“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加快转变;

  (2)新业态: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跨界融合,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的有力抓手,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成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形态、现代旅游的新型消费业态; 

  (3)新模式:休闲农业是基于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 包括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度假农业、文化农业、生态农业在内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对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政府统筹引导。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及管理理念的转变。休闲农业是介于农业与第三业之间的交叉产业,因而既有农业生产的特性又具有休闲服务业的特点。农业部门应从农业生产管理转为统筹、协调、引导农业向三产融合发展,充分挖掘休闲农业的生态环境、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等综合功能,从注重关注农业生产转向更多关注乡村的发展,从追求农产品数量向追求农产品质量的转变。旅游局应从单一的旅游管理向旅游产业发展职能转变,要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统筹者和引导者,及时关注、大力扶持新兴热点,塑造诗意农业游,就是集休闲娱乐、民俗体验、田园风光于一体,让都市游客能够过得舒适、健康。

  二是加快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秀美村庄三者融合发展的引导。农业园区具有提供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但缺乏吃、住等旅游配套的设施,而村庄社区正好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农业园区建设要与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调研发现,农业开发建设一方面是经营者苦于没有配套用地,另一方面则是村庄游离于农业园之外。要使农业园区与农村社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这不是资本可以解决、也不是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必须要市镇村各级给予协调引导,进行统筹规划、建设,通过农村社区的统一管理、经营,促使休闲农业照着规范健康方向发展,促使农业园区所在的村庄建设为新型的农村社区,形成乡村农业、村庄、村民共同发展,共享经济繁荣的局面。

  (二)制定国家有关政策落地的实施办法。

  国务院、农业部等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试点城市,并制定了《中山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将休闲农业发展列入《中山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些规划能否实施,需要在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科学部署和合理发展休闲农业,将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乡村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建议围绕制约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寻求突破。

  一是突破配套设施用地的瓶颈。保障基本建设用地。每年应安排一定用地指标用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可采取公开竞标、项目申报形式,也可以采取对几个农业大镇给予农业综合开发配套用地的办法。通过利用和租用村集体用地、农民承包地、现有民居等方式满足临时性用地需求,通过在现存园区上增加、实现规划中部分功能来减少用地面积。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利用,优先安排用地支持农业项目。建设用地,可优先安排用于优质农产品展销、农业科普教育、农耕文明展示、农家生活休闲体验等;利用农地轮耕、休耕的办法,建设简易停车场或生态停车场。统筹村社集体用地,合理布局停车场,节假日高峰期,由村集体协商采用调配车位。

  二是出台鼓励民宿发展的相关政策。乡村民宿能有效解决游客吃住问题,是休闲农业促进村民致富的产业支撑、环境支撑。建议鼓励对农村闲置房子进行民宿改造,开放对房屋产权限制、工商注册登记限制、使用性质限制,制定民宿消防安全管理办法。通过激励个人闲置资源充分利用、有序发展民宿出租,有效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配套设施不足的困境。

  (三)着力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一是实施专业镇品牌战略。推动南朗“旅游专业镇”的大发展。南朗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历史文化名镇、省旅游特色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除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为中山游客最多的景区外,其它的旅游资源基本处于待开发或待推广的状态。建议围绕孙中山故居5A景区资源的深度挖掘,带动全镇乡村的共同提升和共同发展。整合以山、海、泉为特色的自然景观,以古村落、祠堂庙宇、革命英烈纪念地为标志的人文景观,重点以云梯山、蒂峰山、逸仙水库、红树林、二龙争珠、横门渔港、冲口门渔港、海上温泉等资源,以省古村落左步村和南塘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东村陈氏宗祠、蒂峰山石仔庙、崖口村集益公园、赤坎村孝义坊、南朗大夫第、中山革命烈士陵园、合里村抗日纪念馆等为载体,设计推出以体验、健身、观光、教育、摄影等主题的休闲乡村游线路,打响南朗“旅游专业镇”的品牌。

