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飘摇的历史建筑
发布时间:
2014年02月24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本报记者吴娟 穆瑞 图/记者夏升权 黎旭升
▲位于横栏镇横东村的这座历史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南方骑楼,曾经是"中山县横栏供销合作社"。
这张被拆部分的历史建筑图片曾在本报刊出后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在刚刚结束的中山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庾江碧等人提出了《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修缮的建议》。就在两会之前不久,横栏一座近现代历史优秀建筑被屋主拆了盖新房,记者从市城乡规划局历史建筑文化保护中心了解到,这是挂牌以来被拆除的第一座历史建筑。但是,这会不会是被拆除的最后一座历史建筑呢?现实似乎不令人乐观。
■屋主私拆历史建筑面临处罚
面对着仅剩的半片 “历史建筑”,残剩骑楼的主人陈先生有些进退两难,本欲一拆了之的他陷入了彷徨。对此,规划部门当即表态:按原建筑高度、位置和风格予以修复,且保留有特色的建筑立面、建筑构件和其他风貌要素。
位于横栏镇横东村的这座历史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南方骑楼,曾经是“中山县横栏供销合作社”。30年前,两名当地村民将整栋骑楼买下,身为产权人之一的王姓屋主还在骑楼隔壁经营着一间商铺。这幢面容沧桑的老房子,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已经破旧不堪。“时间太久了,去年底想拆了重建,打算自己住。”屋主王先生一脸无辜——什么是历史建筑?别说他不知道,就连横东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
在寒风细雨中探访横东村的这座历史建筑,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骑楼被拆部分已被钢筋水泥取代,另一半骑楼上颇具特色的“万”栏杆已残缺,青苔爬满石柱,一楼牌匾镶嵌着商铺的名字,由于风雨侵蚀,大部分斑驳脱落,不过仍依稀可辨认出“横栏供销社”字样。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才知道这栋建筑的点滴历史,头发花白的邻居胡伯说:“这座骑楼是有些历史了,以前是商铺,后来就被用来当供销社,至于什么时候建的就不得而知了。”
好端端的历史建筑就这样被夷为平地,烟消云散了?一向热爱古建筑文化的村民周先生见后,深感痛惜,并立即致电本报报料,希望这样的“历史印记”能够得到社会关注。然而,楼顶“中山县横栏供销合作社”的名称已斑驳不全,只剩下“中山县横栏”几字,规划部门标挂的“中山市历史建筑”铭牌也不见了踪影。
残剩下的半片骑楼内,里面墙壁脱落、地面肮脏、杂物堆放,其中侧墙已经部分破损,土砖松松垮垮地垒在了一起,头顶的瓦片零散不全。这半片骑楼的“主人”陈先生说:“不管是什么历史建筑,你看隔壁打桩震得侧墙都开裂了,不拆也得拆啊。”
横东村历史建筑被拆的消息见报后,市城乡规划局历史建筑文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赶赴横栏,与横栏镇规划、城管部门一起来到事发现场查看。据历史建筑文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已被拆毁的骑楼建筑确是被纳入 “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中山市历史建筑”。
横栏镇城管执法部门表示,由于该房主在“拆”与“建”过程中均未报相关规划和房地管理部门备案审批,目前已对相关责任人擅自拆除历史建筑和违建的行为进行了立案,并将尽快对其进行依法处罚。按照《中山市城乡规划管理规定》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条款,屋主王先生将被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面对着仅剩的半片“历史建筑”,残剩骑楼的主人陈先生有些进退两难,本欲一拆了之的他陷入了彷徨。对此,规划部门当即表态:按原建筑高度、位置和风格予以修复,且保留有特色的建筑立面、建筑构件和其他风貌要素。
■“风雨”中飘摇的老房子
像横东村这样已经 “挂牌”的历史建筑全市目前共有360余座,尤其集中在孙文西路、西山寺、从善坊、沙涌等历史文化街区,它们都受到《中山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山市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等政策法规的保护。
左图:五桂山鱼鲤村古建筑
