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技工队伍建设 提高中山制造业水平

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25日   来源: 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   

  制造业是我市经济的主体,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能否建设一支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技艺精湛的多层次、多元化技能人才队伍,是提高中山制造业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一、我市技工队伍的现状

  (一)青黄不接,年龄断层现象严重。

  我市制造业领域,在岗技术工人的年龄结构普遍“老化”,一些专门的技术和先进的操作技法等“绝活”无人能干,有的企业不得不靠退休多年的老师傅支撑关键岗位。

  (二)产业转型升级,技工能力跟不上。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离不开技术工人的技能再提升。现代制造业科技含量很高,各种机器的调试、操作、维护和保养等对技工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市企业技工能力还无法满足这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

  二、我市技工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普通技术工人重视度不够。

  长期以来,高级技术人才得到政府、社会的广泛认同与重视,但有关方面对普通技工人才价值的认同与重视却远远不够,他们个人难以入户,子女难以入学,技工队伍人心不稳,导致目前制造业的“技工荒”现象普遍存在。

  (二)相关管理体制成为技工人才培养的障碍。

  1.分层招录办法不利于拓宽生源。目前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学一般通过网上填报择校,而网上填报志愿顺序是先普通高中,再中职(理工学校)的“3+2”学校,最后才是技工学校,导致技工学校优质生源不足。没有优质生源,学校很难培养出符合现代技能要求的技工。

  2.免学费政策落实困难。中山市技师学院根据《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对来自镇区的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经费由学生所在的镇区负担。但囿于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学生入学必须先交学费,减免补贴只能在经过漫长复杂的审核程序,直至镇区经费到位后才能真正得到落实。繁琐的程序和手续大大降低了鼓励学生选择就读技工学校的政策效应。

  3.中山市技师学院5年制学生的毕业证不具有与国民教育系统毕业证书同等的社会效力,学生面临参军和就业时必须另找省人社厅开具证明,才能获得与教育部系统大专毕业生同等的待遇。

  4.技工学校在“三高”人员范围外聘用有生产实操经验的老师存在体制障碍。有生产实操经验的老师本应成为技工学校师资的主力军,但往往因为职称、学历不高,入不了正式编制,校方只能通过合同制聘用,其待遇与编内教职员工水平相差很大,难以留住人才,对技能教育环节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三)财政投入不足制约了高质量技工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市根据生均指标(1万元/年)对技工学校,划拨的财政拨款标准,远远低于东莞(生均1.6万元/年)、深圳(生均2.2万元/年)的拨款标准,也低于我国生均1.5万元/年的标准要求。资金短缺不仅会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更会影响技能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导致技工学校学生无法通过足够的校内实习训练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发展。

  (四)我市高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应是培养我市技工人才的主要力量,但现在他们的定位是培养工程师和各类财务与管理类人才,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大量的教育资源用到财经、管理类的专业(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专业比重近40%)上,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培养的学生无法完全适应先进制造业的需要。

  (五)我市现有积分入户、入学政策不适应技工队伍的稳定建设需求。

  1.新户籍政策很难辐射到实体企业。2016年12月7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放宽了入户条件,但是从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角度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意见》规定“实缴资金1,0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当年入户指标5个”,政策指向显然是新投资企业,存量企业无法享受这项投资入户政策。第二,从《意见》基于企业年度上缴税额所规定的一系列入户指标看,其标准大大高于买房入户的门槛。户籍制度改革倾斜照顾了买房群体,而对于给整个社会创造大部分税收和就业机会的实体企业考虑不足,这对急需通过解决入户入学难题稳住技工人才的实体企业来说十分不利。

  2.政府统一考量和制定入户入学计分标准,缺乏对技工队伍建设应有的激励作用。目前,中山市流动人员积分入户和入学管理计分标准等统一由政府制定,人才评价体系由政府主导,不能充分反映我市技工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真实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策的激励作用还很微弱。虽然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4年1月9日颁布了《企业评定的技术技能人才入户计分核准工作方案》,但是该方案只是允许少数试点企业自评岗位等级(俗称企业自评职称),再将获评人员上报政府,由政府进行差额评比,技工人才获评的职称只能获得相应积分,仍然需要参与积分入户排队,不能直接入户。其依然是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的方式所致。

