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视角 > 正文
人才政策要“好看”更要“好用”

代表和委员为如何解决用人瓶颈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9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黄启艳 黄凡 徐世球 冷启迪 唐益  

漫画/新华社


  代表委员建议,中山市紧缺适用人才评价标准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灵活变动,这样才能真正帮企业引人才,才是企业用得上的引才政策。
  本报记者黎旭升摄(资料图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并提出“吸引人才很重要,留住和用好人才更重要”。在昨天的两会讨论中,“人才问题”可以说击中了来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的“痛点”,他们希望中山有更加科学适用的人才制度,解决用人瓶颈,能够真正做到“努力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标准既要能用还要好用
  政协委员林守金认为,“紧缺性人才”是对企业而言的,目前企业普遍反映评定缺乏合理性,从根本上帮不了企业,而且有些层次一直是空白。例如企业从全球引入研发人才,已是行业内全球顶尖研发机构的总监,能够填补国内某领域空白,这样的人才对企业和行业肯定是稀缺的,拿目前的标准去套,却不在“紧缺型人才”之列。因此建议中山市紧缺适用人才评价标准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灵活变动,这样才能真正帮企业引人才,才是企业用得上的引才政策。
  政协委员魏来金建议,会计师、人力资源师、工程师都有相关认定,但企业需求的一些高端人才无法认定,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和激励。他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发生变化,在新的环境下出现了新的岗位,建议在人才认定方面创新机制。比如上市公司的董秘、财务总监、电商工程师、创意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等,这些对企业来说都算高端人才,企业花大力气才能找到这类人才,企业在引进他们之后,报酬是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政协委员冯福禄表示,文艺人才特别是高端的文艺人才缺乏,培养、发掘、引进、留住文艺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建立完善,高端文艺人才“长不成、留不住、引不进”的现象相当严重。他认为,文艺人才特别是高端文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纳入全市的人才工作规划,并出台文艺人才工作细则,与经济科技等领域高端人才同等对待与重视。
●人才环境既要懂人才也能留人才
  人大代表邓宇华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表示,公司需要的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和销售人才非常稀缺,光是招聘软件工程师主管就花了一年的时间还没有招到。其实对于高端人才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待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有让自己快速学习、成长的学术环境。他表示,2015年ofo小黄车就已经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但直到2017年才在中山街头出现,这跟信息的渗透路径类似,新的信息和技术总是从大城市往中小城市渗透,但这对于科技创新来说不能等,所以去年5月,公司在深圳设立了分公司,专门招聘销售和技术研发人才。邓宇华建议中山的高校应该发力,学术型人才不应该仅仅做应用型产品,在学术研究上也应该有更高的造诣,有了好的学术环境和交流平台,人才才愿意进来,并扎根下来。珠海GDP 没有中山高,但珠海的科技型人才比较集聚,因为珠海高校多,有较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邓宇华表示,中山可以多引进央企,央企人才层次多,并且可以带动学术性研究,可产生人才的溢出效应。
  人大代表张传卫认为,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既要思考中山人才现状,还要考虑引进人才的条件和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中山可以围绕深中通道经济带建设把人才高地平台搭建起来,然后要有大企业作为人才的承载体,有大企业和大的研发机构,通过全球化的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大集团、大平台,解决人才的引入、聚集和培育问题,要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人才机制既要灵活又要可持续
  人大代表赵晷湘对此表示,我市的人才政策可以更接地气一些,相关部门最好能够在全市范围内做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结合中山的实际进行制定和完善,各镇区也可以根据实际灵活制定。“人才政策不一定要追求高大上,要接地气,要落到实处。”他还表示,中山可以学珠海多年前的做法,鼓励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人才,和人才交朋友,了解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跟进,以情感人。
  政协委员余从洪感叹说,他们招商团队核心人员的流失率达40%,辛苦培育的人才,被周边城市的企业高薪“挖”走。他建议借鉴海南生态软件园探索国有园区公司招商团队参与市场化运作,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对核心骨干设立期权激励及业绩奖励机制,集聚并留住产业高素质人才。
  政协委员朱荣华是明阳风电集团成功引进的海上风电专家。他说,在企业的七年间很多人才来到中山享受完相关补贴政策后就离开了,这对政府和企业来说都是损失。朱荣华建议,政府应当在促进人才发展、升级方面做好后续工作。如人才引进到中山5年后,政府可以联合企业对这些人才做评估。如果他们对企业发展、社会发展有所贡献,可给予一些额外的奖励。一些人才在合同期满后,会选择留在中山创业,对于这类人才也应该有特别的扶持办法,因为这些人才从企业员工变成创业者,带动几十甚至上百人就业,这些人才的贡献也应当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