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为建设幸福和美中山建言献策

——政协第十一届中山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 2012年01月08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黄 标 图/欧宝龄  
   7日下午,政协第十一届中山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言大会在市会议中心举行。
政协第十一届中山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言大会在市会议中心举行。

在听取11位政协委员发言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中凡作讲话。

 
关于推进翠亨新区建设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路铭
 
   201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中山市提出打造“翠亨新区”这一区域性战略新区的谋划。农工党中山市委会就推进翠亨新区建设提出建议:
   建议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成立翠亨新区管理委员会,赋予其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式运作。
   要充分利用独特政治资源,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利用互联网扩大宣传,建议建立独立的“翠亨新区”门户网站,开通“翠亨新区”官方微博。
   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实现与区域内其他新区错位发展,走出一条与珠江西岸和海峡西岸不一样的道路,应突出伟人故里的文化名片,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新机制体制。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整合与配套相结合。翠亨新区的产业规划要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端配套。加强对台合作,加强与港澳新兴现代服务业合作。
   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产业,打好“全球华人精神家园”这张统战牌。亮伟人名片,以文化优势加强对台合作;在新区内集中教育资源,引进高校;增强校、科、研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利用产业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集中规划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打造岭南风格、民国风情的翠亨国际旅游小镇,扩大“伟人故里”翠亨村的涵盖范围。
   另外是构筑人才支撑平台,营造 “家园”氛围,把新区建成人才向往之地和长留之地。
 
 
加快我市经济协作区建设
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会委员李森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壮大,我市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纺织及服装产业圈、家电产业经济圈、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产业圈、灯饰照明产业圈等四大产业圈。我们建议:
   加强统筹规划,做好协调。市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有关我市“十二五”规划中,要制定我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如灯饰照明产业、家电产业,引导产业经济协作区的发展。
   建立合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市级层面协调制定合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充分调动各镇区的积极性,形成一股合力。
   以产业集群升级为抓手。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调整产业结构,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位置转移;加快创新速度,不断提高新产品的产出率和市场占有率;推进集群内的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体系,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鼓励集群内人员之间的交流和自由流动;支持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协作区发展。不断引导社会资源向这些企业聚集,鼓励这些大企业将部分配套零部件的生产分离出来,支持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供应网络,并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注重专业集群所需人才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和培育产业集群所需的专门人才。
   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集群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
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会委员吕建新
 
   我市物联网产业已具基础,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到渠成。因此,我市应充分利用产业转型、专业镇升级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集群化发展。
   建议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我市应出台《中山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物联网产业重点、财政资源的投入部署。
   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健全创新体系。成立物联网行业协会,鼓励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扶持推动重点产品品牌培育和建设工作,打造中山物联网产业品牌。
   构建人才体系,引进领军人才。建设有效的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家和员工科技素质培训制度,引导企业树立人才全球化观念,吸引国内外专家。
   强化物联网产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战场地位,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策略,积极甄选优质物联网项目,多途径提高招商效率。
   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跨区域技术、市场、产业资源整合;抓住物联网产业国际转移的机遇,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智慧车牌、智能交通”领域等七大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快建立中山物联网产业的品牌,拉动产业快速发展。
   开展5项关键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市政协香港委员 卢伟国
 
   近年来,中山市积极推进工业产品设计水平,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外观设计专利为例,2008年中山市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达4565件,2010年达7713件,增长明显。市政协香港委员们认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产品设计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在中山市的各个产业集群推动相应的产品设计和创新技术,制定发展目标。中山市已建成了很多个各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产品设计和相关技术的需求类似,政府应该制订基地或园区内的设计和创新能力的考核目标,以及对企业的奖励政策,从而提升这些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发展中山战略性的创新产业。中山已发展形成了一批技术性较高的产业。政府要科学地判断这些市场的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这些产业的发展。
   鼓励研究及开发。政府必须为企业提高工业设计创新能力提供协助及支持;政府应为企业的研发开支提供税务优惠,让企业有更充裕的资金进行研究及开发,吸引企业设立研究中心;政府应加强资助中山市专业教育院校开办有关的课程,并鼓励外地院校来中山合办课程。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具创新潜质的青年人创业。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支持青年创业,让更多年轻人发挥创意,把创意变成生意。
 
 
节能产业发展中山澳门有合作空间
市政协澳门委员冯小龙
 
   2011年11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白炽灯退出市场的路线图,这无疑明确地表明,LED 光源取代传统光源已是大势所趋。中山作为全国最大的灯色照明产业基地,但在LED产业上却面临产业整体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制约。我们建议:
   政府从辅助LED 产业发展资金中拨出1亿元成立专项研究基金,针对核心技术或拥有核心技术人才提供资助,产品成功后将按产值一定比例返还资金,使基金能循环使用及增加基金量。
   由政府成立专业研发部门,利用专项研究基金与企业合作,避免基金滥用。
   利用 《粤澳合作框架协议》(“CEPA”)加强与澳门合作关系。有利于内地与澳门及境外专业人才和资金的汇集;产品内销及出口销售均有税务上的优惠,特别是澳门与葡语国家,乃至欧盟均有合作平台;继续发挥“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品牌名称专利均有保障。
   利用中山地处珠三角中南部,交通便利及“宜居城市”的优势,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吸引LED专业研究人才来中山工作、创业,形成LED 专业研究人才库。
   利用“中山先生故乡”的名牌效应,加强与台湾LED 行业的联系与合作。
 
