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会议材料 > 正文

关于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6日   来源: 民革中山市委会   

一、背景与问题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优质生态产品是指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土壤、优美的环境等,需要通过特定的生态空间(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海洋等)来制造。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美誉度、市民自豪感的直接体现。

我市升格为地级市三十年来,生态建设成绩斐然,2015、2016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城市知名度不断增强。1993年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紫马岭公园;2001年利用粤中船厂旧址建成了具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设计理念的工业主题公园——岐江公园,获得多个国际、国内园林景观、建筑艺术、滨水杰出设计大奖;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全市公园;较早建立了五桂山生态保护区,较好地遏制了城市绿肺区域建设的无序蔓延;部分镇区利用生态资源开辟休闲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我市的生态本底良好,拥有丰富的山、海、田、河等优质生态资源。但目前我市存在着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乡村环境需要完善、城市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导致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城市吸引力不够强。金钟湖水库、树木园、紫马岭等城区公园节假日人多为患、车满为患,一方面体现了市民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强烈,另一方面体现了城市生态产品的供不应求。为全面实施我市生态产品供给侧改革,构建大湾区最具特色的生态宜居宜游城市,需要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格局谋划城市发展。

二、关于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建议

(一)构建以五桂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森林体系。

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等能产生间接效益,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市低山丘陵台地约占32%,主体是五桂山,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镇区。2017年我市的城市绿化率23%,随着中心城区面积逐年扩大,我市城市绿量总体不足的问题逐渐突出,森林面积和公园绿地增长也面临着巨大压力,为实现2020年打造全域森林小镇的目标,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

1.大力推进《中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确保城乡面貌在短时间内的有效提升。结合《中山市“三年绿化美化提升”实施方案》,以五桂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铁炉山、金钟山、犁尖山、卓旗山、凤凰山、大尖峰、五马峰山、烟筒山、烟管山、三角山、尖峰山、浮虚山等森林公园等为重要节点,以乡村森林、城市集中连片绿地建设为“点”,以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及农田林网为“线”,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片”,“点”、“线”、“片”结合形成森林网络,构筑城乡多姿多彩的森林景观;建设和完善以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体育公园和儿童公园为主体的公园体系,为市民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

2.加强五桂山的保护和利用,加快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五桂山是珠三角西岸的主要绿核之一,也是我市主要的“绿肺”,在我市的生态格局和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当前应借建设五桂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契机,加大五桂山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建议结合五桂山生态保护规划,扩大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基本覆盖整个五桂山脉,而不仅仅是覆盖金钟水库及其周边区域一带;结合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明确国家森林公园禁止开发利用的核心区范围,并明确各控制点的具体坐标,以有效管控开发和建设行为;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增加和改善五桂山自然保护区绿道和登山道,加速岐澳古道恢复和设施配套的建设进度,注重绿道与古道和登山道的衔接,实现森林公园慢行系统的全覆盖。

(二)打造以岐江河为中心的河道休闲带。

我市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地区,市内河网密布、水道纵横,主要有磨刀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门水道、横沥水道河道等。岐江河自西往东连通以上绝大部分水道,从东河水闸到西河水闸流经包括主城在内的8个镇区,全程共39公里。这些水道的岸堤围坝不但可以提供交通通道,而且通过简单的绿化、美化即可成为美观的生态资源。目前,我市已在中顺大围的古镇,小榄水道两岸的的小榄、东凤、东升,鸡鸦水道西岸的东凤,岐江河两岸的板芙和主城区等建有休闲湿地公园,在中顺大围、五乡联围和中珠联围的一些环境优美的围段开辟绿道,为附近的居民享受绿色产品提供便利。但现在仍有部分的河道两岸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有些更是被乱占乱用,使河道岸线失去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

1.限制工业与堆场岸线,优化岸线功能布局。为减少废气、废水排放、美化两岸景观,必须限定沿岸工业数量,推动沿岸工业由“粗、大、黑”向“高、精、尖”转型。工业岸线和堆场岸线的总长度应控制在河海岸线总长度的十分之一以内。

