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千年的“驼铃”与“帆影”不可分割
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的文化对话活动在我市举行
发布时间:
2014年08月24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梁东麒
"海上丝路与路上丝路文化对话"现场。记者付希华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这个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中国梦,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发展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同时把世界发展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显得至关重要。8月19日,由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中山市政协委员学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广东礼部尚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山市作家协会和中山市诗歌协会协办的“驼铃·帆影--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的文化对话”活动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市文化艺术中心礼部尚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厅内举行,来自国内、省市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整体,当前社会应积极导入文化战略深挖延绵千年的“驼铃”、“帆影”历史,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道纵横,自古相连的海陆丝绸之路
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在过往的历史、经济等领域研究当中,大多是单独研究,分而论之。学术上的范围划定,让两条姓名相近的重要经济、文化脉络被无意地切割成两片,至今鲜有将两者归纳讨论的研究。中山的这场文化对话,更是被与会专家学者誉为,国内首场对陆海丝路文化展开的大型讨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短暂的碰撞之间,“‘驼铃’与‘帆影’不可分割”的观点便已在学者间达成共识,成为这次文化对话的一个重大成果。
求“同”往往需要存“异”,探索海陆丝路文化的大同,往往需要从异处入手。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在首先发言时就指出,海陆丝路原本大有不同,陆地与海洋,骆驼与帆船,地区和民族,从地缘、运载工具到风情民俗,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物件和印记都在清晰诉说着这是两个区别明显的个体。然而,在这些不同物件印记背后,所紧紧联系的却是相同的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民间友谊,从文化研究角度而言,海陆丝路是以经贸为媒介,民间为载体,传递着的是文化的灵魂,意味着中华文化的走出去。
事实上,海陆丝路并非只有文化上的大同,至今可寻的六条古道,也表明两者在历史真实中的联系。广东省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司徒尚纪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比路上丝绸之路短,历史流传下来的古道就是最好的印证,当中最有有代表性的就有六条。六条古道分别为:梅关道,其路线从南雄到江西,再经扬州通过大运河北上。骑田岭道,其路线是从珠江水系北江干流上源的武江上溯至郴州,转湘江入长江。都庞岭道,源连江向上后汇入湘江北上。萌渚岭道,由贺江北上入湘江。越城岭道,即湘桂走廊,主要通灵渠湘桂运河而上。最后是西江道,为西线重要通道,从肇庆穿梧州,经云贵川而上。据文献记载,在这些古道上当年曾出现了大量金发绿眼、袒胸露背的外国女性,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几条古道商旅的繁茂。
“所以不难看出,当陆上丝绸之路切断以后,大多数的商品还是通过大运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去,两者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司徒尚纪还认为,海陆丝路是不可分割的主体毋庸置疑,历史上两者不仅存在着文化的对话,两者还存在着商旅的对接,两者在当时是如何实现这种对接,应当成为当前海陆丝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帆影浮动 从未中断的海丝文化
尽管是一次海陆丝路的文化对话,一个既定的现实是,海上丝路的文化影响力远远落后于陆上丝路文化,两者要在平等的平台上对话,首要深度挖掘从未中断的海丝文化。
多数时候,事物文化影响力的高低,出现时间先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个理论却不适用于海陆丝路文化研究。据丘树宏的调查研究,目前关于海陆丝路时间节点的说法不一,除了陆先海后说,海先陆后说的常规论断,还有海陆同起说,海补陆丝说,海路相汇说,海陆分道说等多种说法并存。遗憾的是,众说纷纭,尚未能有说服力的说法。这同时却证明了一点,海陆丝路文化影响力并非由时间决定。
“陆上丝路大型文学作品的辈出,或是影响力大于海丝的原因。”丘树宏认为,路上丝绸之路有驼铃,海上丝绸之路有帆影两者文化底蕴同样深厚,然而陆上丝路拥有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作品,却使其蜚声海外,海丝在这方面要逊色不少。
倾向于支持海先陆后说的司徒尚纪认为,海上丝路历史并不比陆上丝路短,且从历史上看,海丝比陆丝更重要。在陆丝中断后,海丝仍肩负起了中国对外交流干道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中,海丝仍然通过广东、通过粤海关与外国进行了经贸交流,从未因此而中断停滞过,仅这一点不难看出海丝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如果通过文化战略推动海丝文化研究,通过海陆丝文化的对接挖掘,才能促使海丝文化的研究和影响力达到更高层度。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顾涧清也认为,用文化战略建设海丝之路是势在必行,对此他有过亲身感受。2008年,仍在广州日报任职的顾涧清策划组织翻译《中国皇后号》,正是这一举动,重新打开了人们对于海上丝路城市之一,拥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广州,在世界文化商贸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了重新的认识,该书也成了后来许多研究学者了解广州、了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资料。顾涧清认为,要把海丝推向世界舞台,是绝对离不开文艺创作的支持。只有文艺作品的支持,才能使海丝真正的从不中断延续下去。
■驼铃帆影 历史沉淀的价值归属
从陆上驼铃,到海上帆影,海陆丝绸之路不仅带给人类一段波澜壮阔的经贸文化交流史,还传递给了人类无数的价值意义、文化归属。
文学嗅觉敏锐的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河》杂志执行主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阎安,用一种思辨的思维把海陆丝路文化对话引入了思考范畴。阎安提出,在海陆丝路的文化对话中,任何文化的行为与方式,都不能脱离历史的真实,任何话语与思维层面的创作,都需要以理性为主导,只有掌握好回望与展望的度,才能留给人类最美好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真实的历史,对2000多年历史事件进行回望,其实不难发现,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路上丝绸之路,在人文价值上都是一致的,需要用更博大的胸怀去理解、才能真正探寻到符合当代价值的,能够对当下全人类所有益的积淀。
历史的积淀,除了积极向上的经验,还有值得深思的教训。中山日报社总编辑郑万里提出,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讨论,人类是缺少反思的。海上丝绸之路,除了带给中国异邦的商品与技艺,还有灾难式的鸦片。鸦片应该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不能跳过的一环,应当将其纳入研究交流的范围,作为海丝带给全人类的一个深刻教训。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中心博导、教授王元林提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目的,是把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与世界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沿线、沿带国家经济共同发展发展,彼此之间增进信任,使不同民族和种族的人们更畅通地交流与合作,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两条道路意义同样重大,不能厚此薄彼。深受海丝文化熏陶的中山,应争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领头羊,扛起文化的大旗,以人为主体发掘海洋文化,探寻出具备现实指导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