像横东村这样已经“挂牌”的历史建筑全市目前共有360余座,尤其集中在孙文西路、西山寺、从善坊、沙涌等历史文化街区,它们都受到《中山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山市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等政策法规的保护。历史建筑文化保护中心表示,工作人员会定期对各历史建筑进行巡检,发现建筑遭受人为损坏后,将迅速联合辖区执法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庆幸的是,这是历史建筑文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至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例被拆除的历史建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老房子”能“颐养天年”。
2012年10月,网友发现位于沙溪龙头环村的一间有着百年历史的医馆被拆。除了门面还未被拆,其他都被夷为平地,四周搭建起了挡风墙,正在为重建做准备。从尚未拆除的阁楼可以看出,古宅带有典型的西洋风格。
百年之前,这座医馆的屋主王君孝的爷爷王龙章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名医,他在自家开设一间“民安堂”悬壶济世,成为当时附近有名的医馆。“医馆以前一直是我爷爷经营,抗战爆发后,药铺开始经营困难。1949年爷爷去世后,他的几个徒弟接管了‘民安堂’继续经营。”据王君孝介绍,由于自己没有文化,也不懂医术,无法传承祖业,在日益激烈的药店竞争中,“民安堂”无奈以歇业告终。
“房子屋梁被白蚁蛀烂了,我们拿水泥修补,做成金字塔状用以支撑,才保持到如今这个样貌,无论如何现在已不能再住人了。”古宅后的庭院是村里一些习武之人习武的场地,被取名“悦信轩”。不过,这家没有入选“历史建筑”的百年医馆重建之后,只留下苍老的门面供人缅怀。是否入选“历史建筑”,就能改变老房子的命运?也不见得。2008年8月,一场台风让位于五桂山鲤鱼山村的一幢历史建筑陷入困境。
“一下雨就漏水,很多木头已经被蛀了。二楼不敢住人,前段时间刮台风,我们都不敢在家里住。”屋主吕叔告诉记者。雨季时,老屋里好几个角落都放着接水的盆或桶。吕叔说,太公早年出国,后来回到家乡,多处置地,家业丰厚。在厢房的墙壁上挂着主人太公的照片——西装革履,气度不凡。文革期间,造反派将屋内房檐的壁画都涂抹去,留下的只有一些山水风景壁画。经历过百年的风风雨雨,吕家的百年老屋已经成为少有的历史建筑,2006年,这栋老屋被评为中山市近现代优秀建筑。
“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然而,到底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老屋已经老态龙钟。“我们想重修,但要十几万,拿不出这么多钱。再说,由于房子被评为近现代优秀建筑,我们也不敢随便维修,不知道怎么办好。”吕叔颇为踌躇。
2月20日,记者再次来到鲤鱼山村,找到了仍然保存完好的这栋老屋。刚过新年,大门上贴着“五福临门”的对联,写着“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从外观上看,老屋依旧保存完好,院内干干净净。由于主人不在家,记者无法得知,这几年来,屋内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善。不过,让吕叔困扰的电线,依旧钉在屋前的墙壁上。
■历史建筑保护遭遇“活化”瓶颈
“业主的态度成了保护工作最大的 ‘瓶颈’,很多业主为海外华侨,根本无法取得联系。即使联系上,如果没有征得主人同意,我们无权处置。”周静说。在全市361处历史建筑中,历经岁月的侵蚀已令其显露“疲态”,“人去楼空”也成了这些老房子的常态。即使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魏邦平故居也在风雨飘摇之中,由于其继承人流散各地,相关的修缮迟迟未能动工。
“历史建筑是文物的基础。文物是点,历史建筑是面,文物离不开历史建筑。今天的历史建筑,说不定哪天就成文物了。”中山市政府在2010年成立了设在市城乡规划局下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管理中心,2月20日,记者采访该中心主任周静时了解到,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市不少历史建筑纷纷升格为文物单位,如位于孙文西路汇丰公司旧址、永安公司旧址等别具风情的南洋骑楼,都在2012年正式挂牌为不可移动文物。而在近年新增的271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少来自于原来的历史建筑。但是未来可能升格为“文物”的历史建筑却面临着艰难的保育工作。
“业主的态度成了保护工作最大的‘瓶颈’,很多业主为海外华侨,根本无法取得联系。即使联系上,如果没有征得主人同意,我们无权处置。”周静说。在全市361处历史建筑中,历经岁月的侵蚀已令其显露“疲态”,“人去楼空”也成了这些老房子的常态。即使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魏邦平故居也在风雨飘摇之中,由于其继承人流散各地,相关的修缮迟迟未能动工。
根据规定,历史建筑的屋主可以从有关部门获取30%—50%不等的维修补贴资助,然而应者寥寥。“手续太麻烦了”,庾江碧说,“换了谁都不愿意去申请。”
政府也曾建议相关业主转让使用权,便于有关部门进行维修和活化。但出于种种顾虑,业主对这些建议同样反应冷淡。“现在是‘政府进不去,小偷反而能进去’。”