2.控制建筑退让,规划、预留充裕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通过蓝线规划、沿岸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沿岸建筑控制带宽度标准和建筑立面设计要求。有条件的河段应控制退让岸线100米,一般河段应控制在50米,局部条件较差的河段至少应控制在30米以上;在滨水区沿线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带,在设计中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和滨水景观的生态化。通过滨水区域的系统规划,增加公园、滨水广场、景观绿带、亲水码头、仿木步行栈道等公共空间,增加配套的公共设施,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景观。

3.打通沿江道路交通,建构水陆交通体系。通过对沿岸现有工业企业、堆场的改造、撤并,打通沿河两岸道路交通,道路断面宽度至少应达15米,有条件地段应达24米。对于已开发无法打通沿岸道路的地段,可以通过建设架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方式保持沿岸畅通;完善滨河道路与其他道路的衔接,建成高效率的道路交通系统。同时,配套贯通全程的自行车绿道、滨水步行道,作为我市绿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沿岸滨水区域的可达性和可亲近性。

4.留住岐江河沿岸绿景,修筑一河两岸生态示范区。岐江河大部分河道两岸具有原生态韵味的杂草树丛及自然田野景观,是极佳的优质生态产品。可立岐江河板芙段、东明桥东西两侧河段作为示范段,统一规划,全力推动整河修复与两岸建设;打通已被占用阻断的沿江堵塞,主要在主城区河段、南区、沙溪、大涌、港口河段分段实施,但最终要连为一体;根据不同河段两岸的功能,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区。一是现有岐江夜游河段。作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应加大对旧城区风貌保护区和历史街区保护的力度,防止大规模改造和大体量建筑的入侵,保护旧城街巷肌理,严格控制现代风格建筑和超高建筑,避免“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短视行为。二是东明桥至东河桥段,作为未来的总部经济区和城市核心区,目前两岸的生态环境正在先行建设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建议本河段两岸应充分体现出现代城市风貌,构建高密度的公园和景观绿地系统。在中心区域适当引水面入城,打造河、湖、绿、城融为一体的生态城市景观。利用本区地势低、水面率较高和水生植物物种丰富的特点,将港口一侧建设为湿地公园,并形成具有一定面积的湖面。利用本河段水面较为开阔、周边农产品丰富、周边人口较为密集等条件,打造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龙舟赛区、水上集市等项目,作为市民和游客体验水上生活,再现水乡传统文化的平台。三是中山二桥至大南桥段。首先要大力清理整治滨河违法建筑和违法堆场,还滨河空间于市民。其次合并规模小、散乱的堆场和散装码头,提高岸线的利用效率。同时结合“三旧”改造,推进沿岸老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美化沿河建筑立面。四是大南桥至西河水闸段。应充分利用本区域良好的生态本底,选择适当区域建设滨河湿地公园,使其成为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的重要空间。同时,利用两岸农保地和耕地资源面积大、集中连片分布的优势,建设滨河花卉苗圃基地,既发展农业与休闲旅游经济,又可以美化沿岸景观,一举两得。

5.选取生态资源丰富的河堤,开辟休闲观光通道。将中顺大围、五乡联围和中珠联围等部分风景优美、空气新鲜、休闲条件较成熟的路段(如西河水闸至横栏段),打造成生态休闲绿道;改变目前堤围道路承担过多交通职能的状况,禁止社会大中型车辆尤其是货车进入;通过对堤围工程本身的绿化美化,整合大堤旁边的鱼塘、荷塘、农田、苗圃和堤岸等资源,吸引市民开展骑行、徒步、跑步、垂钓、观光、摄影、野炊等活动,将其打造成休闲观光景点;利用农业用地休耕和轮耕的方式,在主要进道修建简易便捷的生态停车场、大堤附近餐厅的停车场,利用现有的餐饮店、渔人码头,以满足配套设施的要求,培植生态旅游的新亮点。

