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凝聚两岸共识同筑“中国梦”

近百位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山思想与中国梦
发布时间: 2013年07月25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本报记者冷启迪图/记者明剑  

"中山思想与中国梦"分论坛会场。


  核心提示
  昨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第一分论坛近百位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山思想与中国梦。与会学者表示,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 “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用三民主义、实业计划等思想来支撑,这一口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先声,与我们现在提出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有一脉相连的地方。为了实现共同的梦想,两岸必须凝聚共识,增进交流与融合,共同筑造“中国梦”。
  两岸协商进入深水区
  潘锡堂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武力迫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许许多多不平等条约,从而极大地控制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命脉,中国又面临着军阀割据的局面,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是时代向一切爱国的志士仁人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孙中山始终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中国为什么要统一、如何统一、统一的障碍何在?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贯穿在他的许多文章、谈话、文告、著作当中,构成了孙中山中国统一的思想。
  自从2008年,马英九 “5·20”就职演说中肯定了 “92共识”之后,海峡两岸恢复了制度化的协商,可以说两岸制度化的协商是否恢复,是否签署了相关协议,成为这些年两岸关系的晴雨表,随着九次高层领导间的会谈,两岸迎来了最好的时期,但也逐渐驶入 “深水区”,我们期待深水区如两岸共建办事处,开展官方授权的政治对话等方面能有突破,达成协议,因为这不仅符合两岸人民的需求,更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伟业需要民众支持
  纪欣 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前主席、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集人
  中山先生曾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也说过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民众的支持,要巩固深化两岸和平发展的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条件,务必要在民间做一些工作。
  台湾一向以实施 “美式民主”为傲,民主的真谛在于尊重他人不同的抉择。世界各国地区不分大小,不分地域,都必须尊重其他国家独立选择的发展道路,而且,任何国家只有走适合国情,人民选择的道路,才能走得通、走得好。可惜,尽管冷战早已结束,欧美国家却从未停止对实行不同制度或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任意指责,甚至干预他国内政,到处搞“颜色革命”,以邻为壑,严重违反民主的核心价值。中国既主张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国际公平正义,自有权利和义务提醒西方国家,停止干预他国事务。为避免西方国家继续利用“民主法治”诋毁中国,也误导台湾民众,大陆有必要加强宣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决定了命运,并应以深入浅出方式,广为介绍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政协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国家领导人与公务人员的养成教育、少数民族与宗教政策,以及人权保障等政策之具体内涵。尤其,去年 11 月中共十八大与今年 3 月两会召开,引起台湾民众广泛关注,当前正是藉力使力的好时机。
  两岸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李贵发 中华民族团结协会理事
  两岸本来就为一体,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分裂的精神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纪念和发扬中山精神,就是要完成两岸的和平统一。
  两岸一定要向分裂主义挑战,共同携手铲除分裂势力,而且不能坐而论道,要起而行,期盼未来能以两岸的和平统一告慰中山先生的在天之灵。
  两岸增进互信携手共进
  焦仁和 海基会前秘书长、文化大学教授
  自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以来,国共两党持续交流、对话和沟通,为两岸建立互信打下了基础,积累了丰硕成果。
  我们今天谈中国梦,这一题旨下,统一是其中之意,两岸的统一如何实现,这需要客观面对过去,两岸要记取一路走来的颠簸,把握时机,求同存异,增进互信,携手未来,中国梦就一定不会只是个梦。
  梦想力量照耀我们前行
  张磊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研究员
  用梦想来概括激情和理想是必要的,一个人有梦想才能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孙中山的梦想很明确那就是振兴中华,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先声,他也是第一个提出这一概念的人。而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两位的梦想完全一致。
  孙中山先生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梦想,尽管梦想没有实现,但他不屈不挠,越挫越勇。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梦想的力量才能照耀我们前行。
  中国梦不同于西方梦
  汤绍成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
  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口号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虽然时空相差甚远,但愿景与远景是一致的。
  这种中国梦与美国梦是有区别的。中华文化崇尚以和为贵,西方迷信权力,中华文化崇尚人性之善,而西方则主张弱肉强食,郑和下西洋,未取别国丝毫土地,但哥伦布却为欧洲的侵略开辟了道路,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西方人则认为霸权才能赢得稳定。所以西方社会一直有强国必霸的传统,例如当今的美国就用美元控制了世界。
  所以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都有共同的文化基因,我们期盼着两岸能够共襄盛举,各尽所能,为达到共同的民族复兴之道路一起奋进,不达目的,永不罢休。
  同一口号团结全国人民
  邱捷 中山大学教授、博导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孙中山应是最受海内外全体华裔敬仰和爱戴的领袖之一。尽管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政治信仰不同,社会制度各异,但对孙中山的无比崇敬则一样。
