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用少少钱干好好事,何乐而不为?

面对疑问:他说,这是有利社会的好事,我们有自己的把握面对挑战:他说,实现制度化和法制化,文化公益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 2014年11月09日   来源: 中山商报   作者:商报记者隋胜伟  
丘树宏

  作为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这两年很忙。政协网上公布的主席履职日志填得满满当当,除了经济、社会工作内容外,“文化”和“公益”这两个词汇频频出现。和丘树宏一起忙的,除了市政协机关人员,还有一些身为企业家的市政协委员,他们投入多少不一的资金,推动了市政协牵头的一项项大型小型文化公益项目。他们做的这些项目,被丘树宏整体定义为“文化公益”项目。这种全新的方式,以及政协集体包括他自己的频繁亮相令各界眼前一亮,广受好评,但似乎也引来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然而,丘树宏坚信,文化公益事业将在未来的公益板块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人文背景来看,抑或从中山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看,甚至从全国范围来看,文化公益事业都将大有可为,作用不容小觑。

  灵感来源: 举办“中山杯”华侨文学奖

  2013年2月25日,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大会上,古润金、温少松等8名政协委员获“政协文化公益贡献奖”。这是市政协的一大创新,也是“文化公益”概念首次亮相。今年,市政协开展修身活动,主题又主打“文化公益”。

  记者:您这几年很多时候都在忙“文化公益”活动。在国内,从事这项工作的几乎为零,“文化公益”更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说法。您怎么定义这一概念?

  丘树宏:“文化公益”说到底就是一项公益活动,公益的受益对象是文化。因此,所谓文化公益,就是为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而做的公益性工作。

  记者:中山为什么要打造“文化公益”品牌?

  丘树宏:一方面我们政协在打造人文型政协,并提出了一个“天地人和,政协力量”的“和文化”;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现在提出重视文化发展,但各地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视仍很不够。而且,文化是需要时间积淀的,跟经济工作大不相同。另外一方面,并不是哪一个地区都具备做文化公益的条件,中山完全有这个条件和基础。

  记者:是什么触动您让市政协牵头来做这件事?

  丘树宏:2009年,我在宣传部的时候,中山成功举办了“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这一大型活动。其实,当年中山能够成功申报这个项目非常不容易。而且当时活动的经费还不全由市财政出钱,一半多的经费是一些企业主动参与承担的。这给了我很大启发。那时,我就想,文化项目融资的过程就是文化的工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公益,是一件大好事。这一次触动,让我到了政协之后,想出了做文化公益的想法。当然,到了政协之后,很多在企业的政协委员找到我们说想参与公益活动,却不知道自己如何能做好。我自己业余时间也喜欢搞文艺创作,人文、社科界的联系以及资源比较多,可以为企业做一些服务,就这样一拍即合了。

  运作方式:体现多赢,少少钱就能办好好事

  2012年8月11日晚,“完美·中国杯”“伟人中山华侨情”大型交响音诗《孙中山》海外巡演吉隆坡站首场演出隆重举行;2013年7月,“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举行,两岸各界人士,以及港澳和海外知名人士、侨领首次在中山同场观看大型交响音诗《孙中山》,引起强烈反响。

  记者:文化公益活动主要用什么方式运作?

  丘树宏:实际上,市政协主要负责组织、指导、统筹和协调,包括人力等资源的配备,提供创意策划方案,主要由参与的委员企业负责提供活动资金。有些在企业的政协委员早就已经自己在做公益,但许多人苦于资源少而做的效果不理想。一旦放到政协这个平台来做,效果就完全不同,少少钱就能办多多事、大大事。实际上,这是一个政协委员、政协、党委政府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大好事。

  记者:参与这样的活动,市政协相当于提供了一个高端平台,怎样把握好其中的尺度?

  丘树宏: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第一,资金不能给到政协,而是直接给到具体的项目;第二,政协绝对不能谋私,不能犯任何政治和经济错误。我们既要坚持做好事,更要把好事做好。[ZSPFSIGN]

  直面疑问:依然坚持补党委政府“短板”

  市政协的官方网站上,至今一直在登记和发布着丘树宏2013年以来每个月的主席履职日志,其中与“文化公益”有关的活动的“出镜率”非常高,这也让丘树宏和市政协备受关注、广受好评,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些不一样的声音。

  记者:据我所知,由政协牵头搞类似活动的,全国并不多?

  丘树宏:其实有些地区也有类似情况,有的甚至比我们的“作为”更多、更大,只是在广东、在中山,似乎政协不做事、少做事是一个惯例和常态。如此说来,我们这也算创新,在这种大环境下,有些人有不一样的声音很正常,我们能理解。

  其实,中山市1800平方公里,只要是市委、市政府工作覆盖的范围,也都是政协服务的范围和工作的范围,只是因为职能的不同而做事的方式和方法不同而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

  记者:区别在哪里?

  丘树宏:我们做的是文化公益活动,不是做日常的文化建设工作,我们更不是管理者,另外,我们基本上不使用财政资金,也不是利用党政部门的财物,而是动员和利用社会力量、社会资金、社会资源。我们恰恰是运用比党政部门更为灵活更为开放的方式方法来搞文化公益活动,这就刚好补了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太忙,而一时照顾不到或者当前还不是“急务”但今后可能是重要工作的“短板”。形象点说,就是“拾遗补缺”,是“错位工作”。

  未来构想:制度化法制化,文化公益将大有可为

  试水“文化公益”几年,其中一些大型项目被列入省重点文化项目,这有些出乎丘树宏的意料,他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公益”品牌和工作的重要性。他正在与相关部门探讨中山“文化公益”的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记者:中山“文化公益”还有哪些路要走?

  丘树宏:首要的,是把我们牵头的这些项目予以总结推介,让更多的人知道“文化公益”,形成一种品牌、一种取向。这不是为了出名,但要想成为品牌就一定要出名,只有出名才有影响力、凝聚力,才能形成生产力、软实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品牌影响更多的社会人士投身其中。市政协创建和培育这个品牌,最终目的是想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中山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个特色,形成一个新形象,形成一种软力量。
  记者:政协在这项工作的角色是否也要重新定位?

  丘树宏:现在需要把文化公益平台进一步扩大化。我们目前的方式是政协不收钱,企业出钱直接对项目,保证把钱用到项目身上,但这并不是最好的保障。最好的保障是制度化、法制化。实现了这个目标,政协的角色就可以退出来了,因为使命完成了。

  记者:您怎么看“文化公益”在整个公益事业未来版图中的地位?

  丘树宏:往后,文化公益肯定是促进社会融合、和谐的重要补充。我们说一个国家、民族,或者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最成功的标志在哪里呢?我认为,在于能够让有本事的人可以做事、赚钱、做大事业,这是第一位的。但仅仅有这条是不够的,还要做到能让这些有钱人拿出钱来回报社会,这样,这个社会就和谐了。文化公益,做的正好就是这样一个工作。因此,我们充满期待、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