 
又好又快落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会委员庾江碧
 
   虽然中山市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已经处于相当水平,但城乡和区域不平衡仍然是制约中山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建议:
   加快体制创新,确保公共政策共享到位。要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型,增强各级政府发展公共服务的自觉性,特别是对基础性公共服务项目如基础教育、生活保障等,政府不能缺位;要加快体制改革,消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性缺陷。
   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弥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困难镇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理顺市镇两级财政管理体制;要有效整合财力资源,把公共财力更多地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科学合理地调整对八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结构。
   确立“底线均等”,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生活保障和就业保障应当做到全民“绝对均等”,我市应当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优先实现“基础五项”公共服务“绝对均等化”。鼓励提高公共交通、文化体育、住房保障等领域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能力与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另外,创立“均等化”科学计量指标,推动制度执行规范化。
 
 
发挥工商联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卢祖华
 
   我市现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约19万家,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超过90%,其中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我们建议:
   发挥工商联在促进我市加快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全市工商联有基层商会32个,商会的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十分健全,可以在协助市委市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改造和品牌创建,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发挥工商联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共建幸福和美家园中的积极作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公共政策、行政措施,举办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决策、听证会、决策咨询和专家论证、行业规划制定、廉政监督等,应该邀请工商联参加,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
   发挥工商联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要继续发挥工商联在参与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方面的作用,帮助解决劳动争议。引导行业协会、异地商会等经济类社团组织以团体会员身份加入工商联,接受工商联的指导。
   发挥工商联在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非公有制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科技研发、市场营销、发展环境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践行中山模式开创社区矫正工作新局面
市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黄慧明
 
   社区矫正制度是改变过去对罪犯单一监管的模式,实行对罪犯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三位一体的新体制。目前,我市的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着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我们建议:
   强化队伍建设。广泛动员和吸引社会团体、各界人士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组建社区矫正义工队伍;整合资源,把业务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第一线。在过渡阶段,公安机关要抽调专人协助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司法所和派出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各镇(区)要抽调肯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员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鼓励矫正成功的对象自强不息,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通过加入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采用现身说法、接听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来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深化专业服务。引入民间社工机构,民间机构较容易获得矫正对象的接纳,能切合实际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购买矫正服务。
   拓宽服务范围,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培训、短期居住、精神康复、临场心理治疗和辅导、文娱康乐等方面的多元化服务;发挥社区、企业、家庭的服务作用,巩固社区矫正的效果。
 
 
优化我市高校资源助推城市转型升级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会第三支社主委苏葵
 
   我市现有普通高校5所,其中市属2所,市政府与电子科大联合办学1所,省属中山校区2所,形成了包括本科、专科、高职教育等相对完整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然而,我市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体现粗放式的数量增长,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迫切需要。我们提出优化高校资源,助推中山转型升级的建议:
   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协调。政府应对我市高校做出宏观上的规划,制定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在高校与企业及行业合作中起到中介和服务的作用。
   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构建由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创新平台所组成的创新体系,形成“创新研发-成果形成-技术转移-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组建“院校联盟”,优化高教资源。引导我市各高校改变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办学格局,以共建共享的战略协同理念,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
   拓展高校科研平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大力扶持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中山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组建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议在五桂山教育园区,或选址在翠亨新区引进若干一流大学,组建中山研发基地。
 
 
改革我市初中毕业考试及普通高中招生制度
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会委员徐杰
 
   最近,我市中考改革呼声渐起,并引起市主要领导关注。我会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可以成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契机。我们建议:
   改变考试性质,走活一盘棋。在考试方式可以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考试性质,即由选拔性考试改变为学业水平考试 (同时赋予有限的选拔功能),
   变“一考”论输赢为多考“我做主”。即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升学需要,选择部分科目进行多次考试,以得分高者(或等级)为最终成绩。如特别拔尖的学生某些科目可提前考,生物、地理两科初二考得不理想,可以初三再考等。
   变“一刀切”为可选择。在全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将“中考”科目设置为“3+3”形式。第一个“3”为必选科目,规定为语、数、英三科,第二个“3”为自选科目,即在理、化、政、史四科中自选2科,在地、生两科中自选1科,组成3个自选科目,总共6个科目作为中考计分科目。
   变“痛苦陪读”为提前分流。有条件的职中进行一次春季招生,即部分学生可提前半年进入中职学校学习。
   高中优秀生源变“高度集中”为合理分布。改革招生制度,提高名校、大校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的比例,建议以30%为新起点,应逐步扩大到50%以上;所有普高同批次录取,取消目前“分层录取”的做法。
 
 
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事业促进幸福和美中山建设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副主委段亚平
 
   民盟中山市委会认为,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事业,对推动个人修身、增进市民幸福感、构建幸福和美中山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中山市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相对滞后;场地、设施配备建设与管理有待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经常参与锻炼的人群结构不合理。我们建议:
   制定一项政策,把全民健身带起来。我市有必要率先探索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山特点的全民健身发展模式,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进一步拓宽政府和社会两个渠道,要加大财政投入,统筹经费使用,积极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开办经营性的健身活动中心,并指导和培育各类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走政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的路子。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体育活动和项目。
   建好群众身边的场地,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加强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健全群众身边的组织,加强对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抓好群众身边的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以学校为重点树立青少年社会体育品牌,以机关企事业单位为重点树立青壮年社会体育品牌,以镇区为重点树立农村社会体育品牌,以社区为重点树立城市社会体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