(三)建设精品的海岸生态廊道。

海域及其岸线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我市处于珠江水系下游和入海口区域,拥有海岸线约59公里,其中53公里分布在翠亨新区,海岸分布着连片湿地。湿地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被称为“地球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我们不仅要保护湿地环境,而且要让其成为公共生态产品。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 

1.加快翠亨国家园湿地公园的建设。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内包括河口水域、红树林、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等多种湿地类型,是独具岭南风格的生态系统,也是集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湿地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占地约1万亩,湿地率达63.21%。要严格按照《中山市建设高标准湿地公园的工作意见》要求,开展湿地公园的建设。占地千亩的崖口省级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一部分,将于今年6月完工,争取建成“怡人水岸生态画面展现,数百亩红树林摇曳生姿,成群白鹭翻飞起舞”的人工湿地示范区;要整合原有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休闲农业资源,使之成为湿地公园的一部分,尽可能保持岸线原有的自然风光;要明确公园管控细化目标,控制高速公路、重大桥梁、污染工业项目在周边的布局建设。

2.建立红树林与候鸟保护区和观赏区。优化红树林的总体空间布局,丰富红树林种群,美化林相,增加红树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以现有红树林为基础,逐步扩大红树林成林面积并逐渐实现集中分布,红树林的核心区最小宽度应达到800米左右,以保证鸟类可以安全地栖息、繁殖。以此为基础建立中山市红树林与候鸟保护区,与南沙湿地、珠海淇澳岛红树林和香港米铺红树林保护区一道构筑珠江口候鸟保护圈;合理规划和设置游船线路以及步行木栈道的范围、方式和长度,使市民真正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3.完善海上温泉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功能。结合翠亨国际旅游小镇的建设,加大对旅游项目和生态设施的投入,促进旅游区的水上项目建设与运营,使其成为真正的滨海旅游度假区。

(四)创建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更美、环境更好、村民更富。我市2012年出台《关于实施秀美村庄工程,建设幸福和美村居的意见》,以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河道净化和路灯亮化 “五化”为重点,全面铺开秀美村庄建设,2017实现秀美村庄建设全覆盖。根据《中山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建设幸福和美新农村,新农村生态建设取得成效。但目前我市乡村生态环境在整体优美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

1.全面建设乡村污水治理体系。“南粤水更清行动”既要解决工业污水问题,也要生活污水问题,2017年初中央环保督查组对我市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大城乡结合部污水市政管道的建设,提高污水收集覆盖率。将收集到的工业污水、城镇生活废水有效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至河涌水体;二是将临近城镇建成区且人口较多、产业规模较大的村庄纳入市政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将污水收集并就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三是大力发展乡村简易污水处理设施。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建设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通过化粪池处理、活性炭和砂石过滤、植物吸收等简易方法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于污水量较多的村庄和休闲农业景点较集中的区域,则可通过兴建湿地对污水进行处理。坦洲沙心涌“人工湿地”乡村污水变清流是由美人蕉、香根草、芦苇、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组成的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的成功案例,值得在我市其他乡村推广。

2.推动修筑乡镇景观路网。结合“三年绿化美化提升”工程,按照“一路一景”的总体要求,高起点抓好道路沿线的绿化美化提升,提高道路绿化景观的独特性和标识性,美化市民出行环境。前期应重点打造自然环境较优的古神公路、翠山公路。一是建造西部“古神公路—西江绿谷”。西江是我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沿岸分布着大量的田园、林地和湿地。与西江大致平行的古神公路沿线已成中山苗圃花木产业的新集聚点,现在它不仅形成了花木种植长廊,更成为中山的大型“花木超市”,延绵数十公里。建议对古神公路沿线十几万亩花卉苗圃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其休闲、运动等功能,适当建设市民步道、骑行车道,变花卉苗木长廊为绿色生态长廊,使之成为既是产业生产、交易、展示的基地,又是市民运动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成为令人向往的中山绿谷。加强对西江沿岸生态地区的保护,加大坦洲、古镇等地沿岸湿地公园的建设和提升力度,在大涌、横栏等低洼区域规划建设新的湿地公园。充分发挥“地球之肾”对我市饮用水源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滨江湿地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旅游者提供更多的生态休闲空间;二是建造“翠山公路—五桂山绿廊”。翠山路是五桂山核心区的山谷公路,道路、沿途山体的绿化高,同时公路道路弯然穿过仙逸水库和田心水库等水体、田心公园和五桂山主峰等生态山地公园、旗溪村花卉农场和桂南村果场等绿地,车行走在路中,如同置身欧洲乡村,青山绿水,惬意无限。建议丰富道路两旁的树种和绿化的层次;拓宽原有休憩地路段,加以平整拓展,提供野餐、露营、房车营地之用。

