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学习:具有政协特色的一项传统工作

发布时间: 2013年03月06日    

学习:具有政协特色的一项传统工作

 

学习工作历来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人民政协最早开展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我们今天发表这篇介绍学习工作历史沿革和工作形式的文章,希望能为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委员们提供一些参考。

1950年3月14日,在各民主党派总部发起和提议下,政协全国委员会决定成立高级学习组,并于4月27日成立学习座谈会,依据自愿原则,组织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各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5个方面在京的高级人士进行学习,共202人,分成6个组,学习内容为思想方法论、社会发展史、国家学说、中国革命问题。

学习工作在这短短的45天时间中开启了序幕,历经人民政协60余年的发展史,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五大任务之一

1954年12月9日,毛泽东同志召集参加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的部分党内外人士座谈,他将政协的任务概括为五项:外交、内政选举、向党委和国务院提意见、协商各民族各党派团体及其他人员间的关系、学习马列主义。

从此,学习成为人民政协的五大任务之一。

关于学习,他进一步作了两点说明。一是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不是两件事,而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政协章程总纲中不要加上“学习毛泽东思想”。二是学习是自愿的,马列主义也要自愿学习,而不应该强迫。强迫、压迫乃是对敌对阶级(被专政的阶级)的手段。

与这两点相对应的是,1954年二届政协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中未列入学习毛泽东思想,而在时隔24年的1978年章程修订时列入;同时,在1978年、1982年、1994年、2000年和2004年的五次章程修改中,有关学习的论述均开宗明义地写道:“在自愿的基础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翻阅人民政协历年大事记时不难发现,学习毛泽东思想仍是学习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1954年之前,曾有两份关于学习工作的重要文件提出学习毛泽东思想:《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座谈会暂行办法》和《关于展开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文件分别指出,“学习的内容为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以求了解中国革命的前途,取得正确的革命的观点”。

1954年至“文革”开始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商业者、知识分子等社会人士对于学习的自觉性、迫切性越来越高。1960年9月26日,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关于推动和组织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商界、知识界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决议》,号召“本会各级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商界和知识界把学习毛主席著作当做自己的重大政治任务”。学习委员会组成学习工作研究小组,从10月13日至11月底每日半天集中学习刚刚出版不久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并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发出学习参考意见。

从干事会到委员会

学习座谈会干事会是最早的学习工作机构,成立于1950年4月。1952年2月,政协全国委员会依据《关于展开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成立学习委员会,负责领导各民主党派人士,各级政府、人民团体和协商机关中的无党派人士,政府和企业机关中的专家,工商界人士,宗教界人士关于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由林伯渠任主任委员,马叙伦、王昆仑任副主任委员。在此之前,1951年还曾成立过总的临时学习委员会,负责领导北京方面的学习运动,推定彭真为临时学习委员会主任,李维汉、章伯钧、蔡廷锴为副主任,安子文为秘书长。

1954年4月,林伯渠在常委会上提出关于撤销本会学习委员会的建议得到会议通过,保留学习座谈会干事会。次年4月,再次恢复成立学习委员会,取代学习座谈会干事会。

学习委员会的成立,对人民政协的学习工作起到了全面推动和组织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协也普遍设立学习工作机构。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一些负责人向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李维汉提出:党有党校,团有团校,党外人士却没有学习马列主义的学校;建议举办一所党外人士的学校,名为“毛泽东思想学校”。李维汉向毛泽东报告后,毛泽东对办学表示赞同,并定名为“社会主义学院”。1956年在北京创办了社会主义学院,后改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隶属政协全国委员会,受常务委员会直接领导,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办。各地方政协也相继创办了政治学校,有的改称社会主义学院。

1966年8月30日,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从零点起暂停办公,学习委员会的工作随之暂停。

1978年10月11日,学习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关于在京部分全国政协委员、爱国民主人士学习安排的意见》,标志学习委员会正式恢复工作。1995年3月八届全国政协期间,学习委员会与文史资料委员会合并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三年后,九届全国政协取消学习委员会,学习工作通过各种会议、专门委员会组织的学习报告会、编印学习资料和其他辅助材料等多种方式开展。

2005年2月28日,十届全国政协将文史资料委员会调整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恢复了专门的学习机构。

自愿原则

在学习工作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次会议非常重要,它使人民政协的学习工作继拨乱反正之后,又有了新的进步,并且再次重申了一项根本准则——自愿原则。

