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忆峥嵘岁月谈中山“第一”

《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第一》“三亲”史料征集老领导座谈会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15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本报记者梁东麒 见习生陈泳蓓 图/本报记者黎旭升  
3月13日,市政协举行座谈会。

  改革开放以来,“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目前广东省政协正在征集《广东改革开放一千个第一》(暂定名)的相关文史资料。3月 13 日,12 位曾亲历、亲见、亲闻中山那段峥嵘岁月的老领导们,在市政协聚首。他们用时下流行的“头脑风暴”方式,追忆中山当年在改革开放大潮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徐文泽
  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山在全国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上世纪80 年代初期在中国内地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徐文泽清晰记得,当时中山板芙公社在推行这项制度时走得最快。
  “当时板芙最困难,所谓穷则思变,所以推行也最快。”徐文泽说,当时全省分配给中山的任务是土地改革87 万亩,大部分都在板芙得到落实。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少板芙家庭都种起了甘蔗等经济作物,1 亩甘蔗的效益相当于4 亩水稻,板芙也由此得到了甜头。
  由于当时全国都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例,板芙在全国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也成了当时的先进经验,同样也成了今日不能忘记的历史。
  林藻
  原市政协主席
  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的成就足以位居榜首
  根据中山大事记记载,1989年11月11日至11至13日,中山市首次举行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16 个国家和地区1325位原中山各中学同学回乡恳亲。大会是由美国三藩市、夏威夷两地的中山全县中学同学会,联合向旅居世界各地的中山各中学同学倡议举行的。该活动被评为当年侨界十大新闻之一。
  “这个推动力、感染力,不得了了!这样的盛会不单单轰动全国,可以说轰动全世界!”林藻想起这段经历,眼神铮亮,手也控制不住在空中挥舞。他感叹道,由于当时除了亲中的非洲国家,其他国家都很少来我国访问,但是中山这个恳亲大会竟然能成功地把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国家 (地区)的众多同学和乡亲汇集到中山,而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为中山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林藻说,1984年第一届对外国侨胞、港澳同胞的表彰大会 “也是如此盛况”。“霍英东也在场。”
  简国森
  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
  中国的第一个易拉罐是中山生产的
  “大概是1987年,当时我亲自带队去美国考察,后来才有了易拉罐。”简国森回忆起这次考察仍印象深刻。他说这段开山之行从纽约开始就颇为艰难。“我们一行人被困在电梯里了,但是当天是周末没有修理工,于是在电梯里面足足困了一个多小时。”这个小插曲至今想起,仍让简国森感到很好笑。
  他讲到制罐的这套设备是美国一个朋友介绍引进时,又有一个难题。“当时的介绍人讲英文,我们跟她在语言沟通上并不顺畅。”通过一番“鸡同鸭讲”的谈判,简国森一行人成功拿到制罐的装备,学到制作易拉罐的技术,最终把易拉罐这种新鲜东西带回国并开始生产,让这种产品成为中山众多“全国第一”中的一员。
  简国森提到他在任时每月15号的市长接待日。“这个应该也是全国首创。”
  除外,他也提到中山日报也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走进台湾的党报,这个第一同样不能忘记。
  苏松勤
  原市政协主席
  中山的农业发展离不开股份合作制的诞生
  “全国第一个推广提出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城市有南海市、顺德市和我们中山市。”苏松勤回忆道,1992年还在顺德工作的他来中山调研,在中山学了不少东西。
  根据资料显示,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在农村原有合作制基础上,实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把合作制与股份制结合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组织制度。“承包制也是一项成就,以农养农,促进了劳动力,也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苏松勤骄傲地告诉大家,当年中山实行股份合作制非常成功,得到中央办公厅的高度赞同。他指出,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一是能鼓励农民集中耕地人手,二是促进更多的劳动力接触第二三产业,让好多企业家就此兴家;三是当地农民不耕地也有钱分、有粮分;四是践行了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在苏松勤记忆中以及百年老字号咀香园薄饼从1989年到1994年连续六年全国同类销售第一的光辉历史。
  郑金钻
  原市政协主席
  落实侨房中山理应第一
  中山作为侨乡,与外侨的联系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落实侨房政策在中山也得以最先推开。
  在上世纪60 年代初有相当数量的侨房被改造和接管,被利用于城市建设、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稳定社会秩序等。进入80年代,如何将侨房归还侨民,也成为统战工作的重点。郑金钻说,当时中山由政府带队,还专门飞赴美国,在一个月内一家一家地找到中山的侨民,为他们解释政策,说服他们接受侨房的安置。正是因为及时的说明,不少华侨才重新认识了家乡情况,积极回乡支援建设。
  郑金钻说,在落实侨房政策中,中山要落实的面积最多,仅当时南区的要落实的侨房总面积达到了80多万平方米,占到了全省的10%,后来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因此中山在落实侨房中山理应第一。
  吕伟雄
  广东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
  市长接待日中山先试先行