3.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公园。与一般休闲农业景点着重关注旅游休闲功能不同,农业生态公园同时具备农业生产、生态和旅游休闲的综合功能,农业生产和生态保育是农业生态公园的主导功能之一。受农田数量和整体环境质量的制约,我市无法成为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种植大市,但在区域高度城市化的背景下,农业生态公园应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市只有横门开心农场、民众伟丰农场为省级的农业生态公园,数量和质量远未达到市民的需求。对此建议一是对现有种植、养殖基地进行改造提升,配套一定交通、环保和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赏花观光、绿色生态鲜果采摘、有机蔬菜自选、户外乐园互动、餐厅、竹排观光、钓鱼、捕捞、教育与科普等休闲游玩项目,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特色餐饮、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区。二是对现有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扩展,补充农业生产功能,加强生态培育与保护。发展种植、养殖、农活DIY、观光、休闲并重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着力打造具备生产、科普、观光、教育、游玩、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公园。三是鉴于我市的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分布比较分散,在民众产业新城和岐江新城等市级重大平台建设过程中难以避让,可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园的建设,构建“城中有田、田中有城”的新生态空间格局。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有效隔绝城市对都市农园的污染,同时让城市居民更接近自然、融入乡村。

(五)建造完善的城乡绿道系统。

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缺乏人性化,也不可持续。“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发达城市发展追求的理想。而中山这样规模的城市很适合步行、骑行。目前中山已经形成“区域绿道-城区绿道-镇区绿道”的绿道体系,绿道总长达754.2公里,其中区域绿道为经过中山境内的珠三角绿道网1号线和4号线,调研发现,镇区有些绿道和驿站,如五桂山南桥村、和平村等绿道一带设施缺乏维护,破损情况严重,部分设施荒废,无人问津;城区绿道空间不足,不得不与人行道和盲道争夺空间,绿道常被电动车、自行车和摩托车或者临时摊档占据,绿道出行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绿道不连续、不畅通,系统性不足。为此,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

1.对我市现有绿道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梳理和评估,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绿道设施维护和运营的改善方案和措施。

2.提升绿道覆盖面和路网密度,进一步完善绿道网络,形成多回路系统。绿道覆盖城乡各个角落,重点联通各个景区景点、生态廊道和生态斑块。如可将紫马岭公园、树木园、金钟水库周边公园体系通过绿道与城市各功能区无缝衔接;

3.依托“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整合水道生态廊道、休闲绿道、湿地步道以及众多滨水景区,加快打造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以民俗文化观光旅游、绿道低碳环保旅游、农业知识科普旅游等为主题特色的复合型生态旅游线路。

优质生态产品建设,是民生工程也是城市建设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要秉承为民便民利民的思想,防止把生态资源看做单一的旅游资源,把生态产品当成单一的旅游产品。突出生态特性,牢固树立由河流水系、绿地湿地、文化共同构成的生态基础永远是城市不可缺少且恒常不变的理念,减少人造建筑物、人造景观,最大限度保证生态产品的亲民性、自然性、家园性;要建立提供生态产品就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建立激励机制,用好扶持资金,保障生态产品建造的稳定和高效;要积极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以企业冠名捐赠等方式鼓励个人参与开发,形成市、镇、村、个人共建优质生态产品的良好局面,促进我市进一步向精品宜居城市迈进,使市民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一、背景与问题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优质生态产品是指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土壤、优美的环境等,需要通过特定的生态空间(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海洋等)来制造。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美誉度、市民自豪感的直接体现。

