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在全国首创“四项民主化制度”
发布时间:
2015年10月12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 本报记者 朱晖 图/记者 缪晓剑
2015年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在市会议中心举行。(资料图片)
开栏语
10月13日,《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大型文史资料丛书将在北京举行出版座谈会,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具有"亲历、亲见、亲闻"特色,系国内出版界的首创。该套丛书中,收纳中山文稿共90篇,除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市外,在全省19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中山日报联合市政协办公室,将在入选的中山文稿中精心挑选典型事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建设成果着手,分为十个专题,组织记者进行采写,突出当时中山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勇气,并展现改革至今取得的成果,重现中山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路的前进轨迹。
1986至1990年间,中山市提出并实施了市长接待日、市长专邮、人大代表与市长座谈、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对话,旨在增强市政府领导与基层群众、与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联系,后被统称为“四项民主化制度”。迄今为止,这四项民主化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并继续使用,同时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各地纷纷仿效,时至今日,已成为全国各地各级政府普遍开展的重要施政活动。
■每月15 日市长接待来访群众
1986年,中山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市政府领导更好地倾听群众意见,及时直接处理问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工作,市长办公会议决定,从1986年1月开始实行 “市长接见群众日”制度,时间定在每月15日,每次安排一名正(副)市长接待来访群众,市长和副市长轮流排班参加市长接待日,当时被称为“市长接见群众来访日”。
1986年1月15日,中山第一个“市长接待日”在当时的市政府会堂进行。据当时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回忆,其中有一个人在市长接待中提出,建议成立中山市消费者委员会,以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这可以说是中山市消费者委员会成立的先声。后来该建议成为中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二号议案,经过认真筹备,市消费者委员会于1988年3月正式成立。
■由“市长专邮”发展为“市长信箱”
1989年7月15日,中山为了进一步加强市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为加快两个文明建设出主意、献良策,同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开办了市长专邮。当时规定,凡在中山境内,市民只需在信封左上角写上市政府的邮政编码,在信封中间写上“市长专邮”字样,无需贴邮票,投入普通邮政信箱即可寄达市政府。市长专邮鼓励写信人署真实姓名,留详细地址及电话号码,相关部门对信的内容严格保密。
据当时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回忆,市长专邮在开办后,市民来信十分踊跃。民众镇沙仔村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通过市长专邮来信反映该村在台风时遭受严重水浸的问题,引起时任市长汤炳权的高度重视。后经会议研究决定,由市政府解决部分经费,再由镇和村各出一部分经费,最后建成一座防洪排涝的水闸,解决水浸问题。
后来,中山市一直坚持市长专邮制度,并逐步由纸质信件发展到互联网电子信件,改为“市长信箱”。
■市长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对话
1989年2月26日至28日,中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石岐召开,在听取了时任市长汤炳权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大会主席团专门安排了一次人民代表与市政府正、副市长的协商对话。人大代表们充分发挥当家做主和积极参政议政精神,从农业生产、物价和职工生活、落实侨房政策、东河大桥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流动资金、追收欠款、环境保护、老区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市政府工作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当天下午,汤炳权表示今后要定期邀请市人大代表和市长进行面对面的协商对话,以推动政府工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此后,人大代表与市长协商对话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民主化制度在中山市扎根并一直沿袭下来,这一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每年的 “市人大常委会与政府组成人员座谈会”。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与政府组成人员围绕社会发展、热点民生议题,通过真诚沟通,凝聚共识,卓有成效地推动政府一系列重大工作的开展。
有档案记录最早的中山市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是在1990年1月举行的。早期的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也是在市政府会堂举行的,市政府正、副市长全部出席,一般由政协委员提出问题,正、副市长进行回应。当时政协委员们提出的问题十分广泛,正、副市长在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解释的基础上,对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表态,不能马上解决的会后由市政府进行协调,过后再将办理落实情况反馈给市政协。
后来,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决定每次确定一个主题,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协商讨论。这样一来,协商座谈会就显得主题突出,议事的效率和效果也有了很大提升。这么多年来,中山市一直坚持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的做法,并不断完善其形式和内容,最终使其成为中山市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
原文整理者:唐志红