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会议材料 > 正文

关于构建高效区域治理模式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20日    作者:市政协委员 钟国平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山依托乡村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发展以专业镇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目前全市拥有18个专业镇和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了五金、灯饰、纺织服装、家居家具产业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支撑了中山的经济发展。 

但是近年来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以来,中山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排位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集群未能及时实现转型升级。一是在生产环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形成产品“低附加值陷阱”; 二是在销售环节市场无序竞争,缺乏知名品牌,形成“市场品牌陷阱”;三是在研发环节以模仿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形成“技术研发陷阱”。三大陷阱导致产业集群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制约了产业集群升级。

在产业集群区域治理模式中,地方政府职能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在企业管理方面,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有效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未能发挥应有的协调、监督和引导作用。当前进入到粤港澳大湾区时代,如何借助湾区大发展的良机,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是摆在中山面前迫切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充分利用大湾区高端要素资源,助力产业集群快速升级

一是加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合作,积极融入科创走廊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对接平台,积极承接广深港技术外溢,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善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二是探索建立大湾区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种子基金由各市财政支持,基金主体向湾区内民营企业筹集。并建立基金运行与监管机制,资金筹集和发放公正透明,避免嫌贫爱富、扶强弃弱;三是深入研究广深港产业的溢出效应,积极谋划中山产业集群与之对接,通过与新技术、新业态结合与转换,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传统产业集群羽化成蝶。

二、积极对接自由港和自贸区,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

一是主动对接香港、澳门自由港和南沙、前海、横琴自贸区。出台《中山市对接自贸区工作方案》,推广、复制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政府职能转变、“先照后证”等改革经验,争取在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跨境金融方面有更大的政策突破。对企业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开辟审批、核准、备案绿色通道;二是加快营造与港澳接轨的营商环境。大力清理、压减行政审批、备案事项,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开展企业行政审批代办制试点,促进规则国际化,探索建立与港澳接轨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顿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秩序;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信用城市建设,树立中山企业和中山人良好形象;规范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涉企检查考核,压缩涉企执法自由裁量权,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理顺多元治理主体的关系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提升区域治理模式治理效率的关键。一是政府应积极有效整合集群内资金、营销等资源,由政府牵线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通过线上平台大力推广,打造集群共享品牌;拓展营销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的国际化属性,将中山产品行销全球。二是借鉴深圳产学研结合先进经验,通过建立孵化器、技术平台、交易平台和项目规划,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集群提供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促进“政、产、学、研、商”有效结合。促进产业集群建立合作共享机制,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自我更新能力;通过直接为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各类科技扶持基金的监管使用,引入媒体、企业和公众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推动各项税收减免、费用减免政策落到实处。

四、完善产业集群治理措施,建立良性发展机制

一是从产业集群组织层面上,完善集群的网络组织,提升集群要素的流动性和流动效率,提升创新能力。促进集群中各行为主体如技术平台、研发机构、生产企业、配套企业等共同行动、强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集群内的知识互动,提升集群创新能力;二是从制度层面上,建立主体间良好的信任机制,减少交易成本,提升产业集群治理绩效。在正式制度方面,通过法律、权威、集体行动规则来杜绝制假售假、仿冒侵权、恶意竞争。在非正式制度方面,通过建立中介组织、区域技术联盟、产业联盟等非正式组织的合作共赢机制,加强产业集群对企业以及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锚定能力。同时,建立行业协会现代化运行机制,优化协会的管理、统筹、服务和资源整合功能。引导产业集群内企业加强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严格的产品技术、质量、环境、劳工等一系列标准,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处罚制度。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等中间组织利用其成员间的信任、声誉、自律和社会惩罚等非正式治理机制,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维护集群区域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良好形象。扶持产业集群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提升产业的国内国际话语权。

五、培育现代集群治理文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立足大湾区优秀的产业基因构建产业集群区域治理文化,着眼于产业集群的品牌和竞争优势,建立区域集群的价值观、竞争规则、品牌文化、集群精神等;二是克服“家长制”,建立开放式企业文化,实现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转化。通过股权多元化、部分控制权转移、聘请非家族职业经理人等措施,建立有效的企业治理模式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治理模式与企业的成长阶段相匹配,打破阻碍家族企业发展的瓶颈,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大力营造集群人文环境,提升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

一是借助省市大力推进“三旧改造”的契机,促进产业园区改造升级,借鉴深圳和东莞等市先进经验,通过M0产业用地等政策创新,在区位条件优越的产业园区建设融合高端制造、设计研发、办公、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在规划建设阶段,预留集群园区综合服务中心用地,明确建筑和设施布局,由政府提供设施和购买服务,为员工提供文化、继续教育、体育、娱乐、交流、心理辅导等综合服务。优化园区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员工、人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二是加强产业集群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制定集群未来专业化人才需求规划和目标。以更开放的视野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采取给予高额项目启动经费和创业资助、建设高规格人才公寓、开通就医及子女就学“绿色通道”等有力措施,为中山集聚各领域拔尖人才。

 

(发言人钟国平,系民革中山市委会委员,市自然资源局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