我市升格为地级市三十年来,生态建设成绩斐然,2015、2016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城市知名度不断增强。1993年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紫马岭公园;2001年利用粤中船厂旧址建成了具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设计理念的工业主题公园——岐江公园,获得多个国际、国内园林景观、建筑艺术、滨水杰出设计大奖;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全市公园;较早建立了五桂山生态保护区,较好地遏制了城市绿肺区域建设的无序蔓延;部分镇区利用生态资源开辟休闲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我市的生态本底良好,拥有丰富的山、海、田、河等优质生态资源。但目前我市存在着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乡村环境需要完善、城市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导致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城市吸引力不够强。金钟湖水库、树木园、紫马岭等城区公园节假日人多为患、车满为患,一方面体现了市民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强烈,另一方面体现了城市生态产品的供不应求。为全面实施我市生态产品供给侧改革,构建大湾区最具特色的生态宜居宜游城市,需要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格局谋划城市发展。

二、关于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建议

(一)构建以五桂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森林体系。

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等能产生间接效益,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市低山丘陵台地约占32%,主体是五桂山,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镇区。2017年我市的城市绿化率23%,随着中心城区面积逐年扩大,我市城市绿量总体不足的问题逐渐突出,森林面积和公园绿地增长也面临着巨大压力,为实现2020年打造全域森林小镇的目标,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

1.大力推进《中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确保城乡面貌在短时间内的有效提升。结合《中山市“三年绿化美化提升”实施方案》,以五桂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铁炉山、金钟山、犁尖山、卓旗山、凤凰山、大尖峰、五马峰山、烟筒山、烟管山、三角山、尖峰山、浮虚山等森林公园等为重要节点,以乡村森林、城市集中连片绿地建设为“点”,以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及农田林网为“线”,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片”,“点”、“线”、“片”结合形成森林网络,构筑城乡多姿多彩的森林景观;建设和完善以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体育公园和儿童公园为主体的公园体系,为市民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

2.加强五桂山的保护和利用,加快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五桂山是珠三角西岸的主要绿核之一,也是我市主要的“绿肺”,在我市的生态格局和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当前应借建设五桂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契机,加大五桂山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建议结合五桂山生态保护规划,扩大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基本覆盖整个五桂山脉,而不仅仅是覆盖金钟水库及其周边区域一带;结合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明确国家森林公园禁止开发利用的核心区范围,并明确各控制点的具体坐标,以有效管控开发和建设行为;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增加和改善五桂山自然保护区绿道和登山道,加速岐澳古道恢复和设施配套的建设进度,注重绿道与古道和登山道的衔接,实现森林公园慢行系统的全覆盖。

(二)打造以岐江河为中心的河道休闲带。

我市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地区,市内河网密布、水道纵横,主要有磨刀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门水道、横沥水道河道等。岐江河自西往东连通以上绝大部分水道,从东河水闸到西河水闸流经包括主城在内的8个镇区,全程共39公里。这些水道的岸堤围坝不但可以提供交通通道,而且通过简单的绿化、美化即可成为美观的生态资源。目前,我市已在中顺大围的古镇,小榄水道两岸的小榄、东凤、东升,鸡鸦水道西岸的东凤,岐江河两岸的板芙和主城区等建有休闲湿地公园,在中顺大围、五乡联围和中珠联围的一些环境优美的围段开辟绿道,为附近的居民享受绿色产品提供便利。但现在仍有部分的河道两岸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有些更是被乱占乱用,使河道岸线失去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

1.限制工业与堆场岸线,优化岸线功能布局。为减少废气、废水排放、美化两岸景观,必须限定沿岸工业数量,推动沿岸工业由“粗、大、黑”向“高、精、尖”转型。工业岸线和堆场岸线的总长度应控制在河海岸线总长度的十分之一以内。