  推动民众“农业科技专业镇”的大发展。民众镇被评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专业镇、省旅游特色镇、省生态示范镇、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试点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并在省专业镇创新指数发布中以最高分数收获了农业组别专业镇第一名,是中山目前唯一的“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休闲农业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支持。建议立足原有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托现有的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个市级家庭农场、6家市级农业无公害示范基地、5家市放心菜基地和2个供港养殖基地,切实加快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和提升,切实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公园的建设。在原有较为成熟的“群安、裕安、新建、新平、新伦”乡村旅游线路基础上,依托群安、名彩、裕安人家等三家“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整合水道生态廊道、休闲绿道、湿地步道以及多宝宠物乐园、沙田明珠、海枣椰风景园林等景区,加快打造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为主,风俗文化观光旅游、绿道低碳环保旅游、农业知识科普旅游等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休闲农业旅游业态。全面提高民众镇休闲农业的影响力,使之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农业休闲旅游基地。

  二是实施优势点品牌战略。留住岐江河沿岸绿景。从东河水闸到西河水闸,岐江河全程共长39公里,原来一河两岸的田园风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消失,目前只有蝴蝶桥至东河水闸、中山二桥至中山三桥、板芙至西河水闸的河岸还剩为数不多的农田。建议充分利用岐江两岸的农地,把水稻、水果、花卉苗木等种植,与岐江游连成整体,发展体验式休闲农业,既提升农地的价值,又拓展岐江游的内涵;构建古神公路沿道绿谷。古神公路沿线已成中山花木产业的新集聚点,现在它不仅形成了花木长廊,更成为中山一大型花木超市。建议对古神公路沿线十几万亩花卉苗圃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其休闲、运动等功能,适当建设市民步道、骑行车道,变花卉苗木长廊为绿色生态长廊,使之成为既是产业生产、交易、展示的基地,又是市民运动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成为令人向往的中山绿谷;新建中顺大围绿道。作为广东省十大联围之一,119公里长的中顺大围跨中山市西北部和佛山市顺德区,承担着防洪、挡潮、灌溉、排涝、航运及改善围内水环境等功能。中顺大围在中山境内长度达100公里左右,跨越9个镇区和市区2个办事处。但由于中山段中顺大围同时具有交通功能且围内建有沙场、混凝土厂,致使出现有些道路容易被泥头车、“田螺车”压烂的情况,对大堤的安全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选取部分风景漂亮空气新鲜、休闲条件较成熟的路段(如西河水闸至横栏段)开辟为绿道,禁止社会车辆进入(不包括工程车、抢险救灾车)。整合大堤旁边的鱼塘、农田、苗圃以及西江上陆泉沙岛,吸引市民开展骑行、徒步、跑步、垂钓、观光、摄影、野炊等活动,利用农业用地休耕和轮耕的方式在主要进道修建简易便捷的生态停车场、大堤附近餐厅的停车场作为补充,利用现有的餐饮店、渔人码头,以满足配套设施的要求,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的新亮点。

  (四)重视传统农业的回归和传承。

  一是实施“中山农产精品系列开发”专项。神湾菠萝、三月红荔枝、茂生香蕉、坦洲番石榴、三角沙栏鸡、三角粉葛、塘敢萝卜、槎桥的白花番薯等老一辈中山人耳熟能详的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民众的青睐,但种种原因使得部分优质农产品开始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建议对逐渐消失的特色农产品,在原产地规划一定规模的地块恢复种植,以此保留传统、留住乡情、彰显特色;通过园区规划地块,集中把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展现给游客,体现中山农业的魅力。

  二是开展“中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项目。基塘生产(桑基、蔗基、果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崇的珠三角独有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也因为其具有自我供给、自我循环的优越性曾作为绿色生态农业入选中学的教材,但现在在中山基本荡然无存,实为可惜。建议对具有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应及时保护、恢复和推广。对神湾的禾虫生产以及南朗的稻鱼、稻鸭、稻蛙等具有天然生态价值的系统应该有尽早保护的意识,避免重走基塘生产的老路。对条件许可的基塘生产系统应及早恢复,重现昔日的田园风貌。就农业本身而言,生态种植既可以提高环境效益又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如果以之为载体,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那将会极大促进乡镇经济及建设的发展。

