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中山版“旭日阳刚”唱响“春天里”

发布时间: 2012年10月24日   来源: 南方日报   

 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的朴实,引起观众的深深共鸣。


  9月28日,国庆中秋前夕,中山市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应邀来到位于中山南区的一个建筑工地,为留守加班的工人们进行演出。这个拥有50余名成员的艺术团并不讳言自身演出水平业余,档次也显得有些寒酸,但正是这种朴实,浸透了打工者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的精神,引起观众们的深深共鸣。

  2002年4月,三乡镇妇联发起组建工人业余艺术团,至今已走过10年。10年来,他们把生活写进剧本,把梦想搬上舞台,为广大外来务工者们营造了心灵家园;10年来,他们以艺术的形式参与公共服务,寓教于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至今,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在工厂企业、农村和社区等场所演出约500场,观众人数累计近100万人次,成为文化强省背景下文化自觉和自信不断提升的有力佐证。中宣部调研组称赞该艺术团为中山版的“旭日阳刚”。2011年3月,该艺术团的案例还“走进”了中央党校教学课堂。

  将梦想和生活写进剧本

  位于中山市三乡镇景观大道的文化活动中心,是工人业余艺术团的专用排练场地和工作室。每天晚上,来自三乡镇20多间工厂、企业和单位的艺术团成员就会从镇上不同角落赶来,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参加排练。

  10年前,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们,为了共同的艺术梦想而走到了一起。

  2003年加入艺术团的打工者黄成,如今已经是艺术团的副团长。“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的艺术梦想能够实现,而且还是在远离家乡的中山三乡。”因为小儿麻痹症,黄成落下腿疾,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正常行走。2003年,在港口镇某小厂当喷油工的黄成偶然看到一篇关于三乡工人业余艺术团的报道,从小热爱舞蹈却无法施展的他毅然决定投考,把自己的两件毛衣以20元卖给附近厂里的工友当路费,只身来到三乡面试。

  团长杨成告诉记者,艺术团里的每个人都和黄成一样怀抱艺术梦想。十年来,他们在这个舞台上不仅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也为广大外来务工者们在异乡寻找到了精神归宿。

  许多打工者在观看他们表演之后都深受感动,因为在节目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尤其是快板《三乡美》、舞蹈《我们工人有力量》、相声《同是中山建设者》等节目,叫好又叫座。

  杨成并不讳言自己和团友们的演出水平业余,他自豪地说,他们一直与外来务工人员同呼吸共命运,而这种朴实正浸透着打工者们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的精神,所以,他们的演出每次都能引起所有外来工深深的共鸣。

  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也表示,通过艺术团的义务演出,让中山160万外来务工人员感到强烈的“此心安处,即是吾乡”的情怀。

  以艺术的形式融入城市

  难能可贵的是,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十分给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艺术团在选择演出节目时,经常排演人口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法规、预防艾滋病宣传、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以及法制文艺进企业等专题节目,寓教于乐。

  也许在很多人心中,这帮年轻打工者是弱势群体,但他们自我感觉并不弱势。记者获悉,艺术团的成员除了义务演出外,还常常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双手。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艺术团积极进行义演,筹得善款2万多元;此外,他们还帮助了许多因贫失学的孩子。

  以艺术团为代表,近年来中山市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打工文化:农民工歌手大军一曲《哥是农民工》亮相央视今年全国农民工春节大联欢并走红网络,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副教授朱东黎编导、市实验小学学生表演的舞蹈《流动娃》赴京参加全国慰问农民工等多台晚会并获得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少儿专场唯一的作品金奖……

  丘树宏表示,中山的打工者们摈弃了或者说没有留恋于一些地方打工文化灰色、消极的倾向,而将健康、向上、阳光作为主流,以激励自己、温暖他人。

  今年9月,为了表彰和推介中山市的打工文化,省总工会还为中山市和三乡镇颁发了“阳光打工文化示范市”、“阳光打工文化特色镇”牌匾。

  “90后”新生代工人加盟

  10年来,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的足迹已经遍布中山24个镇区和部分珠三角城市,还曾经被邀请到北京演出。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他们义务给工厂、工地上的一线打工伙伴送去大大小小将近500场演出,服务观众近100万人次。

  今年8月,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又贴出“招新”告示。杨成告诉记者,艺术团的成员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经常由于工作变动、返乡等原因不能再参与演出,所以人员流动性较强。“为了保持艺术团的水平,同时让规模稳定在40人左右,艺术团长期都在招新。”

  工人业余艺术团招录新成员不限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唯一标准就是“热心公益,乐于奉献”。“这一个月陆陆续续有十几人来报名和面试,平时我们演出或者排练的时候也会有人来说想要加入。”杨成说,“不过,暂时还没有遇到特别突出的人选。有一些人被录取了,但因为工作和排练时间没办法协调,所以只好放弃。招到新人以后我们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排练,他们才可以参加演出。”

  据了解,由于受到艺术团的感染,很多“80后”、“90后”的新生代工人陆续加入,为艺术团注入了新鲜血液。

  “艺术团是我们外来工的家,团员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一名成员说,“我们在异乡赚钱之余,寻找梦想和文化惠民的道路依然会坚持走下去。”

  目前,该艺术团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广东省文化厅表示,将对艺术团在活动平台、人才培训、业务辅导、创作提升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艺术团从小天地走向大舞台,促进群众文化从简单的自娱自乐走向更广层面的共建共享。

  行走观察

  文明珠三角 开启新憧憬

  三乡工人业余艺术团的团歌《走到一起来》里有这么一句:“我们像那兄弟姐妹团结友爱,要为社会和谐增添我们光彩。”他们10年的实践证明,文化不仅仅能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在流动人口占人口总数1/3的广东,对于社会和谐善治的推动作用同样明显。

  广东的文化强省之路,既是一条对几千年南越文明的“文化重塑,文化振兴”之路,也是一条推动“幸福广东”建设的“富而崇文,以文化人”之路。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建设幸福广东、文化强省的提出,使政府惠民政策的重心也渐渐从经济转向了寻求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平衡。近年来,全省一直大力推动建设“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正是在努力践行这一路径。

  已历经了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的珠三角,已经不仅仅是广东乃至中国的经济“试验田”。凭借着先发地区的优势,珠三角将在文化建设上担当起探路者的角色。

  曾被称作“文化沙漠”的珠三角地区,如今能够孕育出走进中央党校课堂的三乡工人业余艺术团、亮相春晚的深圳民工街舞团等一大批生动、鲜活的群众文化。可以说,在探索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之路上,珠三角已经给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破题之策——在这里,主流文化给群众最大的包容,地方政府和社会也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尽情施展,同时也对工作生活的地方产生了更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珠三角对文化强省的探索正在向着纵深方向推进。2009年,省文化厅曾对珠三角地区提出要求,要通过开展文化共建共享活动,实现珠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把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全国性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为实现文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突破,珠三角地区着手从15个文化共建共享项目,包括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数字图书馆联盟平台”、实行珠江三角洲地区图书网上“一卡通”、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演艺联盟、打造动漫游戏游艺产业集群等,开启文化强省的新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