2.控制建筑退让,规划、预留充裕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通过蓝线规划、沿岸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沿岸建筑控制带宽度标准和建筑立面设计要求。有条件的河段应控制退让岸线100米,一般河段应控制在50米,局部条件较差的河段至少应控制在30米以上;在滨水区沿线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带,在设计中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和滨水景观的生态化。通过滨水区域的系统规划,增加公园、滨水广场、景观绿带、亲水码头、仿木步行栈道等公共空间,增加配套的公共设施,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景观。

3.打通沿江道路交通,建构水陆交通体系。通过对沿岸现有工业企业、堆场的改造、撤并,打通沿河两岸道路交通,道路断面宽度至少应达15米,有条件地段应达24米。对于已开发无法打通沿岸道路的地段,可以通过建设架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方式保持沿岸畅通;完善滨河道路与其他道路的衔接,建成高效率的道路交通系统。同时,配套贯通全程的自行车绿道、滨水步行道,作为我市绿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沿岸滨水区域的可达性和可亲近性。

4.留住岐江河沿岸绿景,修筑一河两岸生态示范区。岐江河大部分河道两岸具有原生态韵味的杂草树丛及自然田野景观,是极佳的优质生态产品。可立岐江河板芙段、东明桥东西两侧河段作为示范段,统一规划,全力推动整河修复与两岸建设;打通已被占用阻断的沿江堵塞,主要在主城区河段、南区、沙溪、大涌、港口河段分段实施,但最终要连为一体;根据不同河段两岸的功能,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区。一是现有岐江夜游河段。作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应加大对旧城区风貌保护区和历史街区保护的力度,防止大规模改造和大体量建筑的入侵,保护旧城街巷肌理,严格控制现代风格建筑和超高建筑,避免“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短视行为。二是东明桥至东河桥段,作为未来的总部经济区和城市核心区,目前两岸的生态环境正在先行建设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建议本河段两岸应充分体现出现代城市风貌,构建高密度的公园和景观绿地系统。在中心区域适当引水面入城,打造河、湖、绿、城融为一体的生态城市景观。利用本区地势低、水面率较高和水生植物物种丰富的特点,将港口一侧建设为湿地公园,并形成具有一定面积的湖面。利用本河段水面较为开阔、周边农产品丰富、周边人口较为密集等条件,打造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龙舟赛区、水上集市等项目,作为市民和游客体验水上生活,再现水乡传统文化的平台。三是中山二桥至大南桥段。首先要大力清理整治滨河违法建筑和违法堆场,还滨河空间于市民。其次合并规模小、散乱的堆场和散装码头,提高岸线的利用效率。同时结合“三旧”改造,推进沿岸老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美化沿河建筑立面。四是大南桥至西河水闸段。应充分利用本区域良好的生态本底,选择适当区域建设滨河湿地公园,使其成为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的重要空间。同时,利用两岸农保地和耕地资源面积大、集中连片分布的优势,建设滨河花卉苗圃基地,既发展农业与休闲旅游经济,又可以美化沿岸景观,一举两得。

5.选取生态资源丰富的河堤,开辟休闲观光通道。将中顺大围、五乡联围和中珠联围等部分风景优美、空气新鲜、休闲条件较成熟的路段(如西河水闸至横栏段),打造成生态休闲绿道;改变目前堤围道路承担过多交通职能的状况,禁止社会大中型车辆尤其是货车进入;通过对堤围工程本身的绿化美化,整合大堤旁边的鱼塘、荷塘、农田、苗圃和堤岸等资源,吸引市民开展骑行、徒步、跑步、垂钓、观光、摄影、野炊等活动,将其打造成休闲观光景点;利用农业用地休耕和轮耕的方式,在主要进道修建简易便捷的生态停车场、大堤附近餐厅的停车场,利用现有的餐饮店、渔人码头,以满足配套设施的要求,培植生态旅游的新亮点。

