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山全域旅游及城乡发展

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25日    作者:吴 桂 昌  

  国家发改委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批示精神,将强化对特色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支持特色小城镇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今年将选择1000个左右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积极引导扶持发展为专业特色镇。

  特色小镇是“产城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之一,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特色小镇发展经历了“试点阶段、酝酿阶段、成型阶段”,现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棕榈股份自2014年提出生态城镇发展战略至今,已成功构建集“建设—内容—运营”三位一体的三驾马车业务模式。以生态城镇为载体,因地制宜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导入体育、旅游、艺术、文化、健康、VR等特色产业内容,打造体育小镇、旅游小镇、艺术小镇、文化小镇、养生小镇等特色小镇。

  一、国内外特色小镇运营经验:

  在欧洲,特色小镇大多基于其久远的历史、文化沉淀,紧扣特色产业主题持续运营,逐渐打响区域旅游度假品牌。通常具有三大特点:

  1.特色产业鲜明。

  2.文化亮点显著。

  3.通常都是旅游休闲胜地。

  例如,瑞士沃韦(Vevey)法国安纳西(Annecy)、德国梅尔斯堡(Meersburg) 等。

  在日本,通过“一村一品”实现农业产业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发展,打造特有品牌,形成休闲农业产业;从而刺激旅游经济,拉动消费,通过市场需求优化产品,形成产业发展正循环。例如,群马县的世田谷区(绿色休闲)、大分县的雪子寿司(品牌塑造)、八千代镇的市民农场(休闲农业)等典型案例,通过精准定位客群需求,找准发展方向,利用已有产品、场地、文化节日等村镇特点发展特色农业,自然形成各具特色和品牌的现代农业小镇。

  国内说起特色小镇的建设,首屈一指的应数浙江省。

  浙江有两大知名产业,一是历史经典产业(如丝绸、青瓷、茶叶等)。二是特色块状产业(如皮革、羊毛衫、领带等)。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浙江的特色小镇是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产业定位“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功能集成“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聚”就是特色小镇都有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合”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而不是简单相加,生搬硬拼。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必须从产业中延伸和挖掘出来,就如浙江的丝绸小镇,它的文化和旅游功能会从丝绸产业中挖掘。

  至2015年,浙江省已有37个特色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这些小镇计划三年投资规模达2400亿元,预计2017年可以带来190亿元税收。

  二、棕榈特色小镇的实践案例:

  棕榈在湖南长沙浔龙河、贵州贵安新区云漫湖等首批生态城镇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成功的生态城镇棕榈模式与经验在全国推广应用。

  长沙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是生态城镇棕榈模式成功落地的另一案例。项目总占地9平方公里,总投资约51亿元,响应中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将生态城镇发展理念充分融入时代环境,大力复新传统行业、科学布局新兴产业,全面激发小镇产业活力,树立一个长沙乃至全国的崭新地标,成为破题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时代样板。

  本项目是湖南省重点项目、湖南省“两型”示范创建项目,以“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市场运作、基层组织保障、群众参与决策”为发展原则,以保护农民基本利益为前提处理好村民安置与再就业问题,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宜居产业五大核心产业,将原来的贫困村建设成为世界级田园综合体。

  浔龙河在旅游发展上通过打造“互联网+全域旅游+创客平台”的发展模式,实现“投资众筹、经营众创和管理众服”。通过引入北师大强势资源,以基础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方式整合项目资源体系,与旅游产业的假日经济形成互补。通过湘中文化村、田汉文化和影视文化三方面的载体建设,塑造浔龙河的文化制度,助推浔龙河模式的全面复制。

  地处贵安新区核心区的云漫湖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规模5.7平方公里,总投资80亿元,依托贵安新区与瑞士相似的生态自然山水人文环境,结合瑞士建筑风情,打造国际5A级“休闲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和海绵城市建设样本。2016年9月28日-10月7日,共接待游客52万余人次,经营收入2.52亿元,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游服务最佳景区”的殊荣。

  在产业运营方面,落地贵安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的战略布局,以山、田、镇、城的发展模式,在实现现代休闲农业+旅游业的“瑞士样本”基础上,导入健康、体育产业,构建良性的产业生态系统。与贵安新区签订贵安新区棕榈·西布朗足球小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布局体育公园与足球小镇,

