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百年中山 记录时代风云
专家学者纵论《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
发布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记者 禹媚 冷启迪 图/记者 叶劲翀 缪晓剑
昨日,《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市政协大楼举行。
余荣伟
王杰
麦建章
刘秀莲
王远明
郭凡
张建军
张铁
张磊
倪俊明
柏峰
吴竞龙
张荣芳
李长春
徐剑
吴冉彬
卢家明
尹绪忠
贺优琳
刘居上
容彤
3年,15本书,从2008年开始至今,广东人民出版社与中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力做出了《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这篇“大文章”。丛书涵盖经济、人文、教育、医疗、农业、饮食、民俗等多个方面,从行业史的角度,运用具体的历史细节展现中山近百年的历史场景,通过由点及面去构建中山的百年图式。这套书的面世对于当前的中山具有什么意义?如何才能更好地推介丛书?昨日,来自广州、珠海、中山各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们齐聚中山,集思广益,畅谈观点。
“百年中山”成中国近代化范本
●余荣伟(市政协主席、中山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顾问)
2008年中山市政协成立了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有计划地组编、出版中山较具影响力的领域、行业的百年发展史,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反映中山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以事件人物为主体,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为各行业存史,为发展提供借鉴,大有可为。经过编委会商定,以《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为名,用3年时间出版水利、教育、医疗、传媒、百年老字号企业等10多个领域行业的专题史料。
经过3年的时间,书目全部出版,出版效率之高,传播之广、影响之大超乎预期,这套丛书300多万字,凭编撰者的阅历见识,集众多领域史实之大观,实现了“解读百年历史,见证时代风云”的出版理念,成就出“普罗大众的史书”,生发了“香山文化研究的一簇奇葩”。更为深刻的是,“百年中山”上升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范本”。中山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文化引领战略,需要继续挖掘香山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希望政协委员、文史工作者携手合作,再接再厉,打造出更多文化精品。
文化自觉自信是没有边界的
●王远明(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中山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主任)
《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不小的文化和文史工程,能顺利完成,凝聚多方智慧和大量心血,体现了大家的热忱和文化自觉。3年来,编委会的各位顾问给了我们莫大鼓励和支持,各位编委充分发挥专长,不遗余力推进各项工作,各编著者高度负责,全情投入,更有广东人民出版社紧密配合,鼎力支持,才有这套丛书的圆满出版。本届编委会虽然届满,但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没有边界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希望大家在建设“三个适宜”和美幸福中山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新的贡献。
普罗大众应当喜爱这套丛书
●张磊(省文史学会会长、原广东省社科院院长、中山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顾问)
可以说,没有中山在近代史研究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就没有广东省近代史研究现在的局面。去年7月份,省委号召全省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在文化上不断创新,汪洋书记说,岭南文化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其中一个劣势就是重实力,轻人文。但我想说,中山这套《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回应。这套丛书既有宏观的梳理又有微观的讲述,个案和整体统一,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在兼顾专业化、学术化的同时,也顾及了通俗化。丛书里对各行业的描写基本都是首创,因此每个编者都是在大量搜集相关领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撰著的。从中我们看不到大量的引文及参考文献,有的只是恰如其分地引用及大量通俗晓畅的叙述。显然这也是编者们的追求——丛书应当要为普罗大众所喜爱。
小城市办大事
●张荣芳 (原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走出伶仃洋序》作者)
中山人总是谦虚地说:我们是座小城市,现在,《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小城市办的一件大事。我首先要感谢编著者给我们提供了洋洋300多万字的大著。其二是祝贺,出版这套书意义重大,第一,这个事情和建设文化强国、振光中华民族息息相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第二,丛书的出版和中山走向世界这件大事息息相关,百年中山是中国近代百年的典范,这套书有利于中山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山的独特魅力;第三,这套书的作者中既有土生土长的,也有不少“新中山人”,充分体现了中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15本书将中山百年来的方方面面容纳进来,令人敬佩。
通俗易懂为中山存史●卢家明(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我们与中山的合作非常愉快,也非常有意义。一方面为地方文化建设搭建了一个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这套丛书的出版,意义非常大,首先为中山存史。近代的中山引领着中华民族的走向,百年来的中山社会发展,在很多方面的影响是全国性的。丛书的编者即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精选中山十多个行业,通过由点带面地反映了中山近百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图景。其次,丛书文字通俗易懂,是面向广大读者的著作。再次,丛书的出版,不仅仅对中山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也同样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文明建设的一个部分。
培养了大批乡土学者
●王杰(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特聘委员、中山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委员)
