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伟人精神文脉连接中山与台湾

发布时间: 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锦润  
翠亨新区效果图。 记者黎旭升翻拍

  宝元鞋厂是我市知名台资企业。(资料图片)
  记者文波摄

  作为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与台湾有着特殊的历史、人文渊源,日益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地区。多年来,我市秉承一代伟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挖掘和发挥对台工作的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在两岸合作的许多方面先行一步。伟人故里和祖国宝岛,通过伟人的精神文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山对台交流交往大事记
  (改革开放后)
  1986年6月,中山台湾同胞台胞亲属联谊会成立。
  1988年,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和南艺制革有限公司设立,拉开台资企业在中山发展的序幕。
  1993年12月,中山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83家企业成为会员。
  1998年3月,纬创资通中山基地在火炬开发区成立,投资总额超过2亿美元,现为中山最大的台资企业。
  2004年12月,由市政府无偿提供用地8000多平方米,台商、台资企业集资兴建的中山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馆落成。
  2007年10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20 多人首次到访中山。其间,连战参观孙中山故居,并向孙中山铜像敬献花篮,为孙中山故居题字。
  2009年6月,市台务局推动中山市台湾同胞台胞亲属联谊会组团赴台,中山台胞台属首次在岛内与岛内亲人会面。
  2010年2月,居住在石岐的台湾居民徐政纬成为中山首个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
  2010年8月,代市长薛晓峰率中山市经贸文化交流团随省赴台参加 “台湾·广东周”活动。
  2011 年 1 月 1 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实施,好来化工(中山)有限公司当日获颁ECFA 实施后的广东省首张产品原产地证书。
  2011年4月,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与台湾中国时报集团《旺报》签署紧密深化合作协议;5 月16 日,《中山日报》文章以“报中报”形式刊登于《旺报》的专版。
  2011年8月,台湾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学习。9月,中山首批学生赴台入学,其中就读本科课程学生9人、研究生课程1人。
  2013年6月,市委书记薛晓峰率团赴台,拜会台湾经济界及知名团体、人士,全面推介中山翠亨新区,诚邀台湾政商界朋友、专家学者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
  2013年7月,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在中山举行。
  改革开放造就经贸伙伴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台湾地区逐渐成为我市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无论是台湾企业到我市投资,还是对台进出口业务,都在我市经济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市台办提供的数据,我市现有台资企业963家,累计投资额47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7.86亿美元。多年来,台资企业项目数、实际利用台资总额均占中山实际利用外资项目和资金总量1/3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前列。
  另外,据中山海关提供的数据,台湾地区还是我市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地区,近年甚至成为进口地榜首的“常客”。比如今年上半年,我市从台湾地区进口7.3亿美元,领先日本的6.8亿美元和欧盟的2.7亿美元,成为中山最大进口地。
  市台办有关人士分析,台资企业在我市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0),初期试水探索阶段。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和南艺制革有限公司的设立,拉开了我市利用台资的序幕,这期间带来的产业大多是制衣、制帽、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第二阶段(1991—1999),调整稳步发展阶段。台商对中山的投资保持相对稳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五金、机械、电子、IT 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第三阶段(2000—2005),迅速扩大提升阶段。台商投资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由资本密集型向资本、高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大财团、上市公司转变。第四阶段(2005至今),优化理性增长阶段。随着中山经济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这阶段投资总量与以往相比有所减少,但投资更趋理性化、长远化和根植化,质量越来越高,结构趋于优化合理。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部分台资企业注销和关停,引进台资项目逐年大幅减少,但增资额比2008年以前显著增加,同时基本实现了理性化转型升级,并涌现出一批转型升级标杆企业,带动了企业探索新的发展路向。
  据了解,我市台资企业行业产业分布广、门类多,涉及的有电子、IT、化工、婴儿车、五金、机械、制鞋、制衣、食品、运动器材、健康医药等30多个。其中,制造业占全市台资企业总数接近95%。在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下,台资企业逐步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如火炬开发区形成了以 IT、健康医药、运动器材为中心的产业群,三乡形成了以箱包、制鞋为中心的产业群,东升形成了婴儿用品为中心的产业群,民众形成了以纺织为中心的产业群。一些具有国际化规模的台资企业也集中力量把在中山的主体企业打造成总部经济、联盟基地或者研发中心。如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已加快整合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工厂举迁中山,把中山建成集团全球制造基地。