  在吕伟雄印象中,中山的第一有很多,包括有第一个建立城市监测大队,第一个为解困房使用铝合金和马赛克等等,但是影响至今的,是中山设立的市长接待日。
  吕伟雄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山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三轮车,后来随着社会进步,市政府开始计划用出租车取代三轮车。“当时就引来了大批三轮车夫的不满,1000多辆三轮车直接停到政府门前。”吕伟雄说,为了听取这些不满三轮车夫的意见,政府就要求留下15人三轮车夫与市长进行协商,并且最终找到了最适宜的解决方法,由政府支持三轮车夫转型为出租车司机。
  吕伟雄说,这个事情之后,大家就发现政府与社会之间需要沟通,市长也需要定期听取民意,于是在未有政策支持之下,中山将每月的15日定为了市长接待日,延续至今。之后在市长接待日基础上,还衍生出了局长接待日。可以说,早市长接待日举措上,中山也是先试先行。
  刘玉池
  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浪网的辉煌——新华手套厂
  刘玉池至今还记得浪网公社新华手套厂建成的情况。
  为什么要搞新华手套厂?刘玉池作为当时浪网的领导之一,他印象中当时浪网的土质是 “落雨就一条槽,好天就一张刀”,割到脚很痛那种,所以禾田产量不高,农业产值很低。“当时想先把路开通,然后把生产搞上去,没有钱怎么办?办乡镇企业。”刘玉池说,改革开放之后,浪网的港澳同乡会就开始找些人回来投资,终于,建成了这间新华手套厂。
  浪网公社新华手套厂很快被社会接纳,并开始接香港单。1979年8月,浪网公社新华手套厂给香港南方贸易公司加工各种劳动手套,产品全部出口。到了1987年,工作的产量已达38.6万打,香山牌手套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张庆灵
  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山的水利工程引民资开先河
  “我是专门搞技术,就讲讲水利工程吧。”张庆灵接过话,便开始谈到当年要3年达标的投资项目——中顺大围。在他看来,中顺大围有多个开先河。
  张庆灵说,水利建设是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1991到1993年,为了完成了水利“五年达标,三年完成”的建设任务,1994年制定并实施《中山市1995~1999年水利防洪防涝工程建设上新台阶规划》,把中顺大围的堤防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其他5万亩以上堤围提高到50年一遇,全面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97年投入1.8亿元,完成土石方387万立方米,加固江海堤围163公里,改善治涝面积15万亩。
  “中顺大围是民间投资的水利工程,从这个方面来讲是全国第一。”张庆灵强调,北方也有大水利工程,但都是由国家出资,而中山仅靠民间投资就能把中顺大围建好,绝无仅有。
  “至今中顺大围仍固若金汤,这是中山的骄傲。”他笑称。
  简庆华
  原中山市副市长
  全国第一个万元户在小榄
  曾出现在1979年2月19日《人民日报》上的一篇通讯,至今给简庆华留下深刻记忆。文章介绍的,正是当时中山县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的黄新文社员,也是全国首位靠勤劳致富年收入超过一万元的“万元户”。
  简庆华说,关于报道的这个万元户,在报道之前还引起过一阵争论,当时大家都是认为社会主义里,怎么突然有人先富了起来。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简庆华专门进行了调查,发现黄新文就是勤劳致富。在几百人的生产队里,黄新文排进了前十,在工作之余,还利用自家2楼种草菇,此外还尝试种植当时流行的茉莉花,“万元户”是名副其实的劳动致富。
  简庆华说“万元户”的出现,在当时也掀起了中山人的致富热潮,无论是之后永宁大队成为广东第一个超千万元产值大队,还是中山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说与这个万元户有着某种关联。
  吕胜
  原中山市政协副主席
  曾经的巨无霸——中山糖厂
  “我主要是接触工业的工作,那我就讲讲中山糖厂吧。”吕胜说。
  吕胜记忆中,中山糖厂初期投资1657万元,厂区占地面积296.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5 万多平方米, 职工2000多人……这间规模在当时堪称“巨无霸”的工厂,当时日榨蔗量能达到350吨。到了1959年,由于投产两年为国家积累资金相当于当年建厂投资的两倍,中山糖厂被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还获邀参加全国工交、基建财贸方面群英会,周总理亲自授予该厂奖旗一面。到1985年,日处理甘蔗能力已达到6000吨,糖厂在生产砂糖之余,还扩大到生产冰片糖、凸版纸、书写纸、有光纸、酒精、冰醋酸、鲜蔗汁、鲜橙汁以及对外供电等14个项目,巨无霸再度扩大。
  中山糖厂尽管称不上第一,吕胜仍认为,这个曾经的巨无霸,不应该被忘记。
  黄华裕
  原政协副主席
  中山医疗设备曾走在全国最前
  曾担任过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见证了中山医疗事业发展的黄华裕,对中山医疗发展尤为关注,在他观察之中,得益于华侨支持的中山医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拥有全国领先水平。
  黄华裕说,当时得益于杨氏家族对于市人民医院的支持,医院不仅拥有了当时国内最为宏伟的医学大楼,还引进了大批国人尚未见到过的医疗器械,中山人民医院的医疗设备在不知不觉中赶超了大上海。他记得有一次回到上海母校与医学院老师们谈论中山正在使用的医疗器材,有些甚至是老师都还未曾见闻的,当时他就感觉到中山医疗设备的先进。
  黄华裕说,尽管如今随着社会交流的加快,全国医疗水平差别已不再明显,但是在华侨支持下,中山医疗水平曾经在全国取得的领先,应该被记录下来。
  李武彪
  原政协副主席
  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在中山
  李武彪最为肯定的中山第一,就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中山温泉宾馆。
  李武彪,这家当年最早由霍英东投资兴建的温泉宾馆,起初兴建的原因之一,是霍英东先生到中山,发现这里还没有一家能提供热水淋浴的宾馆。霍英东回去之后就着手要按照当时最高标准,建立一家宾馆。这个宾馆的选址很快定在了现在酒店的位置上,当地居民也十分支持,让出了大片土地。
  建成后的宾馆用上了墙纸、抽水马桶,以及引进了香港的服务制度,这些新奇的玩意一度成为了当时的 “新闻”,宾馆也因此名声远扬,成为中山标志。在宾馆之后,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国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并且培养出了梁文冲这样的中国第一高球手。李武彪说,这个流传至今的中山第一,才是最值得推广宣传和被大家铭记的中山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