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中山美食文化
发布时间:
2013年11月07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本报记者梁东麒图/记者明剑
昨日,2013年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在市政府会议中心三楼举办。
黄仲斌
梁士伦
麦广帆
昨日,我市举办 2013 年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市政协主席丘树宏等出席会议。
市政协围绕重大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每年举行一次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至今已是第24次。今年市政协与市政府共同商定将“实施美食文化‘五个一’工程,全力打造新派粤菜名城”定为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的主题。
主题确定后,市政协组织课题组先后到南京、常州、扬州、上海等地调研,邀请中山饮食业商会代表召开调研座谈会,广泛听取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的意见或建议,最终形成7万余字的《实施美食文化“五个一”工程全力打造新派粤菜名城》的研究报告。昨日,这份报告的全文也首次整体呈现,掀起了关于中山美食文化的大讨论。
美食文化研究报告
长达7万余字的报告当中,昨日首次整体呈现,其内容的真实、建议的准确,赢得了与会代表广泛认可。
报告沿着文化切入打造新派粤菜名城的意义、中山市饮食业发展现状分析、推进“美食中山、粤菜名城”建设的主要意见和建议、推动“美食中山、粤菜名城”建设的保障措施的主线展开,内容涵括了对中山美食起源的发掘,中山美食渐成一系的探究,以及中山美食未来发展的可行规划。
市政协副主席麦建章就研究报告作主题发言时表示,半年多系统深入的调研和广泛的研讨,形成了本课题文本,课题旨在梳理中山饮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中山“粤菜名城”建设、推进饮食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我市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富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为市政府提供翔实而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
中山美食文化
何为中山美食文化?报告中第一次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概念,独树一帜又丰富多样的中山文化,自然孕育了独特而又丰富的饮食文化,无论是中山物产、还是中山饮食,不仅充分体现出了“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更体现出了中山人的人本理念和创新精神。中山美食文化起源于独树一帜又丰富多样的中山文化。
报告指出,经860多年历史演进的中山,汇聚了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饮食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数百万民众,凭借毗邻港澳之地利,得近西方近代文明风气之先,物阜民丰,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新老中山人世代友好相处、开放包容和谐的典范人文氛围。这种独树一帜又丰富多样的中山文化,结合上中山人讲吃、敢吃、爱吃、会吃,对美食有着“天然的”追求和“天生的”偏爱,由此使中山成为了国内新派粤菜的发祥地。
【关键词】
“美食中山、粤菜名城”品牌
报告指出,石岐乳鸽、沙溪扣肉、神湾禾虫、黄圃腊味、小榄鱼球、海洲鱼饼、东升脆肉鲩、咀香园杏仁饼……中山特色美食众多,却均以镇区甚至村来冠名,没有打出“中山牌”,虽然本地几乎是人所共知,但却不利于对外宣传与传播,让人很难将其与中山联系在一起。因此,应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行业协会的统筹力度,通过统一的美食中山形象设计和有计划地宣传推广,借助于市场的力量将这些分散于不同镇区、不同时令的特色美食均冠以“中山”二字,并且将分散的特产、美食进行科学的分类、出台统一的产品标准,统一以“美食中山”之名义进行推广,扩大市场影响力,实现饮食产业的扩张经营。
【关键词】
新派粤菜发源地
“新派粤菜”之所以称为“新”,更多是把传统粤菜精华掌握纯熟后,添加一些新的元素,创造出新的组合,形成新的变化。
“新派粤菜”打破了传统粤菜贵族化的 “黄金圈”,菜肴的价格也从低到高,并比较合理和理性,同时向全民化发展,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顾客的需求,中山市也借此获得国家级“粤菜名城”之殊荣,“美食中山、粤菜名城”的坚实基础由此奠定。