  3.积分入学政策很难辐射到技工人员。以制造业最集中、技工人才也最集中的火炬开发区为例:2014年积分入读小学需要223.8分、入读初中需要173分;2015年积分入读小学需要322分、入读初中需要313分;2016年积分入读小学需要368分、入读初中需要348分。积分入学的分数一年比一年高,对于积分不占优势的广大技工人才来说积分入学一年比一年困难,甚至是可望不可及的。

  2016年12月7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意见》只是放宽了入户条件,并不涉及单纯的入学问题,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人员只能选择先入户,才能享受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但是,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范围的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外来技工人员担心户口迁出农村后,会丧失其在农村多年守望的土地权益,因此很多技工人员不愿意入户中山,只希望其子女在中山入学,但目前积分入学政策还无法解决绝大部分技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

  三、加快我市技工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通过宣传增进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充分利用各类媒介,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增进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同和自豪感,使更多的年轻技工安心工作、提高技能、钻研现代技术,尽快缓解目前存在的技工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二)完善管理体制,创设职业教育公平发展的环境,推动我市职技教育科学发展。

  1.给予技工学校平等招生的权力。打破先普通高中,再中职(理工学校)3+2学校,最后才是技工学校的强制性招录顺序系统设置,允许各类学校的招录工作同时进行,让学生根据意愿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学校。

  2.保障技工学校毕业证书享有与其它教育机构同等学历毕业证书相同的效力,提高技工毕业生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

  3.制定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师资引进政策。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中技能教育和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允许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需要,引进各类擅长岗位技能实战培训但不限学历的教师,给予他们平等的待遇和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保持她应有的特色和优势。

  4.尽快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安排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切实解决职业教育的资金短缺问题,并通过协调我市各级财政支出的办法,让就读技校的学生直接享受减免学费的优惠。

  (三)对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专业设置重新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属于高等教育,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仅仅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其教育类型仍然是职业教育,应以培养技能性应用型人才为主,调低人文科系比重,减少财经、管理类专业及其招生规模,大力培养具有技术性、实干性的一线技能人才,真正服务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水平的提高。

  (四)借鉴太仓中德“双元制”经验,建立新型蓝领教学体系。

  按照苏州太仓的中德“双元制”培养技工模式,政府可以从整体上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培养实用人才为根本目标,协调一批优秀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指定一家职业教育机构组建培训中心,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融合校企双方共同的教育教学资源,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利用职院(或技校)、企业、培训中心三站互动、分段交叉进行培训。认真探索校企长期深层合作的路径,建立新型蓝领教学体系,共同培养一支不仅能胜任岗位,而且知识层次、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均获得全面提升的技工队伍,为我市产业升级和转型,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五)改进入户、入学政策,优化技工队伍建设环境。

  1.在人才评价和配置方面逐步还权于用人企业。第一,改变和完善入户和入学积分标准的考量及计算办法,彻底改变以往“唯学历”计分的做法。第二,打破政府对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认定的垄断地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完善《企业评定的技术技能人才入户计分核准工作方案》,逐步建立企业自主评定技能岗位等级的人才评价体系,不仅允许少数高新技术企业或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工直接入户,也允许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的自评技工人才直接入户。第三,修改相关政策,逐步增加按照企业年度上缴税额分配的入户和入学指标,帮助更多的企业留住技工人才,稳定技工队伍。

  2.切实优化积分入户和积分入学的二元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积分入户和积分入学的二元管理体制,因人而异地解决技能人才的生活需要,让不想改变原有户籍的技工子女入读公立学校,切实增强技能人才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六)大力推进公办全日制中小学校新建工作,有效解决技工子女入学问题。

  1.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公办全日制中小学校新建工作,不断增加学位供给,逐步满足技工子女就读需要。结合“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精神和本市教育实际,把技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纳入公共服务管理体系,逐步确立和完善技能人才子女义务教育公平供给的政府主体职能,建立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摸清技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需求量,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推进公立学校建设,增加学位,逐步并最终达到彻底解决广大技工人员子女入读公立学校的困难,让技工子女平等享受我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有效留住并吸引技工人才。

  2.引导现有公办学校努力挖掘办学潜力,扩大招生容量,保证企业技能人才子女能够就近入学。借鉴国内某些城市公办学校兼并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或与其联手办学的经验,形成“总校—分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打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间的壁垒。

  总之,只有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育人、用人、留人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技工队伍,才能切实提高中山制造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