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会议材料 > 正文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给中山市带来的战略机遇 在大湾区城市融合中挖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6日   来源: 市政协香港组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一直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在2017年3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

中山市政协香港组委员经过调研认为,虽然中央政府还未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蓝图,但中山市应发挥地缘、人文、产业特色,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提早谋划布局,在大湾区城市融合中挖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中山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给中山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按行政区域可分为内地部分和港澳部分,按地理则分为珠江东岸城市和西岸城市。

中央政府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本质上是珠三角地区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升级版。但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巨大的瓶颈现实: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政治制度、三个关税区”的体制格局,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法律体系、不同的税收体系、不同的金融体系,珠三角9市之间也存在行政区域规划的体制藩篱。如果中央政府不能从制度创新上破解这些政治法律障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一句空话。而“粤港澳大湾区”一旦建成,将极大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成为全球创新经济的主战场。

(一)中山将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获得众多历史机遇。

 1.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大湾区城市群,是中山市破解四个“难以为继”的重大机遇。中山的经济实力在珠三角9市只处于中等水平,而且目前已陷入四个“难以为继”:以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土地扩张为主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镇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难以为继,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以现有城镇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难以为继。中山市只有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在大湾区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中获得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中山市的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2.深中通道的经济社会效益将获得大幅提升。包括中山在内的珠三角9市,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长期以来有着紧密的交流互动,让中山受益匪浅。但是,不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制约了珠江西岸与珠江东岸城市群的合作。未来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广深港高铁等项目落成,中山除了在产业方面从湾区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外,还可以在跨境旅游、特色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方面获得新合作,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 对中山市而言,深中通道的意义不仅是方便中山与深圳的交流,而是着眼于整个珠江西岸,大幅度缩减了湛江、茂名、阳江、江门、澳门和珠海到深圳的时间,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地位也会因此大幅提高。确切地说,珠江西岸城市群将在粤港澳港大湾区建设中获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而中山正是撬动整个珠江西岸城市群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支点。

(二)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1.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上直接受益最大的是东莞市,中山市受益程度只排在第三层次。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5个一线城市中有3个在珠江口,能夹在3个一线城市之间的只有东莞,所以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左右逢源的城市。东莞是制造业中心,营商成本相比于香港、深圳和广州低很多,比其它城市更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和距离优势,这些优势目前已经显现出来。广州、惠州是第二轮受益城市。中山只能算是第三轮受益城市,但营商成本比东莞低,未来必须努力争取承接较多的深圳产业转移。

 2.至今中山与周边城市群的融合度仍然很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解决各城市在物理上的融合,即交通的互联互通,打通区域政策隔阂,使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各项资源自由便利流动。目前,珠江西岸的中山、珠海、江门三市的合作并没有实质性融合。虽然“珠中江一体化”喊了多年,但中山市希望通过修建深中通道谋求和深圳合作,江门更愿意与佛山合作,珠海则一直探索和澳门紧密合作。例如涉及到跨界交通断头路的问题,涉及到财政和公共福利的问题等,珠中江三市合作鲜有进展。连中珠江三市一体化都无法实施,中山又如何融入湾区城市群?

二、中山应该提前谋划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应合理确定自己在湾区城市群的定位。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中山定位为“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这个中山定位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是否科学合理?这需要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行通盘考虑,只有明确自己在湾区城市群的定位,才能与其它湾区城市形成新的合作和错位发展关系,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湾区城市之间产生恶性竞争。另外,近几年中山城市环境宜居水平明显下降,这与“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定位明显不符,更不符合湾区宜居性的要求,中山市政府应下功夫改进。

(二)设立专项基金与香港高校合作建立中山产学研基地。

中山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有完整产业链,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通车后,香港专家往返中山就更加便利,中山应该充分利用香港高校科研人才和成果,设立香港高校中山产学研全作基地。

 (三)中山火炬区应与香港科学园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香港科学园是一个以高科技及应用科技(包括电子、生物科技、精密工程及讯息科技和电讯)为主题的研究基地,中山火炬区健康基地可以和香港科学园合作设立生物科技研发基地,其它电子、精密工程等行业也可以设立合作基地。

(四)把翠亨新区和坦洲镇作为中山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两个桥头堡。

随着港珠澳大桥及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通车,香港的专业服务、金融、贸易服务等资源将更容易与大湾区各城市共享共赢。坦洲镇是中山对接港珠澳大桥的前沿阵地,中山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坦洲镇谋划布局与港澳合作的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深中通道是珠江西岸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重要通道,而翠亨新区是珠江西岸的前沿阵地,将与东莞市一起承接深圳产业转移专案。因此,中山市应该对翠亨新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规划布局,推出比东莞更优的政策措施吸引深圳产业转移项目,并参考香港科学园模式,发展智能生活住宅小区吸引高科技公司和高端人才。中山政府应利用大湾区机遇,积极进取推动和了解深圳和港澳企业所须,并向外大力宣传中山的政策和优点。

(五)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通过降低要素成本和人才生活成本来吸引投资者和科技人才。

近两年来,中山房价比前两年出现大幅上涨,持续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导致中山留不住中高端人才。而中山定位为“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以中山目前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成本,不仅很难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原有人才也会不断流失。

(六)借鉴港澳“小政府、大社会”的先进管理模式。

通过吸引港澳地区高端服务业来中山,提高中山的发展档次。港澳地区服务业发达,财经金融、工商贸易、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物流运输,还有法律、会计、工程、建筑等专业服务,资源丰富,应承接好港澳地区先进服务业的辐射和延伸,助力中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七)发动海外华侨支持中山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祖籍中山的海外华侨有80多万人,不少人在当地成为社会名流。中山应该打好海外华侨牌,发挥文化软实力吸引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以此挖掘中山悠久的文化资源,增强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