  本项目还创新发展了“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企合作运营”的运营模式,建立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推广、统一经营、统一招商、统一营销的6个统一为管理运营模式,以农民安置先行、土地流转先行、生态保护先行、市场运作先行的4个先行为运营根本,通过塑造“一会一展一赛一节“的运营手段打造充满活力的5A级国际休闲度假区。

  棕榈生态城镇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

  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保部《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把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主要载体。目标是到2020 年,创建60-100 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棕榈生态城镇是以文化建筑为空间承载,智慧城市为支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有机融合,循环运行。追求在“资源利用、生态安全、经济持续、社会治理”等方面实现平衡,实现“人、自然、社会” 的和谐统一。

  2.产业是内核。

  棕榈聚焦在消费升级类产业领域,通过参股、收购和并购,已经形成“时光系列”“乡愁系列”“森哒星”等知名文化旅游产品IP。可以通过产品集群导入,快速形成旅游吸引核,促进产品迭代、产业升级。

  3.已初步形成“旅游+体育”的领先产业生态模式。

  棕榈在夯实文化旅游产品基础之上,更追求产业协同和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我们正在探索和实践“旅游+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通过体育赛事运营,联动各景区,弥补旅游淡旺季缺陷,推动区域全域旅游发展与全民体育健康活动。

  棕榈目前正在营运的多个项目,分别得到当地省区主要领导重视,被多次列入国家试点及省级重点工程

  三、中山特色小镇投资建设建议

  (一)通过全域旅游产业体系打造,促进特色小镇集群联动发展。

  中山专业镇簇群经济基础雄厚,灯饰、红木、服装、健康养生等产业都具有一定规模。通过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这些特色产业与历史文化、时尚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同时,特色产业本身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如此,形成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机制创新、模式创新。

  1.建立市级统筹发展平台。

  特色小镇要发展好,往往需要突破现有行政区划上的村和镇。在市级统筹平台上,有利于通过多项目联动,相对集中,分区打造。通过差异化定位,强化项目的资源特点,形成区域影响力。

  2.建立“建设与产业运营”双平台。

  特色小镇的发展要摒弃房地产发展模式,遵循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构建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地产和人居是整个生态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但不能是主导元素。

  产业发展客观上,需要经过“培育、孵化、成熟”三个阶段,尤其在产业培育和孵化阶段,运营尚未见成效时,政府的扶持至关重要,也是决定产业能否发展起来的关键。

  针对特色小镇项目的实施所在地镇区,市里统筹安排相关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和完善。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时,可运用PPP,EPC等较快较好的投融资招标方式,使之在时间上需求上匹配特色小镇项目的运营。

  3.建立“公司+基金”的产业促进模式。

  要把产业发展好,需要充分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以政企合资公司为平台,以股权激励为机制,吸纳有识之士加入产业运营,“随市场而动”,提供符合客户和市场需要的服务和产品。

  通过资本运作,提前布局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优质产品IP,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潜力。

  (三)制定促进特色小镇发展的专项产业和配套政策。

  特色小镇在在产业培育整合上涉及的面宽;并且,不同于房地产投资的可短期回报,产业投资占用资金时间长,需资金量大,培育周期较长。因此需要特别关注,重点是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为了把产业继续做“特”、做“强”,建议由市里安排专项政策以资扶持和鼓励。尤其对于能够高效嫁接中山原有工业门类的新兴产业及服务业,政策上应加大扶持力度。建议近期尽快通过考察研究,根据各对标地区的经验,结合中山实际,制定具竞争力的发展中山特色小镇扶持政策。

  (四)统一规划,合理分期,快速呈现。

  狠抓落实。在近两年内推出5-6个项目,力争完工开放其中2-3个,以便从中积累经验。为达到此目标,应由市领导牵头组建跨部门领导协调小组,重点解决项目用地及其拆迁、报建,和项目融资与政策扶持等有关事宜,要特事特办,对可能造成项目拖延的环节,应突破过往不合时的制度瓶颈,在合法合理情况强力推进。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摘自习主席2017年新年致辞)党和政府心系人民群众。作为中山市知名企业,棕榈期待在政府的引领下,充分发展企业的金融、产品、模式优势,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为当地群众增收、创收,促进生活品质提高;促进区域综合价值提升。

  新的一年,我们满怀信心和期待,我们将继续践行“生态城镇”的发展理念,积极加入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进程,为中山的经济腾飞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