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会议材料 > 正文

关于促进我市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6日   来源: 农工党中山市委会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需要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更平衡、更充分发展。

一、发展不平衡问题

当前我市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镇区发展不平衡。2016年,我市面积最大镇是最小镇的9.6倍;生产总值GDP最大镇是最小镇的17.9倍,生产总值排名前五位镇区的总量是排名后五位镇区的总量6倍多;国地税收入最大镇是最小镇的20倍;非税收入最大镇是最小镇的20.2倍(详见表1)。镇区发展不平衡,导致部分镇区财政富余,资金过剩无项目可投;而部分镇区捉襟见肘,财政资金仅够维持日常运转,难以进行开发建设。

表136.png

(二)城乡建设不平衡。据统计,我市域18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占比40%,非建成区面积(大部分为农村地区)占比60%,因此农村地区建设品质和环境好坏决定了我市整体空间质量。我市作为以镇区发展为主导的城市,城乡建设分割,没有形成“市区—镇区—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格局。部分镇区和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不高,布局散乱,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存在“脏、乱、差”等现象。城乡规划建设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三)经济结构不平衡。一是投资结构失衡。2016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9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543.6亿元,占比47.31%,位居珠三角九市第一位,而工业投资占比为28.68%,基础设施投资占比为14.21%。房地产投资占比严重超高,挤占了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资源,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和社会建设步伐放缓。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2016年,我市三大产业比重为2.2%、52.3%、45.5%,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较为突出,与周边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广州69.4%、深圳60.1%、珠海49.5%、东莞53.2%)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在工业方面,2016年我市轻重工业比重为54.1%和45.9%,与全省轻重工业比重(37.5%和62.5%)相比,我市轻工业占比过高,重工业发展滞后问题较为突出。三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市在A 股上市企业共20家,总市值合计2110.8亿元,不及珠海格力电器(总市值2645.7亿元)一家企业的市值。2017年广东省企业500强榜单中,佛山上榜企业36家;东莞上榜企业16家;珠海上榜企业14家;我市上榜企业12家,而且企业排名相对靠后。

(四)民生保障不平衡。我市现有低保户7419户共19686人,低收入户1535户共5203人,残疾人16789户共16980人,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79%。部分经济实力较强镇区如小榄镇,在市低保、低收入家庭补助标准基础上加码补助,提高了这部分弱势群体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的保障水平,而部分镇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水平不高,随着物价上涨、生活成本不断提升,低保户、低收入户和残疾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尽管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补助标准,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救助,仍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上述人群的收入水平。

二、发展不充分问题

当前我市发展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我市经济增长正在从传统的靠拼土地、拼资源、拼劳动力向拼科技、拼质量、拼效益转变,但这种转变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2016年中山市每亿元GDP耗电量为809万千瓦时,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为1.8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21万元/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指标在珠三角九市中处于相对落后位置(详见表2)。

表2173308.png

(二)基础设施有待充分供给。我市公共交通、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少、见效慢。2016年,我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6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2%。加上受规划调整、征地拆迁等因素影响,全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为缓慢,部分道路规划超过十年仍未建成通车。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道路管理里程共3057.41公里(其中城市道路519.7公里,国省道218.527公里,高速公路158.47公里,其它等级公路或道路2161.703公里)。在城区有条件设置临时停车泊位的主次干道,共设置路边临时泊位4572个。但由于主城区道路狭窄、城市建设和道路改造以及车流量逐年增加等因素,我市道路和停车位供给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道路拥堵和停车难问题突出。二是休闲娱乐设施供给不足。目前,我市主城区拥有中山体育馆、兴中体育馆、体育训练中心、全民健身广场等体育设施,拥有树木园、金钟水库等休闲娱乐场所,但总体数量有限,资源紧张,每逢节假日人满为患,以上表明我市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三)社会事业有待充分发展。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性解决。据市委改革办开展的“全民献智改革”活动统计,共收到改革建议3.3万多条,其中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出的改革意见占相当比例。

(四)精神文化建设有待充分提升。截至目前,我市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场所有限,仅有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等少数场所。全市举办的文化类活动较少,音乐会、话剧、歌剧等高端文化项目较为稀缺。据国内知名票务网站大麦网2018年1月初数据显示,中山近期的演出(比赛)等活动只有11场,与广州的129场、深圳的195场相比,差距明显,难以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五)行政服务有待充分优化。2017年12月21日省工商局发布的《广东各市开办企业便利度评估报告》显示,广东开办企业需要5个程序7个环节,跑动次数8.2次,平均费时15.7天,而我市平均需要20.7天,排名广东省倒数第一位。广东省各市开办企业便利度从高到低的排名为:深圳、广州、东莞、肇庆、珠海、潮州、揭阳、汕头、韶关、惠州、汕尾、江门、清远、河源、云浮、湛江、阳江、梅州、茂名、佛山、中山。由此侧面反映出我市行政服务效能和营商环境与人们群众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行政服务效率存在优化空间。

