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2015年 > 正文

斯诺后人与“号手”谢立全后人北京相聚 揭《抗战之声》背后故事[组图]

发布时间: 2015年09月06日   来源: 中国网   


  谢立全将军之子谢小朋向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夫人海伦·斯诺(Helen Snow)的侄女谢里尔·比绍夫(Sheril Bischoff)女士赠送礼物。 中国网记者 张若梦 摄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著名摄影作品《抗战之声》定格了一幅这样的画面:一位年轻战士身着红军军装、腰挎手枪、吹奏军号。这幅作品后被用于其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报道的汇编——《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的封面,而《抗战之声》照片的主人公谢立全昂首挺拔吹奏号角的形象,也被认为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红军的形象。
   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后人——夫人海伦·斯诺(Helen Snow)的侄女谢里尔·比绍夫(Sheril Bischoff)、侄孙布莱克·安东尼(Blake Anthony)应邀参加。9月4日,由政协中山市委员会的牵线,斯诺的后人与谢立全之子谢小朋在北京民族饭店见面了。
  “我一直很喜欢这张照片,今天能见到照片人物的后人,感到意外与惊喜。”比绍夫女士说。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父亲说,当时有个美国的记者,和红军打成一片。”谢立全之子谢小朋回忆到。父亲口中的“美国的记者”,即是埃德加·斯诺。
  谢小朋向记者讲述了《抗战之声》的拍摄经过:这张照片拍于1936年的9月,地点为宁夏同心县预旺堡镇,当时的谢立全只有19岁。1936年8月,时任红一军团教导营党总支书记的谢立全率领两个连参加战斗,不但解救了多名战友,夺回了大量军需物资,还缴获了400多匹马。因为有功,谢立全得到了新军装作为奖励。9月的一天,斯诺想要拍一个号手的形象,却发现小号手又瘦又小、衣衫破旧。发愁之时,看见了衣着整齐、强壮挺拔的谢立全,还是背着手枪的干部,斯诺便拉着他去照相。“于是,父亲客串了一把,摆了一个姿势。”
  不过,这件事被父亲深藏心中36年。
  谢小朋得知《西行漫记》上的照片主人公就是父亲的事,是从谢立全去世前给家人留下的信中。“1972年,也就是这张照片拍摄的36年以后,父亲在信中说明了事情的原委。他还告诉我们,这张照片是历史的产物,你我知道就行了,他特别用了江西老家的俗语‘人怕出名猪怕肥’,如果不谦虚谨慎,不戒骄戒躁,是要跌跤子的。”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筹拍一部专题片,发现照片线索后,央视通过海军政治部干部部联系到谢立全的家人,这段历史故事终于为世人所知。
  “斯诺先生给父亲拍的这张照片,不应该是父亲个人的荣耀,它应该是千千万万红军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60年以后,我们才把真相披露出去的原因。”
  见面会上,谢小朋向比绍夫女士赠送了三样礼物:一是以《抗战之声》为封面的老版《西行漫记》,里面有父亲谢立全将军的石刻像印章;二是一套谢小朋做的照片光盘《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地方》,里面有斯诺拍摄的红军长征照片;三是谢小朋任职的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有关长城的画册。“对于中国来说,长城有象征意义,长城拒绝征服,但不拒绝交流。”
  1985年,比绍夫女士第一次来中国,之后她又来过中国多次。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人民对斯诺夫妇的敬重,都让比绍夫女士印象深刻;而受邀参加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受邀与谢小朋会面,比绍夫女士说都将是她一生珍藏的难忘记忆。
  “作为谢立全的儿子,我对斯诺先生充满感激之情,他为我父亲拍下了这么好的一张照片,而透过这张照片,世界认识到了中国,我们都感到自豪。斯诺先生让我很敬佩,正是他这种不怕艰辛追求真相的精神,为中美友好搭建了一道桥梁。”谢小朋说。

  埃德加·斯诺夫人海伦·斯诺的侄女谢里尔·比绍夫(SherilBischoff)女士:我来中国代表着斯诺夫妇,我在中国受到的礼遇,让我深深地为他们骄傲。 中国网记者 张若梦 摄

谢立全将军的儿子谢小朋。中国网记者 张若梦 摄

  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介绍《西行漫记》之于中国历史的价值。他手持的正是以《抗战之声》为封面版本的《西行漫记》。 中国网记者 张若梦 摄

  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向谢里尔·比绍夫(Sheril Bischoff)女士赠送纪念品孙中山像。中国网记者 张若梦 摄

  《抗战之声》拍摄后的第79年,谢立全将军后人和埃德加·斯诺后人首次见面。两位后人在席间交流攀谈。 中国网记者 张若梦 摄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夫人海伦·斯诺(Helen Snow)的侄女谢里尔·比绍夫(Sheril Bischoff)女士。中国网记者 张若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