(三)建设精品的海岸生态廊道。

海域及其岸线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我市处于珠江水系下游和入海口区域,拥有海岸线约59公里,其中53公里分布在翠亨新区,海岸分布着连片湿地。湿地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被称为“地球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我们不仅要保护湿地环境,而且要让其成为公共生态产品。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 

1.加快翠亨国家园湿地公园的建设。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内包括河口水域、红树林、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等多种湿地类型,是独具岭南风格的生态系统,也是集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湿地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占地约1万亩,湿地率达63.21%。要严格按照《中山市建设高标准湿地公园的工作意见》要求,开展湿地公园的建设。占地千亩的崖口省级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一部分,将于今年6月完工,争取建成“怡人水岸生态画面展现,数百亩红树林摇曳生姿,成群白鹭翻飞起舞”的人工湿地示范区;要整合原有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休闲农业资源,使之成为湿地公园的一部分,尽可能保持岸线原有的自然风光;要明确公园管控细化目标,控制高速公路、重大桥梁、污染工业项目在周边的布局建设。

2.建立红树林与候鸟保护区和观赏区。优化红树林的总体空间布局,丰富红树林种群,美化林相,增加红树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以现有红树林为基础,逐步扩大红树林成林面积并逐渐实现集中分布,红树林的核心区最小宽度应达到800米左右,以保证鸟类可以安全地栖息、繁殖。以此为基础建立中山市红树林与候鸟保护区,与南沙湿地、珠海淇澳岛红树林和香港米铺红树林保护区一道构筑珠江口候鸟保护圈;合理规划和设置游船线路以及步行木栈道的范围、方式和长度,使市民真正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3.完善海上温泉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功能。结合翠亨国际旅游小镇的建设,加大对旅游项目和生态设施的投入,促进旅游区的水上项目建设与运营,使其成为真正的滨海旅游度假区。

(四)创建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更美、环境更好、村民更富。我市2012年出台《关于实施秀美村庄工程,建设幸福和美村居的意见》,以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河道净化和路灯亮化 “五化”为重点,全面铺开秀美村庄建设,2017实现秀美村庄建设全覆盖。根据《中山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建设幸福和美新农村,新农村生态建设取得成效。但目前我市乡村生态环境在整体优美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

1.全面建设乡村污水治理体系。“南粤水更清行动”既要解决工业污水问题,也要生活污水问题,2017年初中央环保督查组对我市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大城乡结合部污水市政管道的建设,提高污水收集覆盖率。将收集到的工业污水、城镇生活废水有效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至河涌水体;二是将临近城镇建成区且人口较多、产业规模较大的村庄纳入市政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将污水收集并就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三是大力发展乡村简易污水处理设施。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建设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通过化粪池处理、活性炭和砂石过滤、植物吸收等简易方法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于污水量较多的村庄和休闲农业景点较集中的区域,则可通过兴建湿地对污水进行处理。坦洲沙心涌“人工湿地”乡村污水变清流是由美人蕉、香根草、芦苇、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组成的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的成功案例,值得在我市其他乡村推广。

2.推动修筑乡镇景观路网。结合“三年绿化美化提升”工程,按照“一路一景”的总体要求,高起点抓好道路沿线的绿化美化提升,提高道路绿化景观的独特性和标识性,美化市民出行环境。前期应重点打造自然环境较优的古神公路、翠山公路。一是建造西部“古神公路—西江绿谷”。西江是我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沿岸分布着大量的田园、林地和湿地。与西江大致平行的古神公路沿线已成中山苗圃花木产业的新集聚点,现在它不仅形成了花木种植长廊,更成为中山的大型“花木超市”,延绵数十公里。建议对古神公路沿线十几万亩花卉苗圃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其休闲、运动等功能,适当建设市民步道、骑行车道,变花卉苗木长廊为绿色生态长廊,使之成为既是产业生产、交易、展示的基地,又是市民运动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成为令人向往的中山绿谷。加强对西江沿岸生态地区的保护,加大坦洲、古镇等地沿岸湿地公园的建设和提升力度,在大涌、横栏等低洼区域规划建设新的湿地公园。充分发挥“地球之肾”对我市饮用水源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滨江湿地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旅游者提供更多的生态休闲空间;二是建造“翠山公路—五桂山绿廊”。翠山路是五桂山核心区的山谷公路,道路、沿途山体的绿化高,同时公路道路弯然穿过仙逸水库和田心水库等水体、田心公园和五桂山主峰等生态山地公园、旗溪村花卉农场和桂南村果场等绿地,车行走在路中,如同置身欧洲乡村,青山绿水,惬意无限。建议丰富道路两旁的树种和绿化的层次;拓宽原有休憩地路段,加以平整拓展,提供野餐、露营、房车营地之用。