《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是中山文化人一种筚路蓝缕的文化实践,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实践,他们用的都是“三亲材料”:亲历、亲见、亲闻。这一由非专业研究人员、自己写自己的人和事的做法同样是有示范意义和值得借鉴的。每个编著者带着感情写作,笔下有骨有肉,如以纪实文学形式出现的《沙溪凉茶》,作者在广泛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用清新的笔触,生动而又真实地再现了沙溪凉茶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和历史,为人们了解沙溪凉茶的产生、形成、发展、演变,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篇章。《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培养了一大批乡土学者,为中山人文增添了新的光辉,非常了不起。
重点向中小学生推介●郭凡(广州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
这套丛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方说《传媒春秋》,细致地梳理了中山的传媒史,体现了编著者的专业眼光。还有《香山医事》、《走出伶仃洋》等,都是由相关医学专家、人文专家编写的。这套书的形式也很新颖,从行业史的角度出发,选题涵盖了医疗、教育、农业、民俗、饮食等多个方面,相当有可读性。我建议在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中征集读后感,鼓励青少年多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以扩大这套书的影响力。此外,这次出的是第一辑,我期待能继续出第二辑、第三辑,深入挖掘中山本土文化。除了书籍之外,还可以采取纪录片、专题片等各种形式来对传统文化进行纪录。
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倪俊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
由王远明主编的 《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可视为香山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该书融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丛书在选题上十分广泛,涉及水利、经济、教育、报业等诸多领域,既有宏观的史实梳理,又有微观的个案叙述。在图书的题名、章节布局、行文表述上,力戒隐晦、艰涩、玄虚,务求清新通畅,为区域历史文化研究走向民间探索了新的路径。与此同时,它并没有降低对学术创新的追求,例如《商会与商道》一书,作者首次将香山商会置身于近代中国与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解析,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香山商会的形成、演变等。总之,这套书的出版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山人对乡邦历史人文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它必将在香山文化研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
增强中山人文化自尊
●李长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一个时代结束后留下的是文化,文化要发挥力量,必须传播和传承。这两样都需要载体,而书籍就是最好的载体。3年里中山作者精心著作的这15本书是中山的一件盛事,我们在推介中山文化时,有了生动的载体可以承载,起到了传播和传承中山文化的作用,可以增强中山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书出版后,要加强宣传,不妨尝试用读物、音像制品等方式来向普罗大众推广,更加通俗化。我们还要思索的是,中山的历史文化如何借助丛书等载体进学校、进课堂、上讲台。
系统地梳理百年中山●尹绪忠(中山市社科联主席)
《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的面世既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首先来说必要性,从2005年对香山文化的研究开始,到今年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再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文化强市,我们必须要对百年中山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梳理。此次的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从江河时代向海洋时代转型,丛书的问世为一些决策提供了依据。中山是中国近代史的开辟之地,可是以前并没有一套系统的近现代文史丛书,我们要对外彰显城市特征、要对历史进行梳理时,这套丛书填补了空白。
>>>观点集粹<<<
●麦建章(市政协副主席、市卫生局局长、《香山医事》编著者):在写作前我们花了半年时间查阅资料,后来又专门采访了四五十位领导专家,从史料的详细全面到可读性都充分考虑,希望呈现给大家的书是可读可赏的。
●张建军 (珠海市博物馆馆长):这套丛书的出版堪称对“香山文化”深入挖掘的一块里程碑,从小处入手,从民俗文化入手,展现了百年中山的历程,珠海新建的博物馆将收入这套书,希望以后两市能合作编写近千年来香山文化的文史丛书。
●柏峰 (广东人民出版社古籍辞书编辑室主任,《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责任编辑):编完这套书后,我除了感谢,更多的是不舍,这套300多万字的丛书我逐字逐句都看过,里面的许多素材十分珍贵,是我唯一不舍得多删的书籍。
●徐剑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这套书背后凝聚着作者们的艰辛和心血,我对作者们充满敬意,丛书的出版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矗立在我们前进的路上,应该重点向青少年推介丛书,因为打开这套书,能够重新回味前辈先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的打拼。
●贺优琳 (市政协常委、纪中校长):能够出版这么一套丛书可以说是对中山人文历史的一种抢救,书出来了,更要将它推向社会,能不能在每年的送温暖活动中,给每家每户发这么一套丛书,或者奖励学校的优秀学子,让他们了解中山的过去和现在,传承乡土文化。
●刘秀莲 (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中山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民生》编著者):
这套书是本着尊重历史的主旨编写的,对于中山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地点均如实反映,真实纪录,但并不给予评价,评价留给读者。
●张铁(市政协委员、市文广新局调研员、中山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委员):写这套丛书的人基本都亲历中山发展,对很多事情历历在目,有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感,希望挖掘中山人文成为一种事业,能做到人走茶不凉,曲终人不散。
●吴竞龙 (中山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咀香园传奇》等编著者):
感谢政协能给我个机会,让我能为中山的文化事业再出一点力,再发一点光。
●吴冉彬(市档案局副局长、市方志办副主任):《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是对中山正史很好的一种补充,为我们编写《中山市志》提供了参考资料,它记录了中山文明的进程,非常难得。
●刘居上 (中山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委员,《学海之光》、《薪火相传话纪中》编著者):这是中山文史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以前的文史写作比较零星,这次分门别类、系统出版,具有可读性,对于弘扬中山文化有重要作用。
●容彤 (市教育局副调研员、《教育崛起之路》编著者):我的父亲研究中山教育史十多年,没想到我又接了他的班,这部《教育崛起之路》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它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我很欣慰,能为中山的教育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