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树宏等10名忠实读者荣获羊城晚报十大“金牌读者”
发布时间:
2014年01月26日 作者:中国作家网 钟谐
活动历时近三个月,上千名读者报名参选,羊城晚报社3000多名员工投票产生。
多天的“内心碰撞”、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来信、不同年龄层和各行各业读者的诚意拳拳……2013年10月启动至今的羊城晚报“寻找金牌读者”活动终于落下帷幕。1月23日上午,该活动颁奖大会在羊城晚报创意园演艺中心举行,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等10名热心读者荣获羊城晚报十大“金牌读者”。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0月活动发动至今,羊城晚报收到上千名读者“自荐”:羊城晚报官方微博、羊城晚报报料微信、QQ报料平台、热线电话,都有读者踊跃报名。而在羊城晚报社内部,3000多名员工参与了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金牌读者”。活动围绕“谁是报料王”、“谁是读报王”、“谁是办报王”展开,最终从报名者中预选了200名,然后再选出40人进行“终极PK”。本月23日,羊城晚报将为读者准备一场声势浩大的颁奖会,最后李楚源、杨斌、丘树宏、冼东妹、李思聪、沙志仁、符德晖、方泽浦、严诗喆、王佳
夺得大奖的10名“金牌读者”,每人获得5000元现金大奖。
参与活动的“金牌读者”中,有103岁的高寿老人、也有正在读中学的花季少女,有深爱本土文化的老广、也有远在大洋彼岸的博士,还有来自商界、政界、美术界、文艺界等领域的个中翘楚。他们获选的理由虽然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从他们和羊城晚报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份报纸对人生乃至一个社会领域的影响和推动。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分享,也是一次团聚,更是羊城晚报和读者感情的一次升华。在未来,羊城晚报将继续陪伴着读者,并努力成为读者心目中永远的“金牌报纸”。
(杨讯)
新闻链接:
我与晚报的恋歌要用一生来感受
假如说人生是舞台,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扮演和经历过的角色可真多。
当过农民、生产队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公社放映员,也干过市委秘书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还是作家、诗人、人文社科学者。
丘树宏说,他还有一个重要角色,至今也不愿“离职”的就是《羊城晚报》的编外工作人员——永远忠实的读者、作者、通讯员,他说,愿意一辈子为《羊城晚报》服务。
“《羊城晚报》对我有恩,它是我的媒人、生活伴侣、人生导师!”《羊城晚报》与丘树宏同在1957年诞生,丘树宏觉得,与《羊城晚报》的情谊,与生俱来。
“校园才子”苦练写诗
30多年来,无论调到哪里工作,丘树宏的行囊里,总会带着一封信,牛皮信封已经发黄。信封里装着一份《羊城晚报》,那是丘树宏第一次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的样报。
从高中起,爱好写作的丘树宏就在县里的报刊发表作品,1978年考入惠阳师专后,更是如鱼得水,经常有文章见诸地区和县一级各种报刊。不过,当丘树宏投稿到省级以上报刊后,却收到了一张小小的退稿单。
于是,丘树宏便开始熬夜苦读《羊城晚报》的副刊,尝试用各种文体写作,反复磨炼,只期望能在省报发表只言片语。然而,却一直杳无音讯。正在丘树宏想放弃的时候,同系小师妹(也是他现在的妻子)便鼓舞他:“你就是写诗的料,你肯定能写好。”
丘树宏来了精神,“半年之内,我一定要有突破!”他整天苦思冥想,课室、宿舍、湖边、山坡,处处都成了他创作诗歌的“工厂”。
“花地发表了我的诗!”
好日子终于来了。
丘树宏至今仍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那时1980年11月的一个下午,他收到一封信,信封上印着“《羊城晚报》”,他的心跳瞬间加快,“投稿多了,有了经验:报刊社寄来的信很薄,那是退稿;寄来的重些,那可能就是刊用了。”
眼前的这个牛皮信封,又长又重,“我激动得喘不过气来,简直有点手忙脚乱,不知道是怎么撕开信封的。”打开信封,果然,在1980年10月31日的《羊城晚报》“花地”版上,真真切切地刊载着他写的诗歌《北风吹过》!
“我终于在省报发文章了!”丘树宏说,当时真有点“范进中举”的感觉,这种喜悦不亚于考上大学。“因为这首小诗的发表,给了我太大的信心,让我坚定走上写作之路,也让这篇作品成了‘敲门砖’。我是多么感谢《羊城晚报》,多么感谢‘花地’,尤其是感谢那位素昧平生的编辑!”
十多年后,丘树宏才得知,当时编辑这首诗的,是著名诗人左夫。左夫告诉他,“花地”有个传统,就是乐于发现、培养初试啼声又具潜质的新秀。“《北风吹过》这首抒情短诗令我眼前一亮,诗中那种浩然的思量力度、社会责任感引起了我的共鸣。”
诗歌让他爱情事业双丰收
重拾信心,丘树宏一发不可收拾。
大学毕业后,丘树宏回到家乡连平县,当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创作春风得意的丘树宏也收获了爱情,与鼓励他的小师妹共结连理,“我一直说,《羊城晚报》是我们的媒人,《羊城晚报》对我的栽培,印证了妻子预言的伟大。”
丘树宏很想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有天他突发奇想,给刚上任的县委书记写信,附上《北风吹过》等剪报,想调到县文化馆。没想到立马就得到了县委书记的约见。
一见面,县委书记便开门见山:“你能在省级大报上发表作品,说明你能写,就来县委办公室工作吧。”
“是诗歌让我走上仕途,假如不是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作品,我恐怕难以转岗!”回忆往事,丘树宏感慨万分,“必须感谢《羊城晚报》,50多年来一直坚守‘花地’这个纯文学阵地。对于我来说,是‘花地’发现了我、支持了我、培育了我。”丘树宏动情地说。
从作者变身“编外人员”
随着丘树宏的头衔越来越多,与《羊城晚报》联系也更紧密了,不知觉间,丘树宏从《羊城晚报》的一名作者,变身为《羊城晚报》的一名编外人员。
2003年,广东省委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丘树宏马上与《羊城晚报》合作,张罗了一次“沙龙”,组织广东官员和学者中的知名文化人聚集珠海,研讨如何建设文化大省。几天后,丘树宏又在“花地”发文:“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他还首次提出“香山人文”概念,引起社会反响。“花地”为此组织了近3个月的大讨论,引起各方关注。
2006年9月,“花地”拟在全国率先开展“手机短信”征文大赛,报纸还没上街,没有约稿,丘树宏就寄来他写的文章《手机?短信?诗歌》,正好作为开篇,为大赛鸣锣开道。
丘树宏说:“我与《羊城晚报》的‘恋歌’讲不完,只能用一生去慢慢感受,继续编织与《羊城晚报》的美好恋歌。”
(2013年12月21日《羊城晚报》A4版 文:羊城晚报记者 尹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