中西合璧的新派粤菜,中山无疑是发源地。于1980年12月 28 日正式开业的中山温泉宾馆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由港澳著名企业家霍英东、何鸿燊先生等人投资兴建,由岭南派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设计,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名,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活化石”。为了提高厨师的烹饪水平和服务员的素质,宾馆开业前后,霍英东先生曾分批共派出100 多位员工到香港、澳门当时最好的酒店去学习。在港澳学习过的厨师,将许多西餐的食材和烹调手法,融入到粤菜当中,为粤菜带来了很多创新的意念和观念,并不断推陈出新,在用料搭配、烹制方法甚至在器皿上台等方面均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形成了许多新派的饮食菜式,使粤菜的内容更丰富、更新颖。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海港大酒楼、天天渔村、石岐佬等中华餐饮名店和国际酒店、一品御厨大酒楼、富华酒店、金钻酒店等国家钻石级酒家酒店,拥有嘉豪、厨邦、美味鲜、鹰唛等一批国家级知名食品生产企业,并为国家餐饮业发展培养输送了不少人才,更是延续了新派粤菜发源地的发展。
【关键词】
文化为媒
以中山美食文化为媒,推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报告指出,时至今日,要打破“就美食论美食”的局限,促进饮食产业关联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进而实现“一业创新、带动多业联动”的效应,中山美食需要引入文化元素。
以石岐乳鸽、脆肉鲩等中山美食为原点,就可以画出一个同心圆。第一圈层是以粤菜调味品、原辅料和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化生产的粤菜生产基地;第二圈层是一个集生产工艺展示、粤菜文化传播、特产购物、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粤菜文化旅游景区。一二圈层良性互动,借此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三级跳。
打造粤菜名城,将使中山在三产联动、文旅融合的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逐步形成一个一、二、三产业联动的粤菜文化城市体验区。
【关键词】
发展优质食材种养基地
要成就中山美食,从源头食材上抓起意义重大。
报告指出,中山市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71.15万亩,其中全市绿色食品生产面积3.7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生产面积14.7万亩。近年来,中山市以港澳食品供应基地为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型农业发展,培育绿色食品。目前,已建立了1个国家级、3个省级、16个市级农业(渔业)标准化示范区,绿色食品A级认证、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分别为9个和44个,制定了9个地方性农业生产标准。
未来将在继续加大发展优质食材种养基地,建设包括现代渔博园等重点建设项目,为中山美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好食材。
代表热议
市政协委员、中山奕安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仲斌
政府应鼓励本地有条件居民
从事本地食材种养
黄仲斌认为,中山有着非常地道和丰富的食材资源,如石岐乳鸽、神湾禾虫、神湾菠萝、东升脆肉皖、三角粉葛等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食材原料。他建议中山市政府拨出小部分土地,对本土优势明显的食材划出相应的种养区域。鼓励本地有条件的居民从事本地食材的种养,并佐以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大力发展本地食材种养为契机,打好绿色、有机、无污染这张牌。之后再逐步建立健全地域化认证管理体系,完善认证管理及信息化管理制度,对在该区域种养的特色食材进行产地认证,注明产地,标出“正宗”字样,贴牌销售。打造一批中山本土特色食材种养的龙头企业。
其次,可以利用现有的中山饮食文化特色,挖掘香山文化的底蕴,在中山城区选择合适的位置,划设专门区域,建设能够代表香山文化、凸显中山饮食文化特色的步行街道,把所有利用中山本土食材制作的、且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美食、小吃等全部集中起来向新老中山人全面推广。借助于文化的力量,为中山饮食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柱。
黄仲斌表示,孙中山先生这张历史文化名片及伟人故里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为中山进行重新包装,树立鲜活生动的城市形象,提升中山在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作为“美食中山粤菜名城”的文化魅力提供了天然优势,建议市委市政府可借此推动中山饮食文化作为新派粤菜在整个粤菜系统中的引领作用。
市政协委员、中山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士伦