3.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公园。与一般休闲农业景点着重关注旅游休闲功能不同,农业生态公园同时具备农业生产、生态和旅游休闲的综合功能,农业生产和生态保育是农业生态公园的主导功能之一。受农田数量和整体环境质量的制约,我市无法成为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种植大市,但在区域高度城市化的背景下,农业生态公园应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市只有横门开心农场、民众伟丰农场为省级的农业生态公园,数量和质量远未达到市民的需求。对此建议一是对现有种植、养殖基地进行改造提升,配套一定交通、环保和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赏花观光、绿色生态鲜果采摘、有机蔬菜自选、户外乐园互动、餐厅、竹排观光、钓鱼、捕捞、教育与科普等休闲游玩项目,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特色餐饮、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区。二是对现有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扩展,补充农业生产功能,加强生态培育与保护。发展种植、养殖、农活DIY、观光、休闲并重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着力打造具备生产、科普、观光、教育、游玩、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公园。三是鉴于我市的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分布比较分散,在民众产业新城和岐江新城等市级重大平台建设过程中难以避让,可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园的建设,构建“城中有田、田中有城”的新生态空间格局。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有效隔绝城市对都市农园的污染,同时让城市居民更接近自然、融入乡村。

(五)建造完善的城乡绿道系统。

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缺乏人性化,也不可持续。“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发达城市发展追求的理想。而中山这样规模的城市很适合步行、骑行。目前中山已经形成“区域绿道-城区绿道-镇区绿道”的绿道体系,绿道总长达754.2公里,其中区域绿道为经过中山境内的珠三角绿道网1号线和4号线,调研发现,镇区有些绿道和驿站,如五桂山南桥村、和平村等绿道一带设施缺乏维护,破损情况严重,部分设施荒废,无人问津;城区绿道空间不足,不得不与人行道和盲道争夺空间,绿道常被电动车、自行车和摩托车或者临时摊档占据,绿道出行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绿道不连续、不畅通,系统性不足。为此,民革中山市委会建议:

1.对我市现有绿道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梳理和评估,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绿道设施维护和运营的改善方案和措施。

2.提升绿道覆盖面和路网密度,进一步完善绿道网络,形成多回路系统。绿道覆盖城乡各个角落,重点联通各个景区景点、生态廊道和生态斑块。如可将紫马岭公园、树木园、金钟水库周边公园体系通过绿道与城市各功能区无缝衔接;

3.依托“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整合水道生态廊道、休闲绿道、湿地步道以及众多滨水景区,加快打造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以民俗文化观光旅游、绿道低碳环保旅游、农业知识科普旅游等为主题特色的复合型生态旅游线路。

优质生态产品建设,是民生工程也是城市建设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要秉承为民便民利民的思想,防止把生态资源看做单一的旅游资源,把生态产品当成单一的旅游产品。突出生态特性,牢固树立由河流水系、绿地湿地、文化共同构成的生态基础永远是城市不可缺少且恒常不变的理念,减少人造建筑物、人造景观,最大限度保证生态产品的亲民性、自然性、家园性;要建立提供生态产品就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建立激励机制,用好扶持资金,保障生态产品建造的稳定和高效;要积极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以企业冠名捐赠等方式鼓励个人参与开发,形成市、镇、村、个人共建优质生态产品的良好局面,促进我市进一步向精品宜居城市迈进,使市民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