  (五)关注“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入。

  中山乡村民间艺术丰富,成为乡村休闲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建议引入市场观念精心打造,融合更多人文艺术、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元素,打造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的中山休闲农业名片。

  一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由于大量的国外文化、网络文化冲击,年轻一代普遍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因此要研究黄圃和崖口飘色、西区醉龙、沙田地区咸水歌等非遗文化以及小榄菊花会与日常休闲旅游结合的途径,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培养。强化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统筹作用,以镇区文化站,立足于所在镇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保护经费上给予保障,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去培养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班人。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年轻人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在中小学利用特色非物质文化课程资源,引入社区相关资源,开设的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定期开展咸水歌、客家山歌、醉龙舞等教学工作。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进行提炼加工,改编创作出具有典型现实意义、具有现代审美情趣的、风格独特的中山市文化艺术精品。

  二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用途。一要注重融合。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南朗崖口飘色、醉龙舞等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应侧重于多元文化融合,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中山休闲农业点建设,必须融入民国风貌、南洋文化、咸淡水文化,可打造景区名称、沿路指示牌、名人故里碑等,也可打造一批以孙中山文化为内容的文化灯箱(广告)、文化路标、文化雕塑、文化街区等等。二要打造具有岭南特色咸淡水文化的中山休闲农业游品牌。修复乡村的祠堂、碉楼、戏台、石板街等资源,建造为写生、拍电影、婚纱照、沙龙的文艺基地;盘活火炬区“龙母诞”、沙溪镇“四月八”、南头镇“灯酒”等民俗活动;加大规范引导,支持发展五桂山“农夫集市”、大涌“渔夫码头”等;依托石岐乳鸽、小榄菊花宴、民众三墩鹅、三角沙栏鸡、神湾菠萝及禾虫等美食,打造中山美食游的上佳名片。

  (六)推动新模式、新布局与新路径的创建。

  一是建立新型合作架构。由各镇区农业部门牵头,建立农业园区业主、休闲农业协会、村社等协商沟通机制。通过集体入股、组建旅游公司、引进旅游专业人才等形式,鼓励园区内的业主联合起来,资源共享,合力开拓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丰富充实的“一天游”;共同出资修建村社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共同建设旅游客服中心、前台接待中心等,对外统一营销推广,对内合理调配客源、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用共享机制,主动吸纳周边村民就业或发展副业。

  二是探索整体开发模型。中山拥有众多的古村落,包括南朗镇的翠亨村、茶东村、左步村、崖口村,大涌镇安堂村、三乡镇古鹤村、东区三溪村、南区沙涌村等,这些文化村落融汇着名人文化、华侨文化和民国文化,呈现出中山近现代历史中独具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尝试引入有实力的旅游开发公司实施整体优化提升,片区规划将以延续旧村风貌和历史文脉为出发点,保留现有的街巷尺度和建筑特色,更新业态,改善公建、道路、停车及市政配套,提升环境空间品质;尝试引入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立足生态旅游与贴近自然,尊重原有民风民俗,注重保护、保留老旧建设风格,建设岭南特色村寨,同时异地建设新村,吸纳周边村民就业。

  三是支持良性循环发展。休闲农业发展需要与镇区主导产业资源相结合,以产业带动休闲游,以休闲游促进产业发展,实现都市型休闲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古镇是我国著名的灯饰产业聚集区,每年的灯博会已成为国际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灯饰展会。而“南方绿博园”是以绿化苗木产业为主导,配套高端园林园艺、盆景奇石、高端锦鲤、珍稀龟鳖养殖、沉香文化等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未来可支持二者融合发展,争取将每年灯博会部分内容放在“南方绿博园”,打造成“中国灯都盆景交易中心”,实现园林盆景与灯光艺术的交相辉映;依托中山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等综合性园区,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休闲开发,形成集科普、生产、销售、加工、观赏、娱乐、度假等于一体,搭建起连接城市与农业的桥梁,成为中山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崛起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