以打造“美食中山”为抓手,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梁士伦认为,进入“十二五”以来,面对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能级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发展问题,全市各界有识之士为此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研究和探索,“转型升级”由此也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是总体而言,在依然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的大背景之下,三个一百战略、新三百计划、“三重”建设以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等等重大举措,大都是针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希望能够以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来实现 “以增量稀释存量”,优化工业结构;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比重的期望也主要将重心寄望于现代服务业,对于与制造业一样位居主导地位的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着力相对不足;而总量仅占GDP百分之二点多的农业更是处在几乎被遗忘的地位,研究不足、关注不够、着力不多。
就服务业而言,近年来发展成绩显著,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10 年的39.22%优化到目前的42%,实属不易。但大家必须正视的问题是:我市的服务业几乎和制造业一样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空间受限、竞争力相对下降、亟待转型升级的问题,在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需要从传统服务业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产业作为试点,为带动其他的传统服务业提供样板和经验,并且这个试点产业至少应该具备发展基础良好、文化内涵深厚、产业关联度大、发展前景美好这四个条件。而具有传统优势的中山饮食业无疑是一个不二的选择。
中山历史上与美食结缘,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近两年来中山餐饮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全市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由2011年的22.6亿元下降到2012年的19.4亿元,今年的形势更不容乐观。我们不能将此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形势的严峻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应从根源上去寻找答案。比如,中山饮食文化底蕴深厚但提炼不足;中山是粤菜名城,但因缺乏有限的整合营销传播,很多金牌名点包括全国粤菜名城的金字招牌,实质连大多数本地人也不清楚;虽然食肆酒店林立,但却又有太多的人为找到特色的美食而茫然,曾经火爆的岐江食街、中山的尖沙嘴无奈地成为中山人的回忆;中山美食品牌资源散乱,缺乏统一规划和系列化的开发,缺乏弘扬美食文化、展现中山美食品牌的平台载体,缺乏具有号召力的节庆活动;以打造职教名市为目标的中山,众多的职业高校中鲜有开设培养餐饮人才的专业;政府对于餐饮业的认识与关注不足,导致创新多多、不乏饮食界大佬的中山难以留得住大牌名企,这一系列的问题无疑需要政府和业界深思。
市政协组织委员代表通过前期的系统调查研究,将打造“美食中山、粤菜名城”作为今年的重点课题,并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梁士伦建议,市政府能够将餐饮业作为传统服务业领域转型升级的试点,尽快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组织开展进一步的专题论证,整合全市资源制订“美食中山、粤菜名城”发展规划,尽快研究出台专门的试点产业促进政策;落实打造“美食中山、粤菜名城”的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支持东升脆肉鲩、阜沙鱼博园、南朗无公害蔬菜、坦洲的绿色水果、神湾禾虫等特色食材基地建设,完善从食材生产基地、到流通、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上的系列标准体系和高标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推进饮食业与养殖种植业、休闲旅游、会议会展等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鼓励美食文化相关的服务业新型业态创新;鼓励品牌餐饮企业“走出去”实施品牌输出、拓展发展空间。市饮食业商会会长麦广帆中山美食文化需要打造与积累
作为中山饮食业商会会长,自身也是饮食行业经营者的麦广帆,一矢中的地指出,中山美食文化需要积极打造与积累。麦广帆表示,中山美食文化其实名声在外,每天从港澳来中山来品尝美食的人数不下2000人,然而这种良性的基础却未能为中山美食发展赢得动力。如今中山的餐饮行业存在分散化、同质化、低档化的倾向,传统的美食缺乏推广,新的餐饮行业又缺乏规范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山美食文化的政府打造力度不足以及民间积累的缺失。反观中山周边的顺德,每年举行的厨师节、美食节吸引了全国美食行业专家、众多游客前来觅食,中山却鲜有这样的平台。同时,现在中山也没有一家专门的餐饮学院来规范餐饮服务水平,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此外,现在中山能够找出多少家一家三代人做美食的企业?缺少这种美食世家,也使美食文化难以沉淀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