1985年6月19日至24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主管学习工作的领导同志90余人出席。

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兼学习委员会主任费孝通的讲话尤为引人注目。他透彻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习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出:“1957年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以后,政协的学习工作受到了‘左’的影响。虽然1960年前后提出了‘三自’原则,强调‘三不主义’,提倡‘神仙会’的方法,对‘左’的错误有所抵制,但是从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后,‘左’的影响加深,学习的优良传统受到损害。主要表现在当时的学习工作要求过高过急,未能坚持贯彻自愿原则,常常混淆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立场问题的界限,甚至抓住只言片语,无限上纲,进行批判。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必须时刻记取,决不能重复过去那种‘左’的错误。”

他还进一步谈了对自愿原则的看法:“学习必须靠本人自觉,不能强加于人,否则只能是形式主义,得不到实效……当然,也要注意防止把自愿理解为自发,使学习处于自流。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去促进自愿,提高自觉性。”

“神仙会”

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民主和团结,自愿原则最能体现这两大主题的统战优势。“神仙会”的学习形式则是充分体现了这种优势。

1959年底至1960年,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在召开中央会议及全国代表大会时,曾运用了“神仙会”的方式开展学习,主要特点是“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不”(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采取民主的、和风细雨的方法,引导大家自由交谈、讨论,使与会者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会议开得生动活泼,大家心情舒畅。

此后,这种方式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1960年至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前,“神仙会”精神普遍贯彻到人民政协的各项活动中.

双周座谈会

学习工作最早的工作形式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双周座谈会,又称为学习座谈会。

双周座谈会依据自愿原则,以自学为主,同时与小组讨论和报告会相结合。参加学习者根据学习材料和提纲进行自学,小组开会时按照预定的题目进行讨论。为了帮助学习和解答问题,还会在适当时间请专家作报告。

第一次双周座谈会于1950年4月20日举办,讨论中共中央发表的斯大林、毛泽东论共产党员要善于和非党群众团结合作的两个文件。这种融交流、研讨与报告为一体的学习方式还为后期社会主义学院进行深入教学所采用。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坚持有组织、有计划、以集中学习的形式举办委员学习研讨班,使内地委员都能在届内轮流参训,也是对早期双周座谈会的一种借鉴与发展。

报告会

1950年5月13日全国政协举办了第一场学习报告会,刘少奇同志作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改造问题的报告。从那时开始,举办报告会成为学习工作最为经常的一种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在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报告会的内容多以政治学习、理论学习、政策学习为主,主讲人多为国家领导人、部委负责人或学术专家,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周恩来作《关于共同纲领问题的报告》(1952年),艾思奇同志作关于学习《矛盾论》的一些问题的报告(1952年),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习仲勋作《三年来的文化教育工作及今后的方针任务》的报告(1953年),国家统计局局长薛暮桥作《关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的报告(1954年),胡绳同志作《中国近代史序论》的报告(1955年)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报告会的内容也多围绕经济、科技、外交、民生等主题展开,主讲人以部委领导和学术专家为主,如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问题研究》主编薛谋洪作《当前国际形势与美苏关系问题》的报告(1982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杨启先作《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七五”期间改革的设想》的报告(1986年),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作《全国的金融工作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报告(1987年),文化部部长王蒙作《关于文艺体制改革》的报告(1988年)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段时期内报告会成为学习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形式,甚至连续很多年平均每年举办10余场次。

十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在这种广受委员欢迎的形式基础上,依据听取对象的不同,开创了常委会学习讲座和在京全国政协委员学习报告会两种形式,加强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在京委员的定期学习与交流。

其他学习形式

除上述两种形式外,历史上学习委员会还曾以参观、劳动等形式开展实地走访,使参加学习的委员和各界社会人士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如1958年组织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社会主义学院学员和学习座谈会成员参加十三陵水库修建的义务劳动,1961年组织参观北京郊区人民公社,1965年组织参观北京市第二毛纺厂半工半读第三纺织学校、石景山钢铁厂、北京维尼纶厂、第一机床厂、北京电子管厂等。

十一届全国政协以来,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借鉴学习参观的工作形式开展创新,组织委员会部分委员进行学习考察,先后赴天津、河北、山东、福建、内蒙古、广东等地考察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文化建设等情况,为委员知情明政、履行职能服务,同时也促进了委员会的自身建设。(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