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崔国潮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11月10日)
发布时间: 2006年11月11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崔国潮  
[center][B]在全市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B][/center] [center](2006年11月10日)[/center] [center]崔国潮[/center]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此时此刻,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家乡人,我们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重温他的光辉思想,弘扬他的伟大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三大伟人之一,他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所建立的历史功勋,永远为世人所铭记和景仰。他早年远赴檀香山等地求学,接受了欧美科学文化知识,受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在对比中外社会不同状况后,逐渐萌生了后来为之奋斗终生的“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理想。他潜心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实地考察西方政治、社会制度,提出了以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制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他建立了中国革命民主派最早的政党组织兴中会,并发起成立全国性、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使中国同盟会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领导中枢,成功地组织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他领导创立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就任临时大总统,为扶植新生的共和政体殚精竭虑,为彻底结束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从最初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到主张“五族共和”、“民族融合”,再到最后确认“民族自决”,孙中山先生不断发展他的民族主义思想。这对于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推翻满洲贵族的腐朽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培育民族精神,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继承“天下为公”的传统思想,吸纳近代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主权在民等思想,提出了革命程序论、政党政治论、权能区分论、地方自治论、五权宪法论等理论,形成了他的民权主义思想,为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最新式的共和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他把民生主义作为社会革命的纲领,主张“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发展国家实业”,通过实现人民“共享”社会物产及利用物产所生产的成果,达到经济的平等,以“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防止资本家之专制”,最终建立“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经济建设思想和方案,包括三大经济区、交通、农业、工业等发展规划,显示了他对未来国家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宏伟气魄。 孙中山先生的一些思想和观点,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如他主张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认为开放主义是“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开放门户,无论强弱,能行此政策,必能收效”。他不仅注重物质文明,而且倡导精神文明、心性文明,认为“发展文明,非仅关于财富一方面(即物质文明),并负谋人民之幸福与安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他明确提出,“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中山先生伟大的历史功绩、博大深邃的思想、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颂扬。5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0年前,江泽民同志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两年前,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强调,“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先生诞生于香山,我们的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中山人民的荣耀和骄傲。香山设县850多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筚路蓝缕,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形成了厚重的香山文化。香山文化崇文尚武、顺应自然、重商务实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以及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传承性、包容性、先导性、民生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孙中山先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孙中山先生无疑是香山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他熔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日本近代文化、海外华侨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于一炉,结合他所坚持的具有民主革命性质的思想文化和振兴中华、富民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与香山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可以说,香山文化哺育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又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香山文化。身为中山人,认真学习、传承、弘扬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我们责无旁贷。 [B]第一,要大力弘扬孙中山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B]孙中山先生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事业,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其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机,振兴中华,解除人民的痛苦。他说,“凡国家社会之事,即我分内事。有时凡有益于国家社会之事,即牺牲一己之利益,为之而不惜,然后国家社会乃能日臻于进步”。他还说,“吾人立志,当国存与存,国亡与亡”。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忱。 孙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是香山人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升华。香山人向来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鸦片战争期间,香山军民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领导下,曾取得澳门关闸和前山抗英之战的胜利,被誉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的首次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杨匏安、苏兆征、杨殷等一批香山人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就是在中山成立的,中山抗日军民以之为依托,建立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成为珠江敌后游击斗争的中心,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长期以来,旅居港澳台和海外的香山人,始终秉承爱国爱乡的传统,积极参与国家和家乡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实际利用外资中,80%以上来自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总额逾50亿美元,对中山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旅外乡亲还向中山捐资赠物达13.5亿元,有力地促进中山各项事业的发展。 历史雄辩地一再证明,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以及其他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传统,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要自觉地把爱国情感同祖国的前途命运和家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爱国热情凝聚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心和动力,共建、共享“两个适宜”的美好家园。广大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立下为祖国而学习和工作的志愿,努力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当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B]第二,要大力弘扬孙中山先生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B]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一生。他向过去几千年都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和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极大地张扬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不断完善他的革命纲领,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开辟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他亲手撰写了《建国方略》等著作,其中提出的一系列建设新国家的宏伟设想,已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孙中山先生的创新精神在当代中山人身上得到了传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山人勇于先走一步,大胆尝试,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如改革开放之初,诞生了最早一批种粮万元户,开办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兴建了国内第一个大型游乐场。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即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全国首批跨入小康的城市。去年,中山又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今日的中山,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中等发达城市,以占全省1%的国土面积和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3.9%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居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第5位。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到我市调研,认为我市已基本建成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城市。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山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结果。 当前,中山正站在新的起点之上,努力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和谐城市。“两个适宜”是一个全新的目标,也是一道世界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孙中山先生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仅在思想上、观念上,而且在行动上,继续大胆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出新的业绩;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敢于自我超越,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山特色、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中山发展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一个好的典范。 [B]第三,要大力弘扬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B]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从未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从清光绪二十一年到宣统二年,他共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均因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而失败。他不屈不挠,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直至最后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此后,为捍卫新生的民主共和政体,他又顽强地与封建军阀、官僚政客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列强作长期的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频呼“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在谈到自己的革命经历时曾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同样需要孙中山先生这种坚韧的革命精神。20世纪末21世纪之初,我们下决心推行了以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综合改革。这场改革由于牵涉面广,利益关系复杂,而且涉及计划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但我们认定改革对中山人民有利、对中山未来发展有利、对国家有利,因此在耐心做好说服引导工作并妥善进行配套改革的基础上,我们顶住一切压力,义无返顾地推进改革,最终取得了成功。现在回过头看,没有一点坚韧不拔的意志,没有一点不屈不挠的精神,改革就很难进行下去,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成效。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山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并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显露。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由于利益关系复杂化及其不断调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逐步增多的问题等等。要破解这些新矛盾新问题,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就必须大力弘扬孙中山先生伟大的革命精神,鼓起勇气,唤起斗志,激发一切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形成促进我市科学发展、理性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B]第四,要大力弘扬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B]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写道,“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国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1924年,他在重新阐述三民主义时说道:“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可见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博爱精神的培养,并把博爱等同于对全国同胞的大爱,等同于包括救国、救民和救世三个层面的大爱,蕴涵了人道主义、社会责任和终极关怀,呼唤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幸福开拓心灵疆域。 令人欣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在中山得到了发扬光大。在博爱这面旗帜的辉映下,爱国爱乡的追求融化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广大市民连续19年踊跃参加的慈善万人行,已铸造成一个闪亮的城市品牌;全市12万青年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扶危济困,温暖了万千有需要人士的心灵;全社会积极参与“身边的希望工程”,让城乡老人安享晚年的“星光工程”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博爱精神在当代中山的传承。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继续弘扬博爱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当代人之间公平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让每个市民都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公平地分享社会资源与公共产品,让各个不同利益群体各得其所,在全体市民中形成关心社会、关爱别人、热心公益、和睦相处、文明礼让的新型人际关系。总之,要使人们自觉抱持博爱的精神风范,善待自然,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使相互之间都感觉到爱的温暖。 同志们、朋友们,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功绩,是中山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对孙中山先生的最好的纪念,就是扎扎实实干好当前的工作,不断向着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理想迈进。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弘扬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奋发图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谱写出更加壮丽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