  孙中山之所以会受到全体中国人的敬仰和爱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热爱,原因就在于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在于他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在于他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一生追求进步,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于他热爱和平,主持正义,光明磊落,天下为公,促进了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率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将广大中华儿女团结在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事业前赴后继。时至今日,这一口号仍然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NGO将促两岸关系发展
  林德昌 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所长、教授
  这些年两岸在经济、文化上的沟通都做了一些工作,但我们在做一些关于两岸关系的民间调研,我们发现,从大陆最初的跟团行到现在的自由行,台湾在这方面开放得越久,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社会认同就越低,可见两岸关系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全球公民社会,这个公民社会有各种非官方组织(NGO),只要有着相同的议题,这些民间组织就会建立起某种联系。大家在共同的国际规范下相互交流协助。
  据我了解,现在大陆有48个社会组织,台湾有4 万多家,有些组织间都有些往来,但是没有实际的合作,如果这种沟通及合作建立起来,那么在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很多问题上,我们就能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工作,这也是我对于民族复兴概念和中国梦另一种角度的思考。
  孙中山职教思想得以实现
  尹绪忠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孙中山职业教育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进行以成年国民为主要对象的职业教育,这些国民因为受社会、家庭、个人的种种原因,年龄长而知识不足,但他们渴望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机遇,国民政府有义务给他们提供求学的机会,以提高这些成年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二是对青年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为农工商各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让学生尽其聪明才力,各分专科,即资质不能受高等教育者,亦按其性之所近,授以农、工、商技艺,使有独力谋生之才”。如果说在当时,孙中山有关青年学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并没有落实到社会,那么他的普及教育思想和成人教育理念则得以落实于实践。1920年,在《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上规定:“凡在自治区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利。学费、衣食,当由公家。学校之等级,由幼稚园而小学而中学,当陆续按级而登,以至大学而后已。教育少年之外,当设公共讲堂、书库、夜校,为年长者养育智识之所。”按照这一法律执行,我国的教育事业才开始步入了现代历史阶段。而今天孙中山职业教育的思想基本得到了实现,但是就质量来说,还须步入成熟的发展里程。
  海权思想以海防为核心
  高安国 中华民族团结协会理事
  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倡导者,也是主张用近代西方文明改造落伍的中国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在他探索中国建国方略的时候,提出了海权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命题——振兴海权、保卫海疆、兴海强国、建设近代化国家。
  孙中山提出海权的时代是中国处于落后的、殖民化加深的时代。其海权思想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形成,但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他的主张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孙中山从进化论角度阐释了海权主张,不仅注意到海洋连接世界市场的重要价值,而且认为可以通过兴海权来帮助中国走向近代化;第二,孙中山在海权主张中强调制海权问题,他关于制海权力量建设的思想包括海上优胜论思想、海军建设应列为国防之首要思想和控制海洋战略要地思想;第三,孙中山提出以港口为策源地的中国实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中国港口发展战略,强调了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的航运业和造船业。孙中山的海权思想是近代中国海权最先进的主张,他把兴海权作为拯救中国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建设近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他的海权思想突破了传统的中体西用、以海防为核心的观念,更多地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整体利益思考近代化海权问题。
  实业思想探索中国梦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导
  许多人认为一般革命家都是破坏者,不是建设者,但孙中山却不是,从最初上书李鸿章被冷落丧失对清政府地方实力派的幻想,毅然决然走上了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在为革命奔走呼号的同时,孙中山并没有忘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新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是为了最终能够谋求中国的独立与富强,如果说在武昌首义之前,实业建设还不是孙中山所思考的中心和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后,国家建设问题便成为孙中山思考的中心,其实业救国的思想也日臻成熟。尤其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实业”与“建设”更成为孙中山谈得最多的话题,直至宏大的《实业计划》出台,孙中山的实业思想遂达到一个顶峰。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具体包括有六大计划,其主要内容为: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三大世界级港口;修筑总共十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修筑百万英里长的公路网;整治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发展轻重工业和现代农业,规划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的各项实业。显然,这是一个旨在全面发展中国经济,实现工业化,从而振兴中华的宏伟计划。如今我们都在一步步按照他的设想去做,这一切,都证明孙中山当年的实业发展规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也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
  他密切关注现实,又不忘历史,同时展望未来,不把西方的经验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中国现实去探索,他的这些探索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梦”实现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