  一个符号串联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相同的血缘,共通的文脉,成为两岸合作交流的原动力。在这其中,不管是国共两党,还是两岸民间,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即是孙中山先生,且集中体现于一代伟人所传承遗留的精神和文化。
  长期致力于研究和推动孙中山文化的市政协主席丘树宏指出,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精神符号、文化符号。当前两岸关系正面临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孙中山文化恰好为海峡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架起了一座重要桥梁。
  为了进一步发挥孙中山文化的时代影响力,中山全面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效,在与台湾交流交往方面也不断探索前进。比如,利用台资企业众多的特点,依托经济合作,与台湾开展文化交流;中山市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利用撰写和拍摄《中山路》专著和纪录片的机会全面开展与台湾媒体的合作;以孙中山文化为主题,广泛组织了学术、文学艺术、教育、竞技体育等方面的民间交流等等。
  这其中,中山日报与台湾媒体的合作堪称一种“现象”。《中山日报》是国内唯一可以进入台湾发行的党报。作为孙中山先生故乡的主流媒体,该地区发生的新闻事件,更容易让台湾民众关注和接受。近年来,本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向台湾同胞宣传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成就,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增进两岸的文化认同。2010年1月,中山日报报业集团首次组团赴台湾开展新闻交流活动,分别拜访了联合报、中国时报、工商时报,与台湾报业公会负责人进行座谈,并与中时媒体集团旗下的《旺报》签订合作协议,授权将各自出版发行的报纸提供给对方使用;2010年3月,《中山日报》与台湾《旺报》共同发起举办以“大陆人看台湾”和“台湾人看大陆”为主题的两岸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和欢迎;2011年5月6日起,本报以《旺报》“报中报”形式与台湾读者见面,内容涵盖经济、民生、文化等领域的本土新闻,每周一期,遇到特定议题还会扩大版面。
  关于两地的文化交流,还有一个时间点必须提及,那就是2011年。该年度,借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机,中山市共接待海峡交流基金会台商参访团、台湾纪念辛亥百年参访团、台湾实践大学参访团、台湾媒体交流考察团等团组共18批250人次,推动教育、商界33批182人次赴台湾交流考察。7月份,由《中国时报》、《联合报》、中天电视台等11家台湾媒体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3家内地媒体组成的海峡两岸记者重走辛亥路联合采访团一行40人到访中山,感受孙中山革命精神,推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10月举办“携手·同心——共庆辛亥百年”活动,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两岸青少年学子交流,在中山就读的台商子弟及家长500人与中山学子及家长约1000人参加。
  翠亨新区成两岸崭新合作平台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为中山与台湾的交流合作翻开新的一页。在今天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山翠亨新区将与台湾有关行业协会、团体签订合作意向协议。随着“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战略合作项目”、“永续城市开发合作项目”等10多个项目的引进,关于“翠亨”的理想鸿篇将进一步照进现实。
  2011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之际,这个以“翠亨”命名的全新战略平台在伟人故里扬帆起航,并以“孙中山”为谋划开发的最重要元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表示,孙中山先生是海内外华人共同尊崇的伟人,而包含了爱国主义与开放创新精神的孙中山精神文化实质,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精神”的核心。由此,新区立足于孙中山这个联系着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的独特政治资源和文化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使命,深入挖掘和整合中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此传承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弘扬中国近现代开放创新文化传统,激发海内外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凝心聚力。
  围绕“海内外华人共有精神家园探索区”的定位,翠亨新区把塑造孙中山文化品牌绘入蓝图,打造两岸四地更紧密合作示范区: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实施翠亨论坛、艺术殿堂、创想基地等文化交流载体,吸引国内外文化传播集团、娱乐传媒集团和大型文化项目落户,鼓励市企业与国际文化产业集团合作……
  与此同时,翠亨新区也出台了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政策,向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社会各界伸出合作“橄榄枝”。比如对总部企业项目给予一次性高额奖励、高级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上市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以及对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和人才引进的一系列专属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