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抢救迫在眉睫 文史资政有益当下
发布时间:
2013年04月25日
| ||
在文化强国战略框架下,地方文史作为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凝聚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结晶,其资政的功能日益明显。 文史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结晶,是一个国家民族心理组成的核心部分,文史具有繁荣文化、存史资政、教化育人、团结励志等作用。 昨日,由市政协委员学堂主办的文史资政在中山——“4·23”国际读书日主题沙龙活动在博雅书店进行,台上参与讨论的嘉宾市社科联主席胡波、市档案局副局长吴冉彬、中山日报副总编辑郑万里的精辟见解,为听众揭开了文史资政的现代意义。 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副主席韩泽生、麦建章,秘书长欧万洪参与沙龙并参与热烈的讨论。 ■文史丰富思想内涵 中山,860多年香山建县史,咸淡水文化交接,香山文化起源地,孙中山文化发源地,诸多历史文化标签也为中山留下了繁星般的文史资料。 在市档案局副局长吴冉彬近30年的方志工作中,她的感触颇多。凭着有趣就干的劲头,她两度参加修地方志,渐渐把握了现代中山地方文化的内涵。在她修志过程中,还改变了当时许多人对中山文史的一个误解,当时许多人认为,中山名人的光辉闪耀在民国,现代就黯淡了。 吴冉彬用大量方志内容说明了中山现代人文光辉非但没有黯淡,反而是薪火相传,愈发兴盛。她说,中山文史不仅辉煌在民国,同样灿烂在现代,当中蕴含着的宝贵经验与知识被沿用。 庞大的中山文史资料,在市社科联主席胡波看来,是对正史的一种补充,俨然一座不可多得的巨大宝库,至今值得人们去探索其中意义。从现在去认识文史,至少有经验和思想两方面的意义。 经验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地方文史对当地政府重大决策的启迪、参谋和借鉴作用。在当前,社会面临转型升级、中山也在积极推行全民修身行动,如何去实现转变的过程,都记录在文史资料当中,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这些社会节点上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也在文史上市可以找到对应的例子。稍加借鉴和分析,效果是显著的。 文史在思想上的意义,在胡波看来更值得看重,文史资料中往往是蕴含着工作总结和个人思想的精髓,是启迪后人思维的重要源泉。他自身体会颇深,在他作中山农业报告的调研过程当中,从文史中发现了大量老一辈中山人的描述当时中山山水的诗词歌赋,这些内容的引用使得整个报告脉络越发清晰和真实。他在参与商业博物馆设计时也同样运用了查阅文史的方式,从中了解中山买办文化、了解到了中山商人的优良品质,为博物馆增添了中山气息。 “文史与新闻,就大的范畴讲,都属于信息学的范畴,都是以信息为中介的;都是某种价值的载体;都具有新闻特征,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现在的历史。”中山日报副总编辑郑万里从探索新闻与文史共性出发提出的观点,引来众人瞩目。这些共性决定了两者都要通过尽可能多收集材料的手段,去还原、接近历史的真实与新闻的本真。如同新闻本质追求的是价值一样,文史也在同样追求着这种价值,都是一种对价值的追求。 ■文史抢救刻不容缓 在文史对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的同时,文史的保护却正在遭遇着一种不断流失的命运。 “文史研究如同新闻一般,挖掘的信息越多,才越接近历史的本真,因而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史资料来验证历史的真实,但现实是鲜活文史越发枯竭。”郑万里感叹,“抢救文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郑万里对于文史资源的流失感受至深,在创作《梦回东方》的过程中,他带领创作团队分四个小组走访了美加地区、欧洲地区、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等地的许多掌握大量文史资料的老华侨华人、专家学者,采访时许多人已是迟暮老人。更让人痛心的是,许多老人在接受完采访后,不久就离去了,采访中留下的言语也成为了留在世上最后一手的资料。当时未能及时录像的信息,也无法从其他处再获取。郑万里说,他很支持用影像手段把一些老人的内容记录下来,把文史第一手资料抢救下来。 胡波也表达了对抢救文史的认同。他正在进行的《口诉历史》抢救文史工作中,就遇到了相同的内容,在北京访问3位老人后回来,节目都还未制作完毕,北京方面已告知有两位老人离去了。剩下的一位想要去再补充采访时,对方家人已告知老人进院,不能再接受采访。“这些老人离去,他们所知道的历史也随之而去,是一笔无可估量的损失。” 胡波说,他所知道的是,现在很多掌握丰富历史信息的老专家、老领导、老同志,年龄都在80岁以上了,抢救时间紧迫。目前他正在积极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按照年龄的高低争分夺秒抢救历史资料,希望尽可能多地留下信息让后人能看到最接近真实的历史。同时他计划在今年11月推出第一部口述历史的书籍。 韩泽生也参与到了抢救文史资料的讨论,认为文史资料再不去抢救,就要被埋在地下了。她本人在工作中就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苦于其中内容太多,一时还未能及时整理出版。 她呼吁社会能够给与文史更多的关注,希望获得社会资金的支持,把收集回来的文史资料出版成书,为子孙后代留下启智的财富。 ■文史育人应在当下 随着沙龙活动的推进,讨论气氛渐浓,不少听众也参与到了文史现实意义的讨论当中,其中文史育人成为了最热的话题。 社会上一直认为,文史这类枯燥的内容,不是年轻人喜欢的范畴,有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一名现场听众举了例子,说明年轻人对文史的关注。不久前,微博上有人抛出了几个中山石岐古旧街名和地点名,不多时就引来许多人关注,并询问这些地名和街名的来源,许多人翻来覆去找不到最准确的答案。事实上,这些内容早已在中山文史资料中有详细介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资料。所以年轻人不喜欢文史是不成立的,是我们的文史要思考用怎么样的姿态去迎接年轻人。 而事实上,一些学校和组织也在越来越注重文史教育。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老师肖飞就表示,目前学院内已制作了《孙中山研究简易教程》,发放到学院每一位一年级新生的手中,让新生能够了解到孙中山文化和精神。 市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杨海也表示,目前孙中山研究会也一改过去老气横秋的状态,吸纳年轻会员入会,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孙中山文化研究。 ■大文史开创新格局 文史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结晶,是一个国家民族心理组成的核心部分,文史具有繁荣文化、存史资政、教化育人、团结励志等作用。有感于此,丘树宏昨日提出,要以开放思想办文史,从体制各方面推进文史工作。他首次提出了要以大文史开创中山文史新格局。 大文史概念在丘树宏看来,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地方文史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财富,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是一个地方民众心灵的归宿。挖掘、收集和整理地方文史应是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不仅仅是政协一方面的工作,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站在人类历史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上,统筹兼顾当地文史资源,集中人财物进行统一性收集、整理和开发。 丘树宏认为,大文史是概括了地方文史资料工作在人类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史资料属国有资产,地方党委和政府负有不可推辞的发展责任。其次地方党委政府应以统筹兼顾的方式把以往分散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集中集合到一处,合力发展地方文史资源。 据悉,我国国家领导人相当重视文史的收集整理工作,1959年周恩来提议在政协组织中成立机构进行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现文史工作成为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协的特色工作之一。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大国的崛起,国民对文化传统继承渴求,以及文化强国、文化强市的需要,文史资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文/本报记者 梁东麒 图/记 者 余兆宇 字数: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