“重建老房子的成本并不比翻修贵多少,有些产权人宁可将它们拆了租房,更能产生经济效益。”周静表示,一些屋主的强烈反对,导致不少文物挂牌工作都被搁置。有的屋主干脆采取“坐以待毙”的态度,任由房子变成危楼,好让它们自行倒塌后重建。
“修旧如旧”的苛刻要求,也让管理部门大呼吃不消。文物必须“因材施工”,才能保证原汁原味,但这样无疑增加了修缮成本。到目前为止,文物维修却没有可供参考的定额依据,使得资金紧张的局面更显尖锐。这些问题都让周静深感困惑。近年来,由于中山的古玩市场蓬勃发展,文物构件失窃成风。挂上“历史建筑”或“不可移动文物”的招牌,也有招致“不速之客”的风险。然而,无论文物或规划部门,都无法投入太多力量进行安保工作。除此之外,我市还有空置侨房2103间,其中有代理人的1025间,没有代理人的1078间,空置侨房同样遭遇他人侵占和盗拆的困境。
“我们一方面会加强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让市民对历史建筑和相关保护法规有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三溪村和神湾碉楼为例的发展模式,倘若保护利用得好,古香古色的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同样可焕发出新的魅力。”在周静看来,虽然历史建筑不可能重新回复到原先的用途,但可以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使它们的功能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获得新的生命力。记者了解到,中山将开展《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研究》课题,该项目已经启动招标,预算投入40万元。
■政协委员呼吁引社会资金进入
从鲤鱼山村老屋的命运来看,挂牌“历史建筑”,对于古旧建筑的保护无疑起到了一定作用。正是因为这种限制,稍微懂点政策的屋主在挂牌后都会非常谨慎,不敢轻易拆除。这也是为何不少屋主并不乐意挂牌的缘故。但是,短期的控制,并不能解决长期的问题。目前,不少“历史建筑”或是出租或是空置,屋主任由老屋经受风吹雨打,自然老化。如此下去,总有一天,大量的“历史建筑”终将“寿终正寝”。
“很可惜!很痛心!”面对风雨中飘摇的老建筑,政协委员庾江碧在两会中提出了加强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缮的建议。此外,政协委员谢永芳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古村落保护的建议;罗子健等人提出了保护三溪古旧建筑,开发旅游文化村落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涉及古旧建筑的保护问题。
庾江碧称,2011年3月,我市获国务院批复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人们保护意识的滞后和保护管理的不到位,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依然面临着风雨侵蚀的困境,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速损毁和消失。
经过调研,庾江碧了解到,我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已撤销,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缮的相关工作,责任分别由市文广新局和市城乡规划局承担。市文广新局负责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管理中心负责规划编制、历史建筑管理等工作。“但目前,我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工作还缺乏有效的统筹与协调,街区的保护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管理不到位是一方面原因,资金缺乏是另一方面原因。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历史街区的更新与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庾江碧了解到,我市用于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资金每年只有区区50万元,况且专项资金补助申请手续繁琐,补助比例低,修缮标准要求高,难怪历史建筑产权人缺乏申请专项资金补助的热情。
庾江碧认为,政府在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修缮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还应当广泛地向社会民众及海外华人募集基金,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通过产权置换、异地安置、空置房代管等办法,逐步理顺纷繁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历史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