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余乃刚痴心保护古旧民居

保护不能把门关上
发布时间: 2013年07月17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本报记者黄启艳 图/记 者吴飞雄  

  广东省收藏协会副会长、中山本土藏家余乃刚坐在台上,耐心地给每个人签名,他的书——《书陶雅韵》在中山书展上签售,他在每本递过来的书的扉页上签上自己的雅号——桂山老樵,并微笑着跟人解释,“桂山”,是五桂山的意思,“老樵”,是因为自己曾经是执业医师,在五桂山采过药。“所谓耕樵渔读,我曾经也算是个砍柴的。”余乃刚对记者说。
语录
  我市古旧建筑布局比较分散,参差不齐,损毁严重情况不容乐观。我不赞成把古旧民居修缮后,就把门关起来,没有人气这些民居很快就会坏掉,要对古民居进行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产业,以此让旧民居“活”起来。

  预计今年会出一本纯本土历史的书,我将梳理这个时期的香山文化,并给每个图片配文字,尽量让新老中山人了解中山历史。

  ■走遍全国各地“寻宝”
  20多年前,余乃刚开始着迷于收藏古陶瓷,走遍全国各地“寻宝”,目前已经成为陶瓷收藏界的知名藏家和鉴赏家。此外,从小临摹碑帖的他一直对书法情有独钟,在收藏古陶瓷的过程中,他一面感受古陶瓷这种在历朝各代从未断代的艺术品承载的历史文化,一方面研习书法,从古陶瓷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在两种艺术形式中找到共通共融之处。
  如何练得一手好字?余乃刚对记者表示,字写得有境界要有三个层次:技、识、德。
  第一个层次是技法,通过临摹碑帖,看能否与原帖神形一致,这是基本功。
  第二个层次是见识,看你见识有多广。写字不能单纯看技法,如果缺乏对其他领域的见识,没有对书法以外的艺术领悟,那么书法本身汲取的“营养”不够。余乃刚以自己的经历解释,有些古陶器上会有铭文,通过与碑帖的文字互动,可以发现在同一历史有相似的表现形式,这正好可以佐证当时的书法风格。比如从古陶器中就发现,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在晚唐、五代十国就已经出现,只不过黄庭坚成了集大成者。他认为学习书法也需要自己有文化沉淀。“自新中国成立后,书法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被割裂出来,其实在古代文人名家都是才艺相通,都是国学家,比如苏东坡,只有对其他艺术有自己的领悟,才能汲取养分,落笔大胆。”
  第三个层次余乃刚认为是“德”,书法的造诣高低不在于技法,而在于个人修为,即“德”的高度,历朝历代的著名书法家都是融“德”于“字”。一个人如果道德败坏,他的字即使技法再高,估计也是没有人愿意买,就更别提收藏了。对于自己而言,余乃刚认为写字是一件“余事”,是自己的终生爱好,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近年来,余乃刚经常出现在慈善拍卖场合,他表示,这正是从艺术中悟出的修身之道。
  ■让旧民居“活”起来
  由于经常在全国各地 “寻宝”,其他城市对于古旧民居的保护给余乃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从内蒙古回来,看到他们的古城民居保护得较好。”余乃刚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山人,关注古旧文化的余乃刚对中山的古旧民居也非常有感情,当选为政协委员后,他第一次写提案就呼吁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要加大对古旧建设的保护,如139街区、三溪村等。余乃刚说,我市古旧建筑布局比较分散,参差不齐,损毁严重情况不容乐观。“其他城市可以做好,中山也可以做到。我不赞成把古旧民居修缮后,就把门关起来,没有人气这些民居很快就会坏掉,要对古民居进行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产业,以此让旧民居‘活’起来。”
  ■整理史料“记录”历史
  《书陶雅韵》中,余乃刚梳理了古陶历史,从商代一直到清代,从历史发展到器物演变,以及器物功能特征等,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得以重现在读者面前。这已经不是余乃刚第一次梳理藏品,再现历史。出于对中山的感情,自涉足收藏起,余乃刚就一直收集与中山有关的历史物品。在他看来,书是文化之本,是人类历史的载体,人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文献和书。余乃刚希望将这些散落各地的文物和史料通过书本 “记录”下来,让后人可以了解历史。
  作为本土藏家,余乃刚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收藏和记录,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的历史。2011年8月,余乃刚自费出版了《辛亥物语》,以图片形式展示了其平生所藏的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物品,包括各种珍贵的文献、书籍报刊、证件、票据、招贴、器物、画册、信函、地图等。
  “预计今年会出一本纯本土历史的书,将收录我收藏的中山清代、民国时期的文物、图片、珍贵书籍等,我将梳理这个时期的香山文化,并给每个图片配文字,尽量让新老中山人了解中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