(六)生态环境有待充分改善。我市内河涌水道密集,但由于城市建设和河涌污染,致使不少河涌被覆盖,城区水面面积比例目前仅剩6.7%,达不到国际规范的下限(8%-12%),也低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8.9%,曾经充满诗情画意的岭南水乡已成回忆。据统计,我市现有15个流域共1041条河流,不达标水体占比超过50%,黑臭水体还未完全整治。工业废水偷排和超标排放现象屡禁不止。市环保部门2017年开出的行政处罚显示,不安排污许可证规定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占了相当部分,电镀、五金、漂染、洗水等行业企业排放污染物,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三、促进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建议

我市应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主要在调整供给结构以适应需求结构上下功夫,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主要在发展薄弱领域增加有效供给,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一)深入推进组团式发展战略。

我市组团发展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应将组团式发展战略引向纵深,以更强的统筹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破解空间碎片化问题,以更优的成效推动全市走出一条效益挖潜、内涵提升的集约发展新路。一是建立跨镇区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跨镇区利益共享机制是有效推进组团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各方主体充分享受到组团发展带来的红利,才能激发各镇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建议重点推进“五个共享”,即教育资源利益共享、医疗资源利益共享、建投融资平台利益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利益共享、联合招商利益共享,期间以“统一品牌对外、统一组织协调、统一产业布局、统一产业政策、统一运行机制、统一招商和服务标准”的“六个统一”作为工作原则。二是推进镇区结对联盟发展。针对镇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建议经济实力强的镇区和经济实力弱的镇区一对一结成对子,通过资金帮扶、人员交流、信息沟通等结对帮扶,逐步缩小镇区之间的差距,促进镇区持续、健康、平衡发展。同时加大对欠发达镇区的扶持力度,建议市政府从财政扶持、干部选派、政策设计等方面支持欠发达镇区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三是重点建设若干市级产业平台。我市现有九大产业平台,部分产业平台在土地资源、规划建设、项目引进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建议跨镇区整合3-5个产业平台,集中统筹市镇资源,重点开发建设,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快速形成新的增长空间,以点带面实现全市区域协调发展。

(二)大力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工程。

我市经济要实现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作为全省唯一实施土地规模减量控制的城市,我市实体经济要继续往上走,只能向效益挖潜、内涵提升的集约方向发展。一是建议推进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建议创新政策、产业、人才、金融和土地等要素供给,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兼并重组、开展服务型制造、加强产业链整合、强化资本运作等集约化手段,推动重点企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在尽量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提升。二是超常规引进高端创新资源。在各地抢夺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我市应出台超常规的人才和项目引进配套政策,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引领全市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前进。

(三)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规划建设不平衡问题。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项目共商共议、规划建设公示听证、组织参观学习等多种方法,培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建议由市统筹整合各部门的村(社区)建设资源,在农村综合开发、农业项目、土地整治、“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上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的集中投入,形成规模效益。三是整合项目,集中开发。以大项目带动乡村大发展。注重项目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带动性,通过整合资源,连片打造,改变过去项目规模小、档次低、分布散、整体效应差的状况,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进入新时代,中山市民对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的地缘特点决定了我市应以更高的城市品质参与其中。建议把握好我市面积不大、开发相对成熟、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依山傍水等特质,突出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建议未来城市规划从“增量规划为主”向“增量和存量规划并重”转型,城市建设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转型,强化“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意识,着力提升综合环境和服务能级,以“绣花”的功夫来管理城市。建议通过高水平策划、高质量建设,切实提升城市内涵和城市品位;通过投融资创新和城市经营,有效解决城市品质提升所需的资源问题。

(五)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

创新财政金融体制和审批管理机制,增加公共产品建设资金募集渠道与活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一是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三环十射” 的主干线路网格建设,加快推进道路改造工程,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增设停车场,让市民出行更快捷、更安全和更舒适。二是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中山更应该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修建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园绿道、运动设施等,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三是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加快推进5年内新建30所义务教育学校,加快推进新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医改”和“教改”,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改革不合理的制度设计,让群众看好病、上好学、养好老。四是推进扶贫助困。通过全面加强培训、开展就业指导、用好慈善基金等方式,全力帮扶低收入群体。同时鼓励企业家、个体工商户老板与“双低户”及残疾人结对子,采用“一帮一”、“一帮多”的办法,全力扶持“双低户”及残疾人脱贫致富。

(六)大力实施服务优化提升工程。

建议借鉴浙江等地的做法,进一步推进行政服务改革。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强化行政服务改革,在群众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事情上寻找突破。全面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实体办事大厅与政务服务网融合发展,提高政府办事事项和服务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通过让数据“多跑路”,换取群众和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全面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倒逼各镇区和各部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使群众和